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斌
宜興市和橋醫院普通外科,江蘇宜興 214211
膽囊結石作為常見結石病,病因逐漸明確:肥胖、高脂血癥、長期腸外營養等均可導致膽汁瘀滯,改變膽汁酸、膽固醇比例,引起膽囊結石,而膽囊結石堆積、梗阻膽囊管即可引起膽囊炎[1]。 因此,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病例十分常見,而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較大,要求實行有效治療,改善患者預后。 關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藥物治療容易被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有結石清除效果良好等優勢。 其中,傳統臨床上主要采取開腹手術治療,但該手術所致機體創傷較大,影響患者術后生理健康、康復進程,且并發癥多,已經逐漸被微創手術取代[2]。 現階段,伴隨腹腔鏡的涌現和推廣應用,各種微創手術也應運而生,如治療膽囊炎、膽囊結石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等,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治療中與藥物治療效果相比,孰優孰劣,尚未可知。 為此,該文開展前瞻性分組對照試驗, 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診治的112 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資料,從患者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著手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56 例實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為研究組,同期選取其他醫院的56 例實行藥物治療的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為對照組, 并接受醫院倫理學委員會的監督。 對照組56 例,男28 例,女28 例;年齡為30~75 歲,平均年齡(51.48±3.28)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5.64±1.25)年。 研究組56 例,男30 例,女26 例;年齡30~74 歲,平均年齡(51.86±3.08)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5.75±1.17)年。兩組患者病程、年齡、性別分布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對比。
納入標準:①經B 超、內鏡等檢查綜合診斷為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2];②研究組患者膽囊收縮功能較差,無明確的保膽意愿;③對照組患者自愿接受藥物治療;④對該研究方法和過程等知情同意; ⑤血糖和血壓均得到良好控制;⑥病歷檔案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合并膽囊癌變; ②合并血小板質量異?;蛘吣蜃尤狈Γ虎酆喜⒚庖呦到y疾??;④近3 個月內實行過腹部手術;⑤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史。
對照組:實行藥物治療,即口服消炎利膽片(國藥準字Z44021422;規格:0.25 g),3 次/d,6 片/次。 口服左氧氟沙星膠囊(國藥準字H19990051;規格:0.1 g),2次/d,1 粒/次。
研究組:即常規術前準備后,予以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 保持頭高腳低左側傾斜位, 在臍下緣取1 cm切口,建立氣腹(氣腹壓保持在10~14 mmHg 內)。 在臍部置入10 mm 套管針,置入腹腔鏡,并在劍突下取一個1 cm 切口,置入腹腔鏡器械。在腹腔鏡下仔細觀察肝臟質地、大小、色澤,明確膽囊大小、水腫程度、形態、充血程度,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腹腔黏連。 在腋前線、右肋弓交界處取0.5 cm 切口,置入腔鏡器械。充分暴露膽囊三角,分離膽囊四周正常組織器官,夾閉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后并離斷,電鉤分離膽囊,以電灼法對膽囊床止血,置入無菌標本袋并從劍突下取出膽囊, 對手術創面予以徹底止血處理,沖洗腹腔,確定無遺漏后,在膽囊窩置入引流管,逐步縫合切口。
(1)治療效果:觀察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程度和排石情況評估治療效果,判斷標準如下:①腹部絞痛和黃疸等臨床癥狀消失,結石無殘留,視為治愈;②腹部絞痛和黃疸等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大部分結石排出,但有殘留者,視為好轉;③臨床癥狀毫無變化,體內結石未能排出,視為無效。 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總體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00%。
(2) 生存質量: 參考消化病生存質量評定量表(GLQI)評價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的生存質量水平,包括生理健康、主觀癥狀、日常生活狀態、社會狀態等,共36 項(單項0~4 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質量水平越高,反之越低[3]。
采用SPSS 20.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總體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89.2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生存質量GLQ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生存質量GLQI 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且兩組治療后3 個月的生存質量GLQI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 值 P 值研究組(n=56)對照組(n=56)t 值P 值64.18±5.57 64.69±5.28 0.297 0.384 90.39±2.48 85.64±3.75 4.725<0.001 19.224 14.467<0.001<0.001
根據臨床大樣本資料研究發現, 多數膽囊結石患者合并膽囊炎,這也是膽道系統常見病之一[4~5]。 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發病早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 伴隨結石增大,患者可出現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部分患者有口苦、便秘、黃疸等癥狀,當膽道被膽囊結石堵塞,膽道系統不斷受刺激,容易引起癌變,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7]。 因此,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一旦確診,應立即安排有效治療,以徹底清除結石,避免出現不良預后。
藥物治療、 膽囊切除術為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主要手段,其中藥物治療安全性高,尤其適用于結石體積較小者,可避免手術所致創傷,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因而患者更容易接受。 但藥物療法的適應證較窄,對于膽囊結石體積較大者,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且治療不徹底,容易復發。 相比之下,外科手術治療方法則有“立桿見效”的優勢,而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治療手術發展至今,有了較大轉變,最初使用的開腹手術在上世紀80 年代問世以來,經100 多年實踐證明了其有效性,亦充分暴露了其針對性差、并發癥多、切口難以愈合等弊端[8~9]。 現階段,醫療科學技術進步較大,人們對于醫療質量要求也隨之升高,小切口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微創手術逐漸用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治療中,并展現了其“微創”優勢。 然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雖適應證廣泛,但手術探查范圍較小,不適用于體型肥胖者。相比之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視野清晰、廣闊,可同時探查全部腹腔,且無需開刀,減少了對腹腔臟器的感染,感染風險更低,而腹部皮膚的美觀度較高。 同時,腹腔鏡手術后疼痛感輕微,基本上無嚴重并發癥,患者可早日康復出院,這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重大意義。
鑒于上,該次研究選用了腹腔鏡手術治療,與常規藥物治療方法相比, 腹腔鏡手術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臨床中療效更佳。 結果顯示患者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總體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P<0.05),印證了上述觀點,李良標[10]也在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中應用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 結果提示該組200 例患者均手術成功,無中轉開腹者,可見其治療有效率為100.00%,與該研究結果一致,直觀彰顯了腹腔鏡手術的“排石”優勢。 GLQI 量表是評價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常用工具,客觀性、可信度較高,而結果證明研究組生存質量評分更高, 可見患者治療后3 個月的心理狀態、 主觀癥狀、 日常生活與社會生活等均較良好。 而這與腹腔鏡手術創傷小、對生理狀態的干擾小、腹部美觀等因素相關, 同時也是因為腹腔鏡手術的創傷較小,患者術后疼痛感輕,心理趨于樂觀、積極,可早期補充營養、下床活動,擺脫了藥物治療“結石排出不凈”的心理負擔,因而生活質量水平較高。 由此可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對于腹腔鏡手術療法的接受度也比較高,伴隨腹腔鏡手術操作者熟練度提升、器械更新和手術方式改進等, 未來腹腔鏡手術的治療優勢必然更突出,更易被患者接受,應用前景良好。
綜上所述, 選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安全有效,還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