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
新沂市中醫醫院眼科,江蘇新沂 221400
青光眼是常發于中老年人群的臨床常見病, 指一 組表現為視乳頭發生萎縮、凹陷與視野缺損、視力下降癥狀的病癥,其病發因素復雜,但主要是受房水循環中環節發生阻礙的影響,從而造成患者眼壓異常升高,若不給予患者及時的治療干預,隨患者病情發展,視神經因長期的壓迫影響, 最終導致患者發生不可逆的視神經損傷,且具有較高的幾率導致患者眼盲,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有嚴重影響, 且近年來隨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該病癥病發率顯著上升[1]。 而針對青光眼患者治療,臨床常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措施,以降低患者眼壓、保障視功能為主要目的。 而臨床單純小梁切除術是治療青光眼病癥的常用措施, 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但術中對患者鞏膜瓣縫合線的松緊度難以控制,促使術后并發癥增多,從而影響臨床治療效果。 而隨醫療水平發展, 通過運用絲裂霉素和可調節縫線對患者實施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 可有效彌補單純小梁切除術治療的弊端,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2]。 該文對單純與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以2012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40 例青光眼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簡單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40 例作為探究對象, 以摸球法將抽選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 例。 對照組男6 例,女14 例;年齡47~72 歲,平均年齡(62.35±3.62)歲。 觀察組男5 例,女15 例;年齡45~70 歲,平均年齡(61.35±4.21)歲。 該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眼科臨床指南》[3]中青光眼的診斷標準, 且經臨床診斷確診; ②均知曉該次實驗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②心、肺、腎等重要器官患有嚴重障礙者;③患有免疫系統疾病者;④有精神病史、智力障礙、無法溝通者;⑤患有惡性腫瘤者;⑥患有血液系統疾病者。
對照組:單純小梁切除術,其方法為:固定體位,行球后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固定患者的上直肌,于正上方作高位結膜瓣(以角膜緣為基底),長12 mm,距離患者角膜緣10 mm 左右, 局部止血作1/2 厚度的鞏膜瓣(同上述一致),約4 mm×5 mm 大小,切除小梁組織與相應的虹膜組織,以尼龍線縫合鞏膜瓣,調整該切口的濾過情況,將結膜切口以10-0 尼龍線縫合,然后注射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42020019)2.5 mg;最后將眼間加壓包扎。
觀察組: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方法為:固定患者體位,行麻醉,基礎手術操作與對照組一致,制作鞏膜瓣,于0.2 mg/mL 絲裂霉素溶液棉片下浸泡3 min, 然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在患者顳側角膜緣的1 mm 處,以穿刺刀在患者的前房做一個穿刺口, 將部分房水放出,切除鞏膜瓣下小梁組織(約1.5 mm×2 mm),同時切除相應的虹膜周邊,整復鞏膜瓣,以10-0 尼龍線將患者的鞏膜瓣縫合(共4 針),將其中的2 針作為可調節的縫線,然后在患者的前房穿刺口處,注人平衡液,促進前房的重建,依據房水的滲漏情況,調整縫線松緊,最后結扎縫線,縫合患者的球結膜切口。
①療效判定[4]:視力顯著改善,且無不良癥狀為顯效;視力有改善,但術后有不適癥狀,效果不理想為有效;視力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 (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00%=總有效率。
②患者濾過泡形態分類采用Kronfeld 分類法,將其分為4 類,包含微小囊狀泡、平坦彌散泡與瘢痕泡、包裹性囊狀泡,前2 型為功能性濾過泡,后2 型為非功能性濾過泡。 功能性例數/總例數×100.00%=形成率。
③記錄兩組并發癥,包含黃斑水腫、脈絡膜脫落、低眼壓、前房出血等。 (黃斑水腫+脈絡膜脫落+低眼壓+前房出血)例數/總例數×100.00%=總發生率。
④測量兩組手術前、后的眼壓情況并比較。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功能性濾泡形成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功能性濾泡形成等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眼壓顯著改善,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眼壓比較[(),mmHg]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眼壓比較[(),mmHg]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20)觀察組(n=20)t 值P 值37.65±6.35 36.53±4.26 0.655 0.516 21.63±3.24 15.36±2.41 6.944<0.001
青光眼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眼科疾病, 以眼內壓持續性升高為主要特征,壓迫患者視神經,且不斷萎縮,導致患者視力下降,若不及時治療,隨病情發展可造成患者眼盲,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故及時給予治療,控制患者眼壓,是有效避免患者眼盲的關鍵[5]。 臨床治療常以單純小梁切除術治療,其方法簡單,易操作,可有效將患者房水從板層鞏膜瓣下向外引流, 然后至結膜下間隙吸收,從而降低患者眼壓,改善患者病癥,但對鞏膜瓣的縫合線調控難以控制,過松、過緊均會造成患者術后并發多種并發癥,從而影響治療效果,雖可配合術后護理,改善臨床治療效果,但治療效果仍不佳[6]。而近年來,醫療水平的發展,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在青光眼患者治療中廣泛應用,可在術中、術后調控鞏膜瓣的縫線,其縫線可先緊后松,于術中緊密地縫合患者鞏膜瓣,有效避免患者房水濾過過強,從而減少術后低眼壓并發癥的發生。 且術后可依據患者的眼壓高低水平、濾過泡大小形態情況與前房形成等多個原因, 對縫線的松解、 拆除進行調節, 若有需要可對患者行濾過泡按摩,促進房水濾過[7]。 且該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并發癥、功能性濾泡形成率與眼壓等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而在趙樹倫[8]的研究中,對照組行單純小梁切除術,觀察組行復合式小梁切除手術,而觀察組有效率(83.33%)高于對照組(66.67%),且觀察組功能性濾泡形成率(91.67%)高于對照組(75.00%);觀察組眼壓為 (15.3±2.5)mmHg 顯著優于對照組的 (18.4±2.5)mmHg。而該文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 (45.00%); 且觀察組功能性濾泡形成率(85.00%)高于對照組(50.00%);觀察組眼壓為(15.36±2.41)mmHg 顯著優于對照組的(21.63±3.24)mmHg,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可見對于青光眼患者的治療,相較于單純小梁切除術治療,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更加有優勢,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壓,有效提高患者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有效減少術后淺前房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成功率。 同時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應用抗代謝藥物絲裂霉素,有效提高降眼壓效果,顯著改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患者視神經的壓迫,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 通過探析兩組不同手術治療青光眼患者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經實驗結果分析,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的治療效果更佳,可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 有效控制患者眼壓與功能性濾過泡形成,加大患者手術治療成功率。 因此,單純小梁切除術治療雖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措施, 但對患者治療效果不如復合性小梁切除術。 在針對青光眼患者治療,應在爭取患者及家屬同意后, 盡可能地實施復合性小梁切除術,可幫助患者顯著改善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但該次的實驗探究參與人數較少,觀察時間較短,臨床研究缺乏準確性, 故在臨床研究中, 需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對其研究過程與分法進行完善,從多角度分析單純小梁切除治療青光眼的臨床效果, 為實際臨床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