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夏梅
廈門醫學院附屬市口腔醫院口腔科,福建廈門 362100
齲病及非齲性的牙體組織缺損往往會導致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發生,以牙體組織缺損、咀嚼功能喪失以及牙齒劇烈疼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若不及時治療,可進一步發展為根尖周病,對患者的咀嚼功能,甚至顳下頜關節功能及發音功能都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具有較大的危害性[1]。 目前臨床實踐中針對牙體牙髓病變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填充牙洞、拔牙等手術措施,但結合實踐經驗來看上述措施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無法達到徹底根治的目的。 隨著醫學手段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根管治療術開始應用于牙體牙髓疾病的治療領域,成為了最有效也最常見的治療手段, 但是不同方法的療效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2]。 因此,該文對一次根管治療運用在牙體牙髓疾病患者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方便選擇該院2017 年2 月—2018 年3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16 例牙體牙髓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經隨機分組后展開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116 例牙體牙髓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58 例。研究內容與方法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對照組年齡32~58 歲,平均(44.6±9.4)歲;其中25 例為女性、33 例為男性;疾病類型:慢性牙髓炎28 例、根尖周炎16例、 急性牙髓炎14 例。 觀察組年齡33~59 歲, 平均(44.7±9.5)歲;其中27 例為女性、31 例為男性;疾病類型:慢性牙髓炎29 例、根尖周炎17 例、急性牙髓炎12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知情,且簽署同意書;③臨床資料完善者。 排除標準:①不愿意參與研究者;②嚴重精神異常或意識障礙者;③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病變者。 兩組疾病類型、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術前準備 治療前,所有患者均行X 線檢查對患牙牙體牙周情況進行了解, 急性炎癥期先給予消炎治療,待符合治療標準后再治療,并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橡皮障。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行多次根管治療。 局部麻醉下上橡皮障、去腐、開髓、摘除牙髓,10 號銼疏通根管,測量根管長度,3%雙氧水和0.5%次氯酸鈉沖洗根管,暫封,待7 d 后再行復診;7 d 后上橡皮障,M3 機擴根管預備至25#,3%雙氧水和0.5%次氯酸鈉對根管進行反復沖洗,拭干,根管內氫氧化鈣糊劑進行封藥。同時,7 d后再來院復診,給予根管填充,運用熱牙膠充填技術對根管進行填充,選擇牙膠尖和AH plus 根充糊劑作為填充物,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的過程中,運用橡皮障隔離技術。 完成后,拍片觀察情況,若根管填充效果滿意,則行永久填充。
1.2.3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則行一次性根管治療。 即運用2%鹽酸阿替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將患牙齲壞組織去除后,常規開髓,揭凈髓蓋,對根管口位置進行探查后,拔髓,運用Root-ZX 根管長度測量儀對根管長度進行測量,定位并確定長度。同時,運用M3 機用鎳鈦根管器械進行根管預備, 預備后, 運用3%雙氧水和0.5%次氯酸鈉充分清洗預備的根管, 再運用消毒紙吸干根管。 最后,采用熱牙膠充填法運用AH Plus 根管充填材料和0.04 錐度牙膠尖對根管進行填充, 完成一次充填,并且術后3 d 內給予患者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 包括牙齦腫脹、 自發疼痛以及咬合問題等,并且記錄兩組的疼痛消失時間、治療時間以及就診次數等。 同時,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的疼痛情況,總分為10 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感越強。
成功:無癥狀和體征,咬合功能正常,有完整的咬合關系,X 線片顯示根充嚴密合適,尖周透射區消失,牙周膜間隙正常,硬板完整;或無癥狀和體征,咬合功能良好,X 線片顯示根尖周透射區縮小,密度增加。 失敗:無癥狀和體征, 咬合有輕度不適,X 線片顯示根尖周透射區變化不大;或有較明顯癥狀和體征,不能行使正常咀嚼功能,X 線片顯示根尖周透射區變大或原來尖周無異常者出現透射區[3]。
該次數據由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成功率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n(%)]
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VAS 評分低,且治療時間、疼痛消失時間以及就診次數均較少,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組別VAS 評分(分)就診次數(次)治療時間(d)疼痛消失時間(d)對照組(n=58)觀察組(n=58)t 值P 值2.1±0.6 1.1±0.5 9.751<0.05 3.0±1.4 1.0±1.5 7.423<0.05 15.4±0.4 13.6±0.5 21.410<0.05 2.5±0.7 1.8±0.4 6.612<0.05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健康教育的普及, 目前牙體牙髓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開始呈相對穩定的趨勢, 根管治療的普及使得更多的患牙得以保留, 牙體組織因齲病等原因造成的牙體組織缺損,若不及時治療,感染進一步發展, 侵及牙髓及根尖周組織, 則會表現為強烈疼痛,進一步損傷咀嚼功能[4-5]。 所以,盡早給予有效治療,可以使患者疼痛減輕,保留患牙,對促進患牙咀嚼功能恢復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6]。
通常情況下,牙齒周邊血運是非常豐富且復雜的,當牙齒組織受到損傷后被修復的速度較快。 但也有報道中認為,正是受到血運豐富的因素影響,在牙齒組織修復時操作上稍有失誤就可能誘發患者強烈的疼痛感,甚至導致感染事件的發生,不但在一定時間內對患者咀嚼、進食功能產生影響,對患者生活質量也是非常不利的。 以往臨床實踐中可用于牙體牙髓病變的治療方法較多,涉及到拔牙、牙洞填充等手術干預措施,但所取得的治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不但無法實現對牙髓組織以及牙尖的可靠修復, 還可能導致短時間內的較高復發率,誘發一系列并發癥。
根管治療主要指的是利用機械與化學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將根管內的感染和壞死組織徹底去除,然后對根管進行緊密填充,封閉牙冠,從而達到治療目的[7]。 臨床上, 根據不同情況可分次完成根管治療或一次完成根管治療,其中前者具有復診次數多、操作時間長的缺點,并且還會導致再感染和牙齒損傷風險,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臨床應用[8]。 而一次性根管治療可以在一次操作中完成封藥、消毒、根管預備以及拔髓等多個環節,根管填充后立刻封閉管口,可以使根管與外界的接觸減少,避免多次操作損傷機體,誘發二次感染,從而確保治療效果[9]。 既往有關報道中認為,與常規根管治療方法相比,一次性根管治療在適應證范圍上基本呈現出了良好的一致性, 可適用于常規根管治療的患者同樣可應用一次性根管療法干預,包括牙髓炎性癥狀、鈣化癥狀、壞死癥狀、根尖周炎、因頜面部外科手術需要行牙髓摘除、 非齲性牙體硬組織癥狀以及牙體外傷性癥狀等。 與此同時,一次性根管治療方法的禁忌患者也與常規根管療法基本一致, 如張口受限者、患牙無保留可能者、無功能性患牙者以及全身合并癥較多者。 但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仍然需要考慮分次根管治療, 以提高治療效果:如根尖周炎急性期且伴隨明顯滲出,需要予以開髓引流處理,用沖洗液沖洗配合抗生素干預,待急性癥狀明顯緩解后通過封藥的方式至無滲出。 或患牙根尖孔未形成或由于根尖炎癥造成根尖孔破壞者, 由于無法形成可靠根尖止點,根尖區封閉不佳。 這種情形下可以先考慮采用血管化治療方法或者根尖誘導成型治療方法進行前期處理,或行顯微鏡下根尖手術治療,以達到滿意的干預效果。 也有相關研究中指出,雖然經一次性根管治療對牙體牙髓炎患者有較為明顯的干預效果,但術后疼痛、手術部位腫脹、咬合不適等問題仍然客觀存在,可能與牙髓炎并發癥、術后感染以及牙根管填充不密實這些因素存在相關性關系, 而上述影響因素均與臨床醫師的手術操作情況存在密切聯系。 因此,為進一步提高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手術效果, 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在臨床實踐操作中必須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流程,嚴格消毒手術相關器械器具, 視患者實際情況對沖洗壓力進行嚴格控制,各項操作應當盡可能輕柔,以免牙組織血管受到強烈刺激而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 該次研究觀察數據顯示, 觀察組的治療成功率96.55%(56/58) 高于對照組82.76%(48/58)(P<0.05); 與對照組17.24%(10/58)比較,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5.17%(3/58)顯著更低(P<0.05);同時,兩組的VAS 評分、就診次數、治療時間以及疼痛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1.1±0.5)分、(1.0±1.5)次、(13.6±0.5)d、(1.8±0.4)d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2.1±0.6)分、(3.0±1.4)次、(15.4±0.4)d、(2.5±0.7)d(P<0.05)。以上數據與李新安等[9]在《一次性根管治療與多次法根管治療牙髓病療效評估》 一文中所得到的研究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67%;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67%(P<0.05)。”基本一致,證實數據研究結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在牙體牙髓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通過運用一次性根管治療, 不僅具有操作簡單、 就診次數少、治療時間短等優點,還能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治療效果,從而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