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峰
如皋博愛醫院腫瘤科,江蘇如皋 226500
食管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侵襲性等特點,預后極差[1]。 手術是臨床治療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但因早期食管癌無典型性表現,多數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發展為晚期,或發生遠處轉移,錯失手術治療機會,對于該類患者臨床多使用放療治療。 調強適形放療能經控制照射靶體積和提高放射的準確性,達到理想的處方劑量,降低周圍組織的照射與損傷, 逐漸成為臨床治療食管癌的常用放療手段,但單一治療效果仍不夠理想[2-3]。 化療能控制腫瘤細胞的轉移和擴散,延緩病情發展,延長患者生存期,其中奈達鉑+卡培他濱較為常用[4]。 為此,該研究便利選擇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就診于該院的46 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旨在分析調強適形放療聯合奈達鉑+卡培他濱放化療方案治療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就診于該院的46 例晚期食管癌患者。 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23 例。A 組女10 例,男13 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6.18±8.65)歲;腫瘤部位:胸下段7 例,胸中段11 例,胸上段5 例。 B 組女8 例,男15 例;年齡40~71 歲,平均年齡(56.22±8.61)歲;腫瘤部位:胸下段8 例,胸中段10 例,胸上段5 例。兩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食管癌;簽署知情同意書;無手術適應證;TNM 分期:Ⅲ~Ⅳ期。排除標準:惡病質;肝腎功能不全;預計生存期不足3 個月;存在化療禁忌證。
B 組行調強適形放療:取仰臥位,CT 模擬定位機上實施模擬定位,并經下頜骨向膈頂方向行層厚為5 mm的CT 增強掃描, 傳輸掃描獲取的圖像至三維治療系統,勾畫靶區,包括臨床靶體積、腫瘤靶體積、計劃靶體積,其中腫大淋巴結和腫瘤原發灶為腫瘤靶體積;臨床靶體積外擴0.5 cm 為計劃靶體積; 腫瘤靶體積上下外擴3~4 cm,左右外擴1 cm 為臨床靶體積。 使用6MVX照射,總放療劑量為60~64 Gy,5 次/周。 在此基礎上,A組加用奈達鉑+卡培他濱化療: 口服100 mg/m2奈達鉑(國藥準字H20064295),第1、8 天給藥;口服2 g 卡培他濱(國藥準字H20143365),2 次/d,第1~14 天給藥,連續治療2 個化療周期,每個化療周期為3 周。
①臨床療效:目標病灶消失,且持續4 周以上無新發病灶為完全關節(CR);病灶體積消退50%以上,且持續4 周以上無新發病灶為部分緩解(PR);病灶體積消退不足50%或增大范圍不足25%為穩定(SD);出現新的病灶或病灶體積增大25%以上為進展(PD)。 PR 率+CR 率=治療總有效率。 ②治療前、治療3 個周期后采集兩組5 mL 空腹靜脈血,采用ELISA 法測定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 ③比較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移植、胃腸道反應。
應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B 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血清VEG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VEGF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A 組血清VEGF 水平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VEGF 水平對比[(),ng/L]

表2 兩組患者血清VEGF 水平對比[(),ng/L]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 值 P 值A 組(n=23)B 組(n=23)t 值P 值526.48±61.59 525.96±60.37 0.029 0.977 401.18±50.37 458.32±53.85 3.716 0.001 7.553 4.010<0.001<0.001
兩組放射性肺炎、反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食管癌早期無特異性臨床癥狀,易被患者忽視,多數患者確診時腫瘤已進展至晚期, 錯失手術切除最佳時機。 對于錯失手術治療的食管癌患者放療為重要治療手段,其中調強適形放療經增加射野數量、調整入射角度、改變射野權重等途徑,優化放療方案,使正常組織損傷達到最小化,并使腫瘤病灶局部照射劑量提高,提高治療效果[5-6]。 但調強適形放療單一治療,仍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血管生成途徑在食管癌的生長、 轉移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受多種因子的調控,其中VEGF 能夠促進血管生成,在食管癌體內表達水平較高,與疾病的復發、分期、預后關系密切[7]。 該研究中,A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96%,高于B 組的60.87%,且血清VEGF 水平低于B組;兩組放射性肺炎、反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卡培他濱和奈達鉑化療可有效控制腫瘤轉移、進展,增強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 李曉寧[6]分別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別行三維適形放療與聯合化療治療, 結果顯示,聯合化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單一行三維適形放療組的80.92%,聯合化療組區域性復發、食管炎、 血小板下降與白細胞發生率顯著高于單一行三維適形放療組;兩組放射肺纖維化、骨髓抑制、食欲下降、肺炎、嘔吐、惡心等發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該研究結果相似。 調強放療靶區是在CT 圖像引導下設計,能高劑量地對腫瘤靶區實施精確照射,盡可能降低對周圍器官和組織損傷, 減少發生放射合并癥概率和增加腫瘤局部控制率。 但因計劃靶體積(PTV)需基于CT 三維重建,形狀多不規則,3D-CRT 無法與PTV 高度匹配,以導致患者出現相應放療不良反應。 在調強放療的同時予以化療,能提高放療的敏感性,加快腫瘤細胞死亡速度。 卡培他濱和奈達鉑化療方案中奈達鉑屬于第2 代鉑類抗癌藥,能與核苷反應生成核苷-鉑類結合物,破壞腫瘤細胞的DNA,對DNA 復制形成,進而發揮抗腫瘤作用,并能使腫瘤細胞數量減少,增強機體免疫力,具有與DDP 無完全交叉耐藥、抗癌譜廣、治療指數較高、 與其他化療藥物聯合使用呈現出協同效應和胃腸道反應、腎毒性較低等優點,同時無需水化,使用方便[8-9]。卡培他濱為生物利用度較高的5-氟尿嘧啶的前體藥物,口服后能轉化為5-氟尿嘧啶,發揮選擇性抗癌作用[10]。 卡培他濱具有選擇性腫瘤內活化性,能使腫瘤內藥物濃度提高,殺滅腫瘤細胞,還能使正常組織中藥物濃度降低,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者耐受性。 調強適形放療、卡培他濱和奈達鉑化療作用機制不同,聯合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抑制病情進展。
綜上所述,調強適形放療聯合卡培他濱、奈達鉑放化療方案治療食管癌患者可增強療效,降低血清VEGF水平,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