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鷹
菏澤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山東菏澤 274000
上肢手術的患者臨床所采用的麻醉方案常見于臂叢神經阻滯,具有操作簡便的特點,且安全性有較高的保障,而該麻醉方案所使用的藥物主要為羅哌卡因、布比卡因,二者具有相似的化學結構,不過相對比布比卡因而言,羅哌卡因安全性更為可靠,所以臨床應用頻率較高[1]。 舒芬太尼屬于人工合成型阿片類藥物,作為芬太尼衍生物其可以在短時間內發揮應有的效能, 而且藥效持續周期較長、鎮痛效果較顯著、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性較低。 近些年有研究資料表示[2],在臂叢神經阻滯中應用舒芬太尼,效果也較為理想。 該次為了探究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最佳效果, 隨機選取于該院骨外科2019 年5—12 月時段內接受手術治療的90 例患者為對象,以不同麻醉方案展開,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于該院骨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90 例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分析。 納入標準: ①術區為單側前臂、腕、手;②了解并授權該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阿片類藥物過敏;②麻醉禁忌;③合并臟器官疾病或是系統功能障礙等。 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以患者的麻醉方案劃分為兩組,其中45 例基于B 超定位引導實施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照組),剩余45 例基于B超定位引導實施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研究組);對照組有男30 例、女15 例;年齡為21~60 歲,平 均(36.65±6.87)歲;體 重 為45~80 kg,平 均(55.76±7.98)kg。 研究組有男28 例、女17 例;年齡為21~61 歲,平均(36.64±6.54)歲;體重為47~80 kg,平均(56.09±7.54)kg;以兩組一般資料采集的數據進行組間比對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構建靜脈通道, 監測并記錄SpO2、BP、ECG 以及HR 指標,取2 mg 咪達唑侖靜脈鎮靜,患者維持平臥體位,向對側偏頭,放松肩部,自然垂放雙手, 通過便攜式超聲系統掃描患者的患側肌間溝臂叢神經,對進針點、進針角度以及深度等進行明確,再取7 號注射針頭,于超聲探頭外側進針,不存在回抽血、腦脊液的情況下,實施臂叢肌間溝阻滯麻醉,對照組所用麻醉藥物為20 mL 0.4%濃度的羅哌卡因 (國藥準字H20052690),研究組同樣給予20 mL 0.4%濃度的羅哌卡因,同時取0.2 g/kg 體質量的舒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54171)進行輔助麻醉,若存在鎮痛不全的情況,可以取2.5 mg 咪達唑侖與0.15 mg 芬太尼靜脈注射[3]。
①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 麻醉維持時間。
②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 評價等級分為優、良。
③比較分析兩組患者不同注藥點的VAS 評分,即注藥30 min、1 h、3 h、6 h、12 h、24 h 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分值與鎮痛效果成反比關聯[4]。
研究期間借助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較接近, 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麻醉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麻醉維持時間對比[(),min]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麻醉維持時間對比[(),min]
組別麻醉起效時間 麻醉維持時間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5.37±1.45 5.45±1.35 0.271 0.787 722.89±152.10 487.87±114.67 8.277<0.001
兩組麻醉效果趨同,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對比[n(%)]
兩組注藥30 min、1 h、3 h 的VAS 評分接近, 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注藥6 h、12 h、24 h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臂叢神經阻滯是現階段臨床外科治療上肢疾病采取的一種主流麻醉方案,其相對比而言操作較為簡便,而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保障。 不過傳統麻醉過程中,操作者多通過盲探式,即手感、經驗明確穿刺點,存在反復性穿刺的風險,會給患者的生理、心理帶來較大的負擔,此外,還會增加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5]。 近些年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過程中也開始逐漸應用超升級術,基于B 超的引導,可以提高穿刺準確率,減少藥物注射過程中滲入血管、蛛網膜的風險,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安全保證和麻醉效果[6]。 影響臂叢阻滯起效時間、 維持時間以及臨床效果的關鍵性因素為局麻藥濃度與容量。 羅哌卡因作為臨床常規使用的一種局麻藥, 可以對沿軸突傳導神經沖動產生有效的抑制作用, 阿片類藥物則可以對神經元興奮產生有效的抑制作用,進而實現鎮痛[7]。 所以臨床麻醉期間,聯合應用局麻藥、阿片類藥物,可以對麻醉效果進行有效強化。 舒芬太尼屬于人工合成型阿片類藥物,作為芬太尼衍生物,相對比芬太尼而言,其具有更為可觀的脂溶性,所以其相對而言,更易于滲入人體神經細胞膜與血腦屏障。 除此之外,舒芬太尼還具有更為顯著的鎮痛效果、鎮痛時間,而且藥效可以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并不會對患者造成呼吸抑制等。 查閱既有研究資料發現,有學者表明[8],給予患者小劑量舒芬太尼,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發揮出顯著的鎮痛效果, 且持續時間平均可以達到2 h 左右。不過臨床尚缺乏在外周神經阻滯中聯合應用局麻藥、阿片類藥物的相關研究資料。 國外有學者以局麻藥復合阿片類藥物進行臂叢神經阻滯, 結果發現,相對比單純的應用局麻藥而言,復合麻醉方案可以取得更好的阻滯效果, 而且阻滯周期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該研究還發現,阻滯中所應用的阿片類藥物具有越強的脂溶性,患者術后疼痛緩解時間越長。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注藥點VAS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注藥點VAS 評分對比[(),分]
組別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30 min 0.07±0.14 0.12±0.17 1.523 0.131 1 h 3 h 6 h 0.02±0.20 0.05±0.15 0.805 0.423 0.58±0.46 0.52±0.57 0.550 0.584 0.66±0.71 1.54±1.12 4.452<0.001 12 h 24 h 1.54±1.01 2.96±1.05 6.538 0.001 1.03±0.31 1.98±0.44 11.840 0.001
該次為了探究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最佳效果,擇選于該院骨外科內接受手術治療的90 例患者為對象,以單純的羅哌卡因方案對比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方案,結果顯示,兩組麻醉起效時間較接近,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麻醉效果趨同,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注藥30 min、1 h、3 h 的VAS評分接近,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麻醉維持時間(722.89±152.10)min 長于對照組(487.87±114.67)min(P<0.05);研究組注藥6 h VAS 評分(0.66±0.71)分、12 h VAS 評分(1.54±1.01)分、24 h VAS 評分(1.03±0.31)分均低于對照組(1.54±1.12)分、(2.96±1.05)分、(1.98±0.44)分(P<0.05)。 這與黃家會[9]的研究結果:試驗組麻醉維持時間 (725.85±147.55)min 長 于對照 組(556.48±186.28)min(P<0.05);試驗組組注藥12 h VAS評分(1.49±1.01)分、24 h VAS 評分(1.05±0.62)分均低于對照組(3.00±1.00)分、(1.98±0.85)分(P<0.05)基本一致。
可見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可以有效延長麻醉阻滯時間、鎮痛時間,且患者術后未見不良反應,麻醉效果較為可觀。 分析原因,基于B 超定位引導實施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麻醉, 有利于對患者臂叢神經具體分布情況進行明確分辨, 同時掌握周邊血管影等,可以保證藥物注射準確有效,給藥劑量科學合理,降低藥物進入血管或是蛛網膜的風險性,繼而為麻醉成功率、安全性提供保證。
綜上所述, 基于B 超定位引導實施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麻醉, 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麻醉時間與鎮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