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榮
中圖分類號 H0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1014(2021)01-0092-05
郭熙 2020《新編應用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viii+380頁。
應用語言學是一門多邊緣的交叉學科,最初由波蘭語言學家庫爾德內在1870年提出。1964年國際應用語言學協會成立,該協會每三年舉行一次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AILA)。該大會的會刊《國際應用語言學概覽》和美國應用語言學學會的會刊《應用語言學年刊》每年各出版一期,概述當年國際應用語言學的前沿問題。應用語言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應用語言學專指語言教學,特指外語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廣義的應用語言學是指將語言學知識和研究應用于一切領域和方面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國內的第一部應用語言學教材是桂詩春于1988年出版的《應用語言學》,他在我國首創了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1992年《語言文字應用》的創刊是中國應用語言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近年來國內外很多有影響力的期刊都在不斷發表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正如許嘉璐(2000)所預測,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應用語言學已進入成熟和騰飛的時代。目前國內應用語言學的教材已有十余部。我們逐漸形成了運用語言學理論來描述中國現實、解決中國問題的學術傳統和研究特色。2020年由郭熙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應用語言學》(以下簡稱《新編》)就是對學術傳統和中國特色的最好體現。該教材本著“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思想,著力培養適應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語言應用人才。該教材反映了新時代的新文科理念,探索了語言研究的新交叉路徑,并拓寬了中國語言應用研究的新實踐范式。雖然該書是北京大學出版社“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規劃系列”教材之一,但也會有益于中文系、外語系、新聞系以及其他一些相關專業的學習者和研究者。下文通過對比國內外各時期應用語言學教材的背景、編寫原則、教學目標和特點,介紹《新編》的創新之處,同時對該教材的貢獻與不足加以評述,以饗讀者。
一、教材背景
自國內應用語言學成為獨立學科以來,桂詩春等眾多學者都先后出版了教材。這些教材中,有的在早期學科體系尚未定型的情況下,系統介紹國外研究的基礎性知識,為語言教學服務(桂詩春1988);有的是偏重描述機器應用語言學和中文信息處理,以提高應用語言學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劉涌泉,喬毅1991;馮志偉1999);有的是面向特定的教學對象,側重中國應用語言學的歷史、現狀以及展望(陳昌來2007;齊滬揚,陳昌來2009);有的則突出應用語言學的社會實踐本質,同時強調理論建構的重要性(于根元2008);還有的借鑒國外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各核心領域和交叉領域展開全面的綜合介紹(童之俠2016)。筆者認為隨著學科發展階段的不同,各版本的教材在出版當時對應用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各教材有不同的定位和目標,也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有所側重。因此這些教材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國應用語言學教學和研究的先進性和多樣性。《新編》也是從應用語言學的實踐本質出發,強調語言學服務社會的學科使命和責任,總結了新時期中國應用語言學的理論建樹和實踐經驗。
二、內容介紹
除了導言之外,全書共分為7章。
第1章介紹應用語言學的定義、研究方法、關鍵概念和學科獨立與交叉等基本理論問題。教材將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定義為包括語言、文化和社會的語言生活,并列舉了語言生活的49個重要領域。編者認為,在當下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時代,世界語言生活的特征是主體性與多樣性的矛盾統一,國家語言影響力的提升與語言資源保護的矛盾統一,虛擬世界的語言規范與城市化移民語言服務的統一。編者在分析了應用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話語語言學以及語言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異同之后,提出了21世紀20年代應該關注的關鍵概念,即語言生活、語言變異、語言學習、語言技術和語言服務。
第2章關注應用語言學視野下的語言社會應用問題。語言的社會應用是語言在不同“域”的應用,包括語言在不同時空、領域、主體和功能方面的碰撞和交融。在歷史發展與民族遷徙的過程中,共同語、民族語言、標準語和方言的關系會發生變化,甚至可能出現轉用。領域語言是指不同交際領域或社會領域內的語言變體。這些具有內部一致性和外部區別性的領域包括文學域、法律域、商務域以及其他醫療或體育等領域。主體域是指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社會特征的語言使用者表現出來的語言變異系統。功能域是由語言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分化以及兩者的對應而形成的口語和書面語、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文言與白話等話語體式。
語言服務作為全新的內容出現在了第3章。編者從語言科技、大數據時代的語言文字和語言產業3個方面進行了介紹。語言信息處理除了實現人機對話,還能在一定范圍內為人類提供文字識別、翻譯、信息檢索、信息過濾、語言識別與合成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智能服務。在大數據背景下的語言生活中,漢字處理技術、自然語言處理與信息檢索以及機器學習與語言智能可以幫助人類建立知識圖譜、智能聊天、自動校對與作文批閱以及自動文摘與智能寫作。語言產業是為社會大眾生產、提供語言產品和語言服務的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語言產業業態包括語言培訓、語言翻譯、語言藝術、語言康復和語言能力測評等。實證數據表明,我國的語言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第4章概述語言學習與語言教育這一關鍵領域。母語能力反映了人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等綜合素養。語言教學包括語言的要素教學和技能教學,也包括學習者的學習策略。二語習得包括面向目的語教學的語言習得理論、中介語理論以及偏誤分析。以語言的習得機制和生理基礎為視角,學術界產生了普遍語法、輸入假說、文化適應和聯結主義等不同的二語習得理論。學者們在觀察學習者轉換生成目的語過程中出現的偏誤時,還探討了誘發偏誤的各種因素。最后,該章還介紹了雙語教育的內容。雙語教育模式有過渡式、發展式、雙向式和浸沒式等,在不同的國家意志主導之下,教育也會呈現不同的社會效果。
第5章介紹應用語言學的傳統領域——語言規劃。編者認為語言的工具性、社會性和可塑性使語言規劃成為了可能。語言規劃的目標是服務語言發展、身份認同、語言傳播、語言安全、語言生態和語言生活等。語言規劃的理念可以分為政府主導的管理觀和多元合作的治理服務觀。語言的本體規劃就是制定一種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的規范,是一種語言或文字本身的標準化、規范化和信息化。國家在對語言功能進行規劃時,會出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考量來選擇國家官方語言和社會通用語。但是,多語和多民族國家還需要兼顧語言權利、各民族的語言聲望以及弱勢語言的保護問題。
第6章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介紹語言的接觸、傳播和傳承。人類語言會因為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等原因產生接觸。語言接觸的結果就是語言的向外輸出或向內輸入。語言的傳播可以分為自然傳播、有意識傳播和語言防御3個方面。自然傳播就是語言或方言因歷史移民和政區沿革而橫向傳播到更遙遠的地域。有意識的傳播是指特定政權或政治團體利用權力和資源去實施顯性或隱性的語言規劃,從而改變語言的分布格局。語言防御是指對某種語言變體的心理性或制度性阻隔。語言傳播的另一面就是語言傳承,雖然祖語具有不容忽視的認同、情感和交際功能,但受主流語言的影響,祖語依然可能出現傳承中斷或完全隔絕。
第7章涉及記錄語言和學習語言時用到的各種工具,例如文字、拼音、注音符號、手語、盲文和字典詞典等。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為了提高語言交際效率并便于使用者學習和掌握,文字需要改革和現代化。盲文和手語的規范和研究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思想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詞典是以文字為基礎的語言應用工具。詞典的編纂有歷史主義、描寫主義、功能主義以及認知主義等范式。各種范式指導下的宏觀結構(包括收詞、立目和編排)和微觀結構(立目單位信息、義項的劃分與排序以及釋義類型與模式)都能體現出范式自身的特點。
三、貢獻與不足
2019年和2020年教育部分別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指明了新的改革方向,即要豐富學科內容,優化學科結構,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注重特色培養和開放合作。《新編》的編寫原則不僅很好地貫徹了這一改革思想,還在教材編寫中引入了新理念,探索了新路徑,并拓寬了新范式。具體表現在:
首先,面向語言生活,建構新課程框架。語言生活是開放的、豐富的、指向未來的,這也決定了面向語言生活的新文科屬性和課程框架也是相對開放的。新文科體現了當下人文社會科學的新特征。亦即應對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增強我國學術研究在服務社會方面的話語表達能力(母小勇2020)。《新編》將學科使命置于國家視野之下,提出了服務國家語言戰略、建設國家語言資源和提升國家語言能力的新命題。該書還在語言服務、語言教育和語言規劃等相關章節深入闡釋了語言應用研究如何能從實際出發,尊重學科發展規律,并且根植中國土壤,記錄中國的語言生活和特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語言學。這一新文科理念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建設一支擁有扎實的語言本體知識、教育學知識和社會學知識,且具有開闊的社會視野、深厚的國家關切的人才隊伍。
其次,突破學科壁壘,探索新交叉路徑。施密特和羅杰斯在2020年新版的《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指出,應用語言學應該從區隔轉向更加整體和融合的理念(Schmitt&Rodgers 2020)。我們應該意識到應用語言學的分類只是權宜之計,是人類的認知局限所致,絕非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運作方式。無獨有偶,2020年8月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將“交叉學科”列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一舉措說明當下國家緊缺的高層次人才是能夠適應社會格局性、深層次變革的,具有創新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的復合型人才。《新編》在編排體系和具體內容上承繼了一般理論(如定義、研究方法和學科概念等)和傳統主題(如語言教育和語言規劃),同時也在繼承中開辟了新交叉的路徑,更新了中國應用語言學的一些核心概念,如語言生活、語言保護和語言傳承等。而語言經濟、語言服務和語言產業等研究的興起則更體現了中國應用語言學兼收并蓄的學術胸襟。
再次,革新應用研究范式,助力新基建實踐。1980年呂叔湘先生在中國語言學會成立大會上強調:“純粹科學和應用語言學常常是互相促進的,應用科學也常常能給純粹科學提出新問題,開辟新園地”。在人口遷移頻繁和社區多語狀況復雜、現實與虛擬語言生活交錯以及大數據時代語言市場前景廣闊的現實中,學術研究僅立足于描述和解釋社會現實是不夠的,語言研究還應當引入批判主義的研究范式。戴維斯倡導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并預測世界語言生活,實現以語言為核心對真實的世界問題展開思辨性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avies 2007)。《新編》立足中國應用語言學的教育現實,引發了讀者對當代中國語言科技、語言產業以及語言教育的新思考,也為信息科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等領域提出了新的現實問題和觀察視角。
當然,新時期教材的編寫應該反映國家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而且學科越成熟,教材就應該越完善。但是《新編》在以下幾方面還存在不足:第一,創新性理論強調得不夠充分。語言經濟、語言資源保護和語言傳承等概念都是國內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前沿成果,這些理論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應用語言學對國際學術界的貢獻(郭熙2017;李宇明2019;徐大明2010)。如若編者能對此處更加強調,則更有利于國內學生和研究者樹立學術自信并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責任擔當。第二,理論性與實踐性品格特征還應該更突出。因為《新編》是面向高年級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教材,所以很多理論問題只是提綱挈領地加以介紹,而沒有更全面深入地探討。教材使用者應該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加以補充和修改。第三,章節設置還應更全面。從教材的編排理念來看,專題性內容不囿于基礎的知識介紹。那么該教材還應加入一些擴展閱讀的文獻目錄,以便服務更多的研究者。且教材在內容上也可以更加完整。例如教材只介紹了語言教育的類型和語言學習者的策略,卻沒有涉及另外一個影響語言教育的重要因素——語言教育者的自我發展。第四,語言表述還應更具精準性和邏輯性。例如,在第1章第4節編者將語言教育學列為應用語言學的相關學科,但在行文中卻出現“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研究方法,語言教育學都未走出應用語言學關于語言和語言教學的研究范疇”“中國教育語言學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語言教育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新道路”等前后矛盾和術語不統一的表述。
總之,《新編應用語言學》的出版之時正值國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教材的理念呼應并踐行了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教材倡導以“交叉學科”的理念重新看待應用語言學,注重建構融會貫通的應用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型應用語言學人才。希望更多應用語言學的學生和研究者能夠汲取該教材的營養,并在實踐中持續成長、終身發展。
責任編輯:韓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