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遲
【摘 要】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本文首先簡要介紹正面管教的基本原理,然后結合教學實際,闡述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正面管教,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關鍵詞】正面管教;道德教育;師生交往
雖然正面管教是幫助家長和老師管教孩子,使孩子獲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和應有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但其中蘊含了非常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為有效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即在不改變現有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下,通過改變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方式,實現對學生進行顯性和隱性的道德教育。
一、正面管教的基本原理
(一)理解孩子的四種錯誤行為的目的
正面管教者認為,若學生出現行為不良,是因為在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方面出問題。如果尋求過度關注,是因為學生認為只有在得到老師關注的時候,才有歸屬感;如果是尋求權力,是因為學生錯誤地認為,只有當他說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老師對他發號施令時,他才有歸屬感;如果學生是在報復,是因為他得不到歸屬感,所以讓老師也要受到傷害;如果學生自暴自棄,他可能認為自己沒有歸屬,所以直接放棄。老師首先需要認清楚學生行為不良背后的真實原因。
(二)和善與堅定并行
和善意味著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時,老師大發雷霆,對學生指責甚至是侮辱,不僅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老師教導學生要學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就應該為學生做出表率,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堅定就是在學生沒有做到自己答應的情形時,可能會和老師頂嘴,這時候老師可以選擇冷處理,避開與學生的爭吵。不指責也不批評,以冷靜而堅定的態度執行之前選定的方案。
(三)相互尊重
平等和尊重是新型的師生關系,但實際教學中老師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老師一般認為自己是高于學生的,對于學生的教育習慣采取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這樣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如果老師能真正做到尊重學生,教學中的很多沖突就不會出現,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就會起到更好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一個真正尊重學生的老師是會在自己出現錯誤的時候,大方地向學生承認錯誤,并真誠地希望獲得學生的原諒的。
(四)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這是一個最令人鼓舞,特別是令學生備受鼓舞的觀念。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做正確的事情,少犯錯誤。如果做錯了事應該感到羞愧才對。但正面管教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觀念。這樣,學生就不會害怕犯錯誤,能從錯誤中成長得更快。老師也不會再害怕學生犯錯誤,而是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學生的錯誤,并幫助學生成長。
(五)社會責任感或集體責任感
正面管教中的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個人真心關心同伴,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做貢獻。這一點是道德教育希望學生能形成的良好品行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是很難讓學生形成的一個方面。因為傳統的說教或是榜樣教育難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造成了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的中斷。而正面教育通過讓學生解決自己或是同學的問題,幫助他們改正,切實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作用,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必然也具有其他的良好品德。
(六)班會
班會一直是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之一,但班會的道德教育效果也一直遭到詬病,原因是班會上老師們采取簡單的說教方式,缺乏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支撐,所以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正面管教的班會是專為解決班上的共性問題或某些學生的問題而設立的。學生才是班會的主人。并且,班會上的一個固定環節是致謝,讓學生們圍坐在一起,依次發言,先說說這次班會上要謝謝哪些人,因為他們為“我”做了哪些事,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開始,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在這樣美好的氛圍下,再提出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由學生們自己提,自己決定,最后學生按班會上形成的決議來執行。
這樣的班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每個人都是班集體的一員,都可以為班級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用向學生灌輸集體觀念,奉獻意識,學生在這樣的班會中自然而然就學會了這些美好的品德。
二、正面管教在德育教育中的運用
(一)教師平等、尊重學生
當前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出了問題。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而學生是否“親其師”除了老師有突出的教學能力,另一個重要方面就在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上。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一方面教育學生要尊敬師長,在教室以外的地方碰到老師,要求學生喊“老師好”。我們的老師是怎樣回應的呢?很少有老師回應“某某好”,大多數只是點頭示意。筆者所在的初中,每天早上都會有學生在門口執勤,歡迎師生到校。每次有老師經過的時候,執勤的學生會彎腰,齊聲喊“老師,早上好!”大部分的老師揚長而過,就像沒有聽到學生的問候,或者理所當然地受著,而不做應有的回應。
還有,很多老師眼中學生的問題,其實本不是學生的問題。比如,曾有一個九年級的學生下課時在教室的走廊外,用鞋底摩擦地板,發出刺耳的聲音,正好被班主任看到。班主任當著同學的面呵斥這位同學,但學生認為自己并未犯錯誤,與班主任據理力爭。班主任認為學生不服從管教,挑戰他的權威,在班上大發雷霆。試想一下,如果這位班主任能做到平等對待、尊重學生,也許就什么事都沒有了。
學生在校的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需要教師改變對學生的態度。學習正面管教中真正平等、尊重學生,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師生關系會更加融洽和諧,學生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從老師身上潛移默化地學習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通過共同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正面管教的一個獨特優勢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先調查清楚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然后根據原因要么與學生一同商定解決方案,要么讓全班同學共同解決。我國道德教育之所以效果差,是因為大多采取說教或談話的方式,學生具備相應的道德認知水平,但和自身的道德行為之間沒有多大關系。也就是常說的“知”和“行”的不統一。學生之所以知和行不統一,是因為缺少了道德情感體驗這一中間環節,所以造成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分離。
比如學生經常遲到的問題,很多老師會采取懲罰手段,比如打掃衛生一周,但是,學生還是會經常遲到。學生存在的這個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正面管教中提到的例子是將這個問題放在班會上解決。讓同學們一起幫忙想辦法,這樣,學生并沒有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積極地想辦法。因為早上起不來床而遲到,有同學建議給他買兩個鬧鐘,有同學說可以起床時給他打電話,還有住在附近的孩子約他一起上學。學生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同學解決問題,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大家的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助人為樂的品質等。
有一個非常值得老師學習的觀點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但學生犯錯了,老師能以尊重的心態,與學生一同分析問題,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樣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完成試卷。當時,答應老師回家完成,第二天到學校再教給老師。但臨近期末,學生的作業多,忘記完成試卷了。這位老師并沒有責怪學生,而是對學生的這一行為表示理解,然后與學生一起分析為什么要做復習試卷,共同商量怎樣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后來,這位學生雖然速度仍比一般同學慢,但基本能在校完成。這位老師的做法,讓學生明白雖然他比別人做題速度慢一些,但他依然是一位按時完成任務的同學,是一位會盡自己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的同學。
(三)創新利用班會,實現道德教育
正面管教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多是隱性的,通過老師平等、尊重地對待學生讓學生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善良等美好品質,進而實現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正面管教也有顯性的道德教育,就是創新利用班會。班會為老師和孩子們提供了最好的環境來實踐合作、相互尊重,給孩子提供培養重要感知力和技能的機會。
要想實現班會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效果,要避免將班會當做說教的另一個平臺,老師需要盡可能客觀,不要評判并且不要把班會作為繼續過度控制孩子們的手段。有效的班會需要花時間來掌握技巧。提前訓練,培養老師和孩子的溝通技巧,懂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分辨人們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個理由,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和頭腦風暴法,找出非懲罰性的解決方案。班會的組織上,讓學生圍成一個圓圈,在開始討論問題前先進行致謝和感激,再根據議程逐項討論班上的問題或同學的問題。確定解決方案后,按照方案執行。
三、結束語
正面管教是否有效,能否取得具有時效性的道德教育效果,取決于教師對待學生相互尊重的態度,以及對孩子的長期影響的關心。老師需要重新看待學生錯誤行為背后隱藏的“密碼”,不良行為都是在錯誤地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有效地運用鼓勵,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在平等、尊重的態度上,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在老師與學生交往中,切身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愛,道德教育才有實現的可能。
運用正面管教,實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和諧美好的師生關系,建設積極向上的德育教育環境,學校德育教育定會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美]簡·尼爾森著,玉冰譯.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07年
[2]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3]蘇霍姆林斯基.培養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
[4][美]內爾·諾丁斯.培養有道德的人:從品格教育到關懷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