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琴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都在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途徑。在教育領域中,“互聯網+家校共育”就是一個新的教育方式,通過這個模式可以讓家長與學校隨時隨地進行良好的交流溝通,非常便捷,這會極大地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互聯網+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隨后又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以此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家校共育;互聯網;方法;規章制定;平臺;微信;家長會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校互動形成教育合力,是新時期學校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根據新時期學校德育的實際,重視并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工作,本著“坦誠面對家長,爭取理解支持,攜手管理教育,共同提高進步”的宗旨,形成家庭、社會、學校三結合齊抓共管育新人的良好局面。為切實做好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工作中我們進行研究與探索。
一、健全組織機構、規定規章制定
學校在以校長為組長的家庭教育的家長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設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如設有“家長學校”“教科室”“政教處”“班主任學校”教師課堂”。“家長學校”分設“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領導小組”“家長學校工作小組”“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小組”。正教處分管“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家庭教育工作小組的工作”,負責“班主任學校”的建設及對班主任教師的培訓工作。教科室分管“家庭教育理論工作小組”和有關課題研究的研究工作,以及對學校教師的培訓工作。發揮家長學校的導航作用,使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家長學校由校長主持工作,政教處、教科室負責具體指導工作,并建章立制。由校長、分管中層干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構成了家庭教育委員會,制定詳細的家庭教育計劃和具體實施意見,制定授課方案、討論的問題等。
二、加強對教師的全員培訓,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水平
學校應該在現有的資源下為老師提供專業的學習機會,并且鼓勵老師積極的參與其中,進而能夠不斷的提高家庭教育中指導教師的綜合素質。學校應該將家庭教育的有關內容適當的引入到教學中,使得老師和學生能夠對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
通過教師會、專家講座等形式,圍繞教師工作,開展駕馭培訓、指導工作,主要涉及家訪指導、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對學習困難生家庭教育的指導、外來學生、流動人口家庭教育指導、單親家庭教育指導與研究、特殊班級(音美特長班)家庭教育指導、學習型家庭教育指導、傳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實施指導與研究等。
學校成立班主任學校,主要由政教處負責班主任學校的建設及對班主任教師的培訓工作。主要是針對班級建設、班主任日常工作、學校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培訓,如何建立班級,做好家長的工作,提高他們的家教水平、充分發揮班主任在溝通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提高教育合力,促進學生成長。
三、借助微信、QQ平臺實施家校共育
教師通過“班級家校共育(微信、QQ)群”密切和家長的溝通。及時與家長分享學生活動的精彩瞬間,有效引導家長們積極參與家校共育。鼓勵家長隨時隨地通過班級群了解學生實時情況,及時與教師溝通,共同分享家校共育心得。
學生通過“班級家校共育(微信、QQ)群”可以展示作業(如:拼音練讀、口算練習;英語朗讀練習等都可以通過微信傳音進行展示),還可以交流學習中的疑難困惑、學習心得。
四、依托翼校通平臺實現家校共育
教師通過翼校通平臺發布當天的班級通知、日常評語、作業布置、測試成績等。還可以把學生在校的精彩瞬間拍照上傳,建班級相冊。家長通過翼校通和老師隨時溝通,了解學生日常表現,還可用翼校通平臺視頻講課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復習、補習課程。
由于翼校通有電腦和手機兩個終端,克服了有些家庭沒有電腦的弊端,家長和學生用手機就能實現與老師及時、高效、便利的電話交流,極大地增強了家校互動的頻率。
五、通過網絡平臺,加強建設家庭方面教育培訓
現在經濟時代飛速發展,網絡平臺發展快捷方便,學校應該在傳統方式下家長和學校建設中,利用自主研發或者合作開發以及購買等形式,在互聯網上組建家長和學校平臺以及教育方面的公眾號。通過在網上以各種方式進行交流學習,豐富家長和學校在線上、線下之間的互動,這樣也給家長和學校提供了一個發表意見建議、共同討論的機會。另外,學校要將特色的教學和教育方法,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教育工作,經常在平臺上發布一些具有家校共同教育方面的具體內容和知識,這樣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學習資料,更好地提高家庭教育理念水平。通過建設網上學校,讓其在家庭中的應用具體化,成為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學習方法。目前在城郊學校的留守兒童比較多,很多家長外出務工,但是因為有了網絡平臺的學習和交流,增長了在外家長對于學校和老師的了解,同時,對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也有了具體的掌握,能夠跟學校和老師進行及時的溝通,縮短了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的距離,并且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還有一方面,學校要完善家校溝通的網絡云平臺,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基礎,建設學校的系統體系,具體劃分從各個年級到每個班級再到每個學生,通過云平臺的規范管理系統,真正實現家長和學校之間的及時溝通,為家校合作提供了方便的有利條件,這樣的云平臺體系積極促進了家校之間的合作關系,從而達到共同培養以及教育孩子的積極目的。
六、組織家長委員會的網絡交流平臺
學校可以根據每個班級的實際情況,以一個班級為集體,建立班級家長組織委員會,由班主任老師對家長委員會進行管理,選舉出幾位對于家校教育工作非常積極、充滿正能量的家長,這幾位家長要具有較高素質和責任感、業余時間充分,具體的職責由班主任負責分配給家長委員會成員,通過家長委員會對于學校教育理念的深入了解,組織學習各種教育活動和交流,利用網絡及時地傳遞給班級各位家長,使班級其他的家長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并且學校要有計劃的安排一些論壇講座、主題演講等活動,帶領家長委員會展開班級的家長工作,有了家長委員會和學校之間的共同努力,最終形成家校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們的教育素質的目的。此外,學校還應該借助互聯網手段搭建管理、教學、學習、測驗和評價各類平臺,并逐步進行整合,以實現家長多渠道多形式地參與管、教、學、測、評等活動,構建管、教、學、測、評數據庫。學校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對基礎教育管理和學校教育教學的科學評價,實現家校共育系統化、常態化。
七、利用《家校共育日志》完善家校共育
為了使家校共育工作更具實效性,使家長們優秀的育兒經驗得以互相借鑒,班級建立《家校共育日志》。《家校共育日志》在每位學生家長手中停留兩天,家長分享其他家長育兒經驗,在對自己教育子女方面有啟發的日志后面用紅筆畫一個五角星,以示鼓勵。同時,將自己育兒的經驗教訓,以及當時的解決方法,最想對孩子、老師甚至學校說的話等,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再帶回學校,由老師收閱并作相應的簡單答復,之后傳遞到下一位家長手中。
《家校共育日志》是對網絡平臺的補充,能更好地積淀好的家校共育經驗,并促進家校共育完善。
八、建立家庭成員權利邊界
在中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邊界向來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很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建議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生理、心理的發育成熟程度,在保證孩子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嘗試建立探索型親子共同行使權利和子女獨自行使權利的家庭成員權利邊界。在嘗試建立家庭成員權利邊界時首先需要注意個體差異性。個體之間既具有共同性也具有差異性。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需要父母慢慢摸索完全適合自己孩子的相處之道,而不能照本宣科。其次,作為父母,要把握好“度”。一定要區分清楚“幫助”和“包辦”之間的差別,既給孩子幫助指導,又能夠培養孩子行使選擇和決策的能力。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經常自省自檢,既要注意不能超越和孩子的權利邊界,也要注意不能疏于孩子的需求。這樣,孩子在不斷成長,父母也在不斷成長,最終形成良好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關系邊界。
針對此次疫情帶給我們在自主管理能力方面的挑戰,尤其是時間管理和自主能力方面,家長要教育和引導孩子從零起點規劃開始,注重孩子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以及加強自主管理能力的訓練,盡力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在這一方面,父母們有三點建議可以參考:一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時間的規劃安排能力;二是和孩子一起遵守并執行計劃安排;三要重視孩子時間的利用效率和解決問題的效率。
總而言之,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對于小學生的良好發展以及健康成長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只有積極發揮互聯網+十分便捷的優勢,才能夠讓家校間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流溝通,這樣家校共育的模式會極大地提升對小學生的教育效果,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打下堅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鳳芝,趙金枝.“互聯網+”視域下家校共育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研究[J].科普童話,2019,000(016):P.104-104.
[2]彭麗平.互聯網+時代家校共育策略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000(00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