杜英,趙志虹,星曉黎
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產科,青海西寧 810000
有關研究資料顯示[1],高膽紅素血癥占新生兒住院總人數的19%~39%。 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影響因素表較多, 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上升會導致患兒機體功能受到損害。 早期由于攝取膽紅素的功能不高且生成的膽紅素過多,所以會導致腸肝循環障礙,繼而誘發高膽紅素血癥[2]。 如果未及時治療高膽紅素血癥將會發生黃疸或其他疾病,嚴重情況下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安全。 為了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 必須加強對其危險因素分析,從而加強預防。 黃疸是新生兒最為常見的現象,一般而言, 生理性黃疸經過藍光治療后便能夠達到理想效果。 早期診斷高膽紅素血癥缺乏依據,一旦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將會給患兒帶來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基于此, 找出發病原因以及提出相關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該文方便選取該科室在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發生的87 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圍生期的危險因素。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的87 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中有43 例男患兒、44 例女患兒;60 例足月兒、27 例早產兒; 平均胎齡為(37.7±2.6)周;平均出生年齡為(5.2±1.1)d。 納入標準:①均在患兒家屬知情下參與;②經過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該次研究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抽取87 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股靜脈血,檢測膽紅素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加以檢測,采取膽紅素氧化酶法),分析患兒的血氣指標、影像學檢查結果、生化指標以及臨床表現, 詳細記錄患兒的圍生期信息(如有無臍帶繞頸、喂養方式、妊娠合并癥、單胎、多胎、產前是否使用催產素、妊娠期并發癥、出生體重、性別、Apgar 評分等)。
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診斷標準:足月兒大于12.9 mg/dL(220.6 μmol/L)、早產兒大于15 mg/dL(256.5 μmol/L)。
該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3 例男患兒膽紅素水平為(311.2±30.2)μmol/L,44例女患兒膽紅素水平為(318.5±27.8)μmol/L,不同性別新生兒的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73,P>0.05);60 例足月兒膽紅素水平為(286.3±20.8)μmol/L、27 例早產兒膽紅素水平為(355.9±33.4)μmol/L,早產兒膽紅素水平顯著高于足月兒,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11.860,P<0.05)。
單變量分析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有: ①早產兒;②新生兒窒息;③胎膜早破;④宮內窘迫;⑤妊娠合并癥;⑥胎糞排出時間超過24 h;⑦開奶時間超過24 h;⑧使用催產素;⑨Apgar 評分小于7 分;⑩圍生期存在并發癥等(P<0.05),見表1。
Logistic 多元回歸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圍生期獨立危險因素有:①胎齡;②催產素;③胎糞排出時間;④Apgar 評分;⑤妊娠合并癥;⑥開奶時間;⑦圍生期并發癥;⑧宮內窘迫;⑨胎膜早破(P<0.05),見表2。

表1 單變量分析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

表2 Logistic 多元回歸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圍生期獨立危險因素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既可以表現為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也可以是多種疾病的表現,如果未及時發現且治療,將會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從而發展為膽紅素腦病[3]。 我國近年來有關研究資料分析,高膽紅素血癥在圍生期影響因素中最為常見[4-6]。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43 例男患兒膽紅素水平為(311.2±30.2)μmol/L,44 例 女 患 兒 膽 紅 素 水 平 為(318.5±27.8)μmol/L, 不同性別新生兒的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60 例足月兒膽紅素水平為 (286.3±20.8)μmol/L、27 例早產兒膽紅素水平為(355.9±33.4)μmol/L,早產兒膽紅素水平顯著高于足月兒(P<0.05)。 單變量分析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有:①早產兒;②新生兒窒息;③胎膜早破;④宮內窘迫;⑤妊娠合并癥;⑥胎糞排出時間超過24 h;⑦開奶時間超過24 h;⑧使用催產素;⑨Apgar 評分小于7 分;⑩圍生期存在并發癥等(P<0.05)。 據孫小凡等[6]學者在相關文獻中指出,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危險因素有:早產兒、胎膜早破、圍生期存在并發癥、胎糞排出時間超過24 h、開奶時間超過24 h 等, 早產兒平均膽紅素水平為(355.9±33.4)μmol/L、足月兒為(286.3±20.8)μmol/L、新生兒窒息為 (360.2±25.6)μmol/L、 新生兒未窒息為(281.1±26.3)μmol/L,早產兒膽紅素水平顯著高于足月兒(P<0.05),新生兒窒息兒膽紅素水平顯著高于新生兒未窒息(P<0.05)。據王晴晴等[4]學者在相關文獻中指出,早產兒平均膽紅素水平為(360.1±32.9)μmol/L、 足月兒為 (280.5±22.2)μmol/L、 新生兒窒息為 (363.3±24.7)μmol/L、新生兒未窒息為(280.0±26.6)μmol/L,與該文研究結果保持高度一致。
早產兒膽紅素水平比較高, 究其原因在于早產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夠完善且攝入能量不夠充足; 除此之外,早產兒體內肝酶活性比較低,所以對膽紅素的結合與攝取能力下降, 膽紅素代謝不夠完全導致高膽紅素血癥發生。 有資料認為[7],早產兒是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 早產兒由于膽紅素代謝不完全, 所以生理性黃疸持續時間比較久且病情比較重,往往會并發膽紅素腦病。 對于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需加強重視,盡早進行干預[8]。
新生兒在圍生期合并窒息或宮內窘迫等會加速耗氧,加重缺氧癥狀,導致細胞組織缺氧,促使肝臟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下降, 從而顯著增加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
Apgar 評分是評估新生兒出生后的缺氧狀況,如果缺氧嚴重,Apgar 評分將越低,Apgar 評分與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呈正相關(即Apgar 評分越低,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越高)。 肝臟合成蛋白質功能不足會發生蛋白血癥。 除此之外,無法經口喂養,會顯著影響到膽紅素轉運量。 早產兒由于喂養不夠及時,所以無法及時建立腸道菌群, 因此導致腸道內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被水解成膽紅素,如果患兒同時存在缺氧狀況,將使得紅細胞數量顯著上升,提高膽紅素水平。 催產素的使用雖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利尿效果, 但是會經過胎盤進入到胎血之中,繼而導致胎兒出現低鈉血癥,膽紅素水平顯著上升,形成溶血。 圍生期窒息缺氧會導致以下幾種情況發生:①血流再灌注;②低體溫;③低血糖;④代謝紊亂;⑤酸中毒等。 上述情況的存在會顯著影響肝臟對膽紅素的結合,降低血清蛋白與膽紅素的結合力,對膽紅素的生理功能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有關研究資料顯示[9],母乳缺乏以及體質量丟失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 妊娠期合并癥產婦由于出現相關妊娠疾病,所以會顯著加大剖宮產率,從而加大宮內窘迫發生率, 最終提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 針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因素,應加強綜合治療,繼而有效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提高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與早產兒、新生兒窒息等因素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