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娥,黃建梅
泉州市兒童醫院,福建泉州 362000
經過長期實踐,在急危重癥患者轉運過程中,由于多數患者缺乏醫療常識,從而不利于轉運工作的合理配合,導致轉運難度的大幅增加,其中以兒科最為典型[1]。在轉運過程中,由于患兒存在哭鬧與不配合的情況,造成了管道滑落、墜床、供氧停止以及輸液管堵塞等潛在風險的提升,對患兒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2]。 同時,基于上述護理風險,往往不利于患兒接收科室醫生與患兒家長滿意度的優化, 導致醫患糾紛等問題的出現, 對醫療服務質量的合理提升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3]。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指出[4],在兒科急危重癥患兒轉運過程中, 常規轉運護理模式往往難以滿足患兒轉運工作的相關需求。 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轉運護理模式的探索與創新,積極推動轉運風險管理模式的引入與合理應用,從而實現轉運過程中患者護理風險的合理規避[5-6]。 該次研究隨機選擇2018年4 月—2019 年10 月期間該院急診科收治并需要轉運至PICU的急危重癥患兒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兒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過程中采用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急診科收治并需要轉運至PICU 的急危重癥患兒80 例作為研究對象,2018 年4—12 月轉運的患兒作為對照組,2019 年1—10 月轉運的患兒作為研究組,其中,對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7~14歲,平均(10.21±1.85)歲。 研究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6~13 歲,平均(10.33±0.42)歲。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轉運護理管理模式進行轉運:①轉運用品準備。 在轉運過程中,醫療人員應做好患兒護理用品準備, 包括轉運用平車與相關醫療供應設備,以便確保患兒轉運過程中的相關需求。 ②落實患兒病情的密切監測。 在轉運過程中,醫療人員應密切對患兒相關情況進行合理監測, 以便確保患兒病情的控制,主要監測內容包括靜脈穿刺情況、血壓數值情況、呼吸道暢通度情況以及導管供氧情況等。 ③做好患兒保暖工作。 在轉運過程中,應使用毛毯等對患兒進行有效保暖干預。④做好轉運患兒交接。醫療人員應積極對患兒接收科室的醫生進行患兒相關資料的有效交接,以便為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
研究組患兒在常規組轉運方法的基礎上加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進行轉運:①組建患兒轉運護理小組。 在患兒轉運工作開展前, 醫院應積極做好患兒轉運護理工作小組的組建,由急診醫生、護士長以及具有豐富經驗的護士對患兒在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情況進行全面分析與評估, 從而實現護理風險管理計劃的制定。 計劃制定完成后,需對相關工作進行細化分析,對計劃中存在的護理缺陷問題進行及時糾正, 以便促進轉運工作內容的動態監管。②做好轉運風險的告知。在轉運開始前, 為了有效確保患兒家長在轉運過程中可以有效配合醫療人員的相關工作, 醫療人員應對患兒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與并發癥情況進行合理告知,以便患兒家長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應做好相關轉運同意書的簽署, 從而避免醫患糾紛的出現與激化。③做好患兒接收科室的有效告知。為了確保患兒的生命安全,在轉運過程中,醫療人員應做好與接收科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以便保障患兒治療工作所需的相關設備可以有效調試與準備。④做好醫療知識宣講。在轉運前, 醫療人員應對轉運工作內容對患兒和家長進行有效講解, 以便幫助患兒和家長建立正確的轉運意識,從而提升其對于轉運工作的依從性,進一步實現轉運風險的合理降低。⑤做好患兒安全護理管理。在轉運過程中,醫療人員應有效對患兒表現進行合理觀察,針對患兒哭鬧等情況,應及時進行安撫,以避免患兒因為亂動而造成不良問題。⑥落實患兒突發情況干預。針對心跳驟停與窒息等突發情況的患兒, 醫療人員應立即停止轉運工作并及時進行相應的急救干預; 針對呼吸道堵塞情況的患兒,應積極對其堵塞物進行清理。 ⑦做好患兒病房護理。 當患兒送至接收科室病房后,醫療人員應有效做好患兒自平車到病床的移動, 同時有效做好患兒相關資料的交接工作。
比較兩組患兒轉運風險發生率、 接收科室滿意度得分以及患兒家長滿意度得分。 其中,護理風險包括供氧停止、輸液管堵塞、留置針脫落、管路松脫、儀器故障、藥物準備不足等。 接收科室及患兒家長滿意度分別采用相應滿意度量表進行分析,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等。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轉運風險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轉運風險對比
研究組的轉運成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轉運成功率對比
研究組接收科室滿意度得分為(95.13±2.41)分,高于對照組的(90.63±2.1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81,P=0.012)。
研究組患兒家長滿意度得分為(90.63±2.32)分,高于對照組為(82.61±4.3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96,P<0.001)。
相關研究表明[7-8],近年來,隨著傳統生活模式的轉變,社會生活中各類致病因素出現上升趨勢,從而導致我國患病人群數量不斷提升。 針對這一問題,在做好社會轉型的同時,積極推動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與優化,對國民健康水平的合理維系具有積極意義與價值[9-10]。作為醫院重要的科室之一, 急診科主要用于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病情的初步診斷與應急處理,同時,在應急處理完畢后, 根據患者類型需對其進行相關科室的有效轉運,以便進一步對患者展開治療干預[11-12]。 在此過程中,兒科患兒在轉運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抵抗情況,從而造成了轉運護理風險的提升, 從而不利于患兒健康的合理保障[13-14]。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表示,醫療人員應積極做好轉運風險護理管理措施的制定與落實,進一步確保患兒轉運工作質量的提升與優化。
該次研究得出,研究組轉運風險發生率5.0%,低于對照組的22.5%;研究組的轉運成功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90.00%; 研究組接收科室滿意度得分為(95.13±2.41) 分, 高于對照組的(90.63±2.18) 分 (t=5.281,P=0.012),研究組患兒家長滿意度得分為(90.63±2.32)分,高 于 對 照組 為(82.61±4.39)分(t=3.296,P<0.001)(P<0.05)。 徐建芳等[15]通過比較兩組轉運途中的意外發生率,得出觀察組意外發生率2.9%,接收科室滿意率97.8%;對照組意外發生率26.7%,接收科室滿意率79.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研究結果與該文相似。 該次研究表明,與常規轉運護理模式相比,通過轉運風險護理管理工作的開展,轉運風險發生率降低、 接收科室滿意度得分以及患兒家長滿意度得分得到顯著提升, 即護理風險管理模式的開展對兒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過程順利進行作用顯著。
綜上所述,在兒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工作中,為了有效提升轉運工作質量, 醫療人員應合理做好轉運護理風險管理工作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