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媛丹
“10小時又新增40例!”當前河北的疫情擴散仍然讓人揪心。10日下午,相關負責人在河北省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表示,目前本次疫情沒有看到明顯的拐點,擴散風險仍然存在,溯源工作還在進行。多名專家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根據目前采取的控制情況,拐點有望在未來一兩周左右出現。
擴散風險仍然存在
據河北省副省長徐建培介紹,1月10日0時到10時,河北省新增40例本地確診病例,全部在石家莊市。從1月2日至10日12時,石家莊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369例。《環球時報》記者統計發現,1月2日石家莊發現第一例本土確診病例,此后從4日至今,石家莊市本地新增確診病例一直維系在兩位數,最高是為50例,最低為11例,并沒有出現下降趨勢。從7日下午開始,石家莊要求全市所有車輛及人員均不出市,目前已完成所有已發現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累計排查130余萬人,共判定密切接觸者超過1.1萬人,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約5800人,重點人群128萬人。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進出石家莊通道關閉,目前新增病例屬于“去存量”過程。
河北省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流行病學專家師鑒表示,目前本次疫情沒有看到明顯的拐點,擴散風險仍然存在,溯源工作仍在進行。對石家莊和邢臺病例的樣本進行基因測序比對后,結果屬于歐洲家系分支,在全球公開數據庫和我國的基因庫檢索中,沒有發現高度同源的基因組序列,可以推斷這次疫情病毒來自境外。本次疫情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也不含有英國、南非變異病毒。基于現今早期病例發病時間點,初步估計“零號病例”早于去年12月15日。
據介紹,石家莊疫情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集中在藁城區,占人數的87%;二是關聯性比較強,基本上都與藁城區有關。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河北疫情特別之處是主要發生在城郊農村,醫療條件比較落后,所以沒有及早發現。河北疾控中心表示“零號病例”可能在去年12月感染,但第一例病人在今年1月2日才確診。這對我們防疫的啟示是應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較薄弱地區的疫情防控。“此次河北疫情防控所采取的發現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已全面鋪開,目前石家莊、邢臺都已做完第一輪核酸檢測,基本掌握了密接者以及密接者的密接者,但因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蔓延,目前拐點還沒有明顯出現,估計拐點還需要10天到2周左右的時間。”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學研究所教授楊占秋10日則表示,從公開信息看,這次疫情病毒來自境外,為輸入性感染,這意味著病毒被限定在某個特定環境下,而不像本土病毒無限定地存在于自然環境中。根據河北目前采取的措施,他認為拐點有望在1周左右出現。
為何需要多次核酸檢測
10日下午進行的石家莊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宣布,石家莊將啟動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邢臺市也表示啟動第二輪重點人群核酸檢測,重點針對石家莊、南宮來(返)人員,密接、次密接人員,一線醫護等人員開展第二輪核酸檢測,出租車司機執行24小時一檢。
師鑒表示,全員核酸檢測是找到感染患者的有效辦法,特別是可以快速識別無癥狀感染者。從目前分布范圍來看,感染范圍沒有進一步擴大,但之后的全員核酸檢測,也不排除發生區域聚集病例增加的可能。
楊占秋認為,去年5月武漢進行的全員核酸檢測,是為篩查無癥狀感染者,證明武漢是安全的,社會意義更大。而河北等地組織進行了多次全員核酸加測,是因為當地病例持續增加,考慮到新冠病毒潛伏期在1-2周左右,不同的人群處于病毒潛伏期的不同階段,因此需要做一個動態檢測,及時發現。
王培玉認為,因為潛伏期有長有短,所以目前隔離措施采取“2+1”周。有些人在第一次檢測時病毒濃度不夠,再考慮到病毒繁殖速度有快有慢以及檢測誤差,不能達到100%的準確性,因此需要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核酸檢測。對密接者來說,檢測的次數會更多,前后可能要做三到五次。
迎春運,各地接連出政策
北京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10日通報,9日新增1名確診病例和1名無癥狀感染者,后者為網約車司機,所涉及的144名乘客已全部通知到本人。由于滴滴名下“花小豬”打車平臺連續發生網約車駕駛員確診的情況,從11日開始,乘客乘坐出租車、網約車要使用健康寶掃碼登記,乘客不掃碼登記的可以拒載。
為防止春運期間人群大范圍流動帶來的疫情擴散,全國各地相繼出臺疫情防控政策。湖北武漢、河北秦皇島、安徽淮南等地通知,即便是從低風險地區返鄉也需要核酸檢測。對于各地出臺的不同政策或規定,王培玉認為,這和當地對疫情的認識、理念、經濟發展、醫療水平都有關系,隨著對新冠病毒認識的深入、治療水平的進步、疫苗的廣泛接種,疫情得到控制后,各地防疫政策都會有所調整,更加合理和科學。▲
環球時報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