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霞,陳艷宏,陳愛萍
福建省泉州市中醫院清濛分院,福建泉州 362000
高血壓疾病是常發生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重, 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該病的發生與人們的生活習性、飲食作息等息息相關。 高血壓亦是導致冠心病、卒中及心衰的主要因素之一, 加之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逐步退化及耐受能力下降,由高血壓引發的一系列病癥的發病幾率增大,因此針對高血壓患者的防治及護理至關重要[1]。 高血壓疾病主要依靠患者在院外的自我護理以控制血壓平穩,大多數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較差, 社區醫院可通過隨訪形式,對管轄區域的高血壓患者集中護理管理,達到幫助患者控制病情并減輕心理負擔的目的[2]。 其中多種可供選擇的護理模式均可得以應用, 高血壓護理被認為是適合社區患高血壓病人群的干預模式, 該文對2018 年2—8 月期間120 例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對社區隨訪護理模式實施的效果進行觀察, 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比研究,以求證其優越性,報道如下。
采用自愿的原則及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方便選取的該院管轄社區120 例社區高血壓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已獲取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入組的患者在3 個不同時間段內檢測的血壓均高于140/90 mmHg,且癥狀及體征符合高血壓的診斷標準[3];②患者均已經達到使用降壓藥物的標準; ③入組的患者及親屬對該次研究知情且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異常、 認知障礙或文化水平低于小學學歷的患者;②因其他疾病或因素所致的血壓異常升高;③肝腎功能中、重度不全者;④研究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共60 例,男32 例,女28 例;年齡49~78 歲,平均(62.85±5.42)歲;病程1~15 年,平均(9.82±3.01)年;高血壓分級:1 級22 例,2 級26 例,3 級12 例; 合并癥: 糖尿病15例,高脂血癥39 例,冠心病19 例。 觀察組共60 例,男34 例,女26 例;年齡44~76 歲,平均( 63.14±5.95)歲;病程1~16 年,平均(10.02±2.95)年;高血壓分級:1 級20例,2 級27 例,3 級13 例;合并癥:糖尿病17 例,高脂血癥41 例,冠心病16 例。 兩組患者分別在性別、年齡、病程、 疾病分級以及合并癥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高。
觀察組:①為該組患者建立健康檔案以便管理,并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 包含高血壓病情分級、年齡、體重指數、是否合并其他基礎疾病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等制定特定的護理計劃。 ②組織患者及親屬每月進行健康知識講座, 將高血壓防治及護理的相關知識以視頻的方式傳播給患者, 并邀請經驗豐富的內科醫師解析,同時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專業的醫護人員向患者及家屬示范家庭血壓計的使用流程, 指導患者正確用藥、科學飲食以及適宜的功能鍛煉。 每次講座及培訓完畢后,將患者的掌握情況以提問的形式進行有效反饋,作為下一次講座內容的重點,向患者及親屬宣教[4]。③囑咐患者每日早晚監測血壓, 每周電話隨訪患者的病情,詢問是否有按時服藥、健康規律生活作息及鍛煉等,以及血壓的波動情況。 每月囑咐患者至門診復診,門診醫師對患者的病情重新評估, 并制定相應的家庭治療護理方案。 ④護理人員定期對治療消極、心理負擔較大的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 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并邀請家屬加入心理輔導小組,囑其增加對患者的關愛,多傾聽患者,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建設[5]。 ⑤針對病情較重、高血壓知識掌握不足、 服藥和血壓監測依從性差或中重度焦慮及抑郁的患者進行重點護理, 在明確患者的具體情況及需求后,進行個性化的護理。
對照組: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每月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囑咐患者每2 個月至門診就診,并由醫護人員宣教患者高血壓相關知識及自我護理方法, 指導患者用藥及檢測血壓,并囑患者在家主動監測血壓,對有明顯消極情緒的患者進行適當的疏導, 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兩組患者均進行時長一年的護理干預。
①記錄并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壓變化, 包含收縮壓(SBP)與舒張壓(DBP)兩項。 ②比較高血壓知識的掌握程度, 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評估患者對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其中包含10 項內容,共計100 分,得到的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對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越高, 具體如下:高血壓疾病的診斷標準;疾病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的關系;服用藥物、飲食生活以及康復鍛煉的原則;血壓監測的流程;血壓急劇變化時的急救處理方法;情緒管理方法; 體重控制方法。 ③評價兩組患者的負面情緒,包含焦慮和抑郁兩種,其中焦慮情緒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抑郁情緒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者分值越高則表示焦慮或抑郁的程度越高[6]。 ④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服藥依從性和血壓監測依從性,分為主動依從、被動依和不依從3 項,主動依從是患者不需敦促可自主按時按劑量服藥和主動配合監測血壓, 被動依從是患者需在敦促下按規定服藥和被動配合監測血壓, 不依從則表明患者不能按時服藥和不配合監測血壓。 ⑤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模式的滿意程度, 護理人員以匿名問卷形式發放給患者對其工作進行評估,共有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 種答案,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60×100.00%。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高血壓患者在護理干預后SBP 與DBP 均較之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BP 與DBP 相較于對照組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兩組患者在干預后的相關知識掌握評分均較之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兩組患者在干預后的SAS 和SDS 評分均較之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的兩項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高血壓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的高血壓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分]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t 值 P 值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51.24±11.65 52.69±12.05 0.670 0.504 81.36±9.54 68.69±8.78 7.570<0.001 15.494 8.313<0.001<0.001
干預后,觀察組的服藥依從率(91.67%)及血壓監測依從率(95.0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71.67%,81.6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8.33%)相較于對照組(85.00%)顯著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n(%)]
高血壓是終身性疾病, 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包括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與接納程度, 加強配合治療的積極性,但其不足之處也較為突出,系統化的管理并不精確,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較弱也將導致護理效果局限[7]。而高血壓護理模式將管理模式更精細化、多樣化,激發患者配合的熱情度,保障對患者全方位的護理,同時家屬的加入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 利于改善患者治療心態。 個性化護理方案、知識講座以及持續的隨訪溝通大程度更有助于醫護人員對患者疾病的調控。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血壓變化比較[(),mmHg]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血壓變化比較[(),mmHg]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SBP干預前 干預后158.84±12.55 160.15±13.02 0.561 0.576 135.42±10.36 146.35±11.15 5.563<0.001 t 值11.475 6.236 P 值<0.001<0.001 DBP干預前 干預后94.84±8.56 95.10±8.64 0.166 0.869 73.15±7.74 80.24±8.02 4.927<0.001 t 值 P 值14.558 9.764<0.001<0.001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 和SD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 和SDS 評分比較[(),分]
組別SAS干預前 干預后t 值P 值SDS干預前 干預后t 值 P 值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56.12±5.56 55.86±5.48 0.258 0.797 41.15±6.32 47.58±7.01 5.277<0.001 13.776 7.208<0.001<0.001 55.13±6.34 54.92±6.28 0.182 0.856 42.37±5.64 48.21±6.12 5.435<0.001 11.648 5.927<0.001<0.001

表4 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血壓監測依從性比較
該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BP 與DBP 相較于對照組均顯著低, 表明實施高血壓護理更利于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壓并調控至穩定水平, 臨床應用價值高。 干預后觀察組的高血壓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 表明高血壓護理能將關鍵信息有效輸送至患者,幫助其了解病情,便于自我管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情緒明顯少于對照組, 表明社區隨訪模式在高血壓患者護理中應用, 能夠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改善均較對照組明顯要高, 表明高血壓護理使患者更了解自身疾病,加以有效的心理疏導,逐步建立患者樂觀的心態與正確接受治療的態度, 更加配合治療。 觀察組的服藥依從率及血壓監測依從率分別為91.67%、95.00%,均高于對照組的71.67%、81.67%(P<0.05),王萍[8]在其研究中顯示,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定期院外隨訪,并與常規護理小組進行對比,在遵醫囑用藥率方面,院外隨訪組達到94.27%,高于常規護理小組的73.07%,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加強社區隨訪,對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有顯著提升作用;在護理滿意度方面, 觀察組為98.33%, 高于對照組的85.00%(P<0.05),提示社區隨訪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使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提升, 表現該護理模式在臨床中應用對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也有較好效果,也體現了該護理模式的成功及優越性。
綜上所述, 在社區隨訪中實施高血壓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極高, 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壓, 增加治療依從性,提高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并消除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