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霞
江蘇省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內科,江蘇海門 226100
冠心病是一種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所致的心臟疾病[1]。 在年齡比較高的群體中,冠心病的發病率也高,因此在當前人口老齡化加快背景下, 冠心病的發病人群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針對冠心病患者,一旦確診需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治療[2]。 冠心病的治療,主要是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 通過心血管治療藥物的使用及不良生活習慣的糾正以達到促進疾病康復的目的。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常規用藥對冠心病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停藥后存在復發情況, 因此臨床中探討更有效的治療方式[3]。他汀類藥物因具有顯著調脂、 控制血糖及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 近年來臨床中被廣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療中,實踐表明該治療方式具有滿意的效果。 該研究方便選擇2016 年6 月—2019 年7 月該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具體探討了采取他汀類藥物治療冠心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輔助檢查及心肌損傷標志物等方法確診為冠心病[4];②患者均無心血管藥物、他汀類藥物用藥禁忌;③該次研究經過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確認。 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疾病、精神疾病患者;②合并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③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疾病的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具體的分組標準如下:觀察組40 例,其中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齡最小為42 歲,年齡最大為71 歲,平均年齡(60.2±2.5)歲;病程最短為2 年,最長為12 年,平均病程(6.6±0.8)年;合并疾病類型;高血壓12 例, 糖尿病10 例, 高脂血癥8 例。 對照組40例,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2~71 歲,平均(60.5±2.7)歲;病程3~12 年,平均(6.4±0.7)年;合并高血壓11 例,合并糖尿病11 例,合并高脂血癥8 例。 從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予以患者進行常規胸部平片、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 明確患者缺血缺氧情況, 了解心功能等級,以確定科學的用藥方式。
對照組采取常規用藥治療的方式, 主要是芳香溫通、益氣強心,如麝香保心丸等;使用硝酸酯類藥物以促進血管的擴張,如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單硝酸異山梨酯等;使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抗凝,如低分子肝素鈉;合并高血壓患者使用纈沙坦氫氯噻嗪、硝苯地平緩釋片、氨氯地平等降壓藥物,合并糖尿病者使用胰島素、格列齊特、二甲雙胍等降糖治療。
在對照組常規用藥的基礎上, 觀察組增加他汀類藥物輔助治療,主要是為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國藥準字號H20070054,規格20 mg×10 粒)起始用藥劑量為10~20 mg/d,晚間一次服用,之后根據患者基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治療目標及患者個體反應對藥用劑量進行個性化的調整,但最多不能超過20 mg/d。
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 個月后評估療效, 治療期間除了使用各小組對應的治療藥物, 禁止為患者使用其他的藥物治療。 且告知患者按時按量用藥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注意觀察用藥后的情況,教導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干預以確保用藥順利進行。 平常飲食上注意做到低鹽低脂飲食,多吃蔬菜與水果,以免疾病發作,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
①根據患者治療后的心絞痛發作情況及硝酸甘油的使用情況評估療效。 顯效:經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時疼痛持續時間、硝酸甘油用藥較治療前相比均減少>80%,心電圖檢查各項指標均基本在正常水平;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減少50%~80%, 心電圖檢查各項指標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以上的治療標準。 ②治療前后均對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進行檢測, 具體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指標水平,各指標正常參考值如下:TC 正常值為2.80~5.17 mmol/L;TG 正常 值 為0.22 ~1.21 mmol/L;LDL-C 正 常 值 為0.0 ~3.1 mmol/L;HDL-C 正常值為0.90~2.19 mmol/L。 ③兩組均隨訪1 年,統計兩組疾病復發情況。
使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 (%)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中,顯效28 例,有效10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95.00%。 對照組顯效17 例,有效14 例,無效9 例,總有效率77.50%。在總的治療有效率上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治療后兩組TC、TG 及LDL-C 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HDL-C 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指標降低或升高幅度明顯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變化比較[(),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變化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相比,Δ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時間TC TG LDL-C HDL-C觀察組(n=40)對照組(n=4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7.51±1.16(4.23±0.71)*Δ 15.253<0.001 7.46±1.14(5.62±0.89)*7.959<0.001 2.24±0.46(0.84±0.14)*Δ 18.415<0.001 2.21±0.45(1.36±0.19)*11.006<0.001 4.26±0.56(1.84±0.29)*Δ 18.815<0.001 4.23±0.52(2.46±0.35)*17.859<0.001 1.05±0.27(1.86±0.35)*Δ 11.589<0.001 1.02±0.24(1.46±0.31)*7.098<0.001
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復發1 例,復發率為2.50%。對照組復發8 例,復發率為20.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7,P=0.034)。
冠心病是中老年群體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在人口老齡化加快及生活方式改變的背景下, 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同時冠心病也常會引起各種并發癥, 這樣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治療疾病非常關鍵[6-9]。
在對冠心病的治療上, 通常是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 常規針對冠心病的治療藥物包括硝酸酯類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低分子肝素及慢性病對癥藥物等,然而雖說常規治療藥物在冠心病的治療中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長期研究表明常規藥物降血脂并不理想, 且停藥后容易出現疾病復發情況,對患者的預后不利[10]。 因此臨床中為進一步提高冠心病的治療效果, 提倡為患者加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主要是他汀類藥物可有效抑制高血脂患者肝臟合成膽固醇、降低血脂、促進低密度脂蛋白攝入、促進新陳代謝,進而降低TC、TG,且他汀類藥物還可通過抑制內皮細胞黏附因子作用, 發揮抗炎及保護血管的作用,促進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改善、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使得冠心病的整體療效提高[11]。 該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療效上,在臨床療效上,觀察組(95.00%)明顯要比對照組(77.50%)更高;治療后在各血脂指標改善情況上, 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隨訪復發率上,觀察組為2.50%,明顯低于對照組15.00%。該結果與丁友芳等[12]的結果相似,在其研究中,結果顯示臨床療效上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12%, 顯著高于對照組82.35%;在治療后TG、TC、LDL-C、HDL-C、hs-CRP 較治療前的改善幅度上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顯著;隨訪復發住院率上,觀察組為2.84%,明顯低于對照組14.71%。這表明他汀類藥物治療冠心病的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臨床中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加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可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改善血脂水平及降低疾病復發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