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晶,張 琳
(1.山西中醫藥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針灸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針灸治療慢性泄瀉有較好效果,介紹如下。
患者,女,60歲,2020年4月15日就診。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發泄瀉,服蒙脫石散治療后好轉,1周后無明顯誘因再泄瀉,就診于當地中醫院,結腸鏡檢未見明顯異常,大便培養陰性,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給予復方嗜酸乳桿菌片調節菌群治療未見明顯好轉。泄瀉加重,大便每日3~4次,便質稀溏,無膿血,查體腹部未見明顯壓痛。體瘦,面色欠澤,神志清楚,語言低微,精神差,納少,頭暈,口干不喜飲。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細弱。中醫診斷為泄瀉(脾胃氣虛,升降失常)。西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治以溫陽益氣,升清降濁。主穴取足三里、氣海、關元,配穴取天樞、上巨虛、中脘。患者仰臥位,消毒后依常規法進針,進針后均行捻轉補法,以局部酸脹為宜,留針30min,足三里針刺的同時增加艾灸15min,留針期間每穴行捻轉補法1次,每日1次。針刺3天后癥狀未見明顯好轉,大便1日2~3次。遂第4天在原有治療基礎上配合陽陵泉溫針灸,次日癥狀明顯好轉,未發泄瀉。繼續針刺1周鞏固后已無泄瀉,大便成形,日行1次,精神好轉,納食增加。半個月后隨訪精神良好,泄瀉未再發作。后又隨訪4次均未發作。
按語:患者反復泄瀉,并伴有體瘦,面色欠澤,語言低微,精神差,納少,頭暈等脾胃虛弱的表現,故常規針刺足三里、氣海健脾益氣,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天樞為大腸募穴,上巨虛配合天樞調整胃腸功能。
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也為膽的下合穴,《靈樞》提出“合治內腑”,故臨床針刺陽陵泉多用于治療黃疸、脅痛等肝膽病癥及嘔吐、吞酸等肝膽犯胃的病癥。除此之外,陽陵泉還多用于治療膝關節疾患及下肢痿痹,因“筋會陽陵”是也,少有人用陽陵泉做為主穴治療慢性泄瀉,溫針灸陽陵泉治療慢性泄瀉是遵從內傷脾胃學說,將臟氣法時、升降浮沉與臨床相結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傷學說”將人與自然相合,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陽氣升發,萬物生長,為秋收冬藏奠定基礎。人應自然,體內也有春夏秋冬四季,肝膽主春季;心主夏季;肺主秋季;腎主冬季;脾無正行,各旺于每季末十八日,以生四臟。即升降運動 ,雖是機體整體的運動 ,但脾胃是樞紐[1],是體內四季能否正常更替的關鍵點,脾氣足,則體內四臟依次交接,順應天時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有如四季之依次更替,循環無端;脾氣不足,則更替延滯,四時失序,從而病變內生。患者兩個月前發病,當屬冬季轉春季之時,患者脾胃素虛,升降失常,以致體內陽氣不能升發,少陽春升之力無法順應自然,冬季無法轉春,陽氣下陷,故反復泄瀉。所以張琳老師在治療上注重健脾益氣,還選用溫針灸陽陵泉恢復體內春升。足三里、氣海健脾益氣,樞紐恢復有助于體內冬季順利過渡為春季;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氣血旺盛,針刺陽陵泉調整少陽經經氣,艾灸溫熱,可達到升陽、助陽的作用,助少陽春升,順應自然界陽氣升發,自然可上提下陷之陽氣,諸穴相配,可恢復氣機正常的升降出入。若僅從臟腑補瀉治療而不考慮升降浮沉,體內氣機仍然紊亂,則泄瀉反復。
飲食內傷最易損傷脾胃,過大的飲食壓力往往造成脾胃的虛損,從而病由之生。泄瀉即是脾胃虛弱的常見表現,尤其對于老年人,脾胃素虛,很容易引發慢性腹瀉,此時我們在針灸治療時,不僅需要用到臟腑補瀉法,還要結合升降浮沉補瀉法,以恢復體內氣機的正常升降浮沉為目的,從著眼于病到著眼于人,與自然相參,并囑患者注重飲食宜忌,保持良好心態,生活起居有節[2]。臨床發現對于陽氣下陷引起的反復泄瀉,溫針灸陽陵泉治療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