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英
【摘 要】核心素養是我國教育界近年來提倡的重要教學思想,歷史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學科。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課,它對增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關鍵作用。當前,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正在進一步推進和實施,這對傳統的歷史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怎樣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創新歷史教育方式,也成為所有歷史教師所注重的焦點。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一些認識。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創新教學;途徑
核心素養是學生成才與發展的重要素養,是我國教育界所推行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想。在核心素養下,創新歷史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養伴隨終身發展需求,包含了社會發展需求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培養初中生的核心素養是初中教學現階段的一個重要目標。歷史作為一門涵蓋了文化精髓的學科,對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歷史教師應該著眼于如何通過初中歷史教學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與歷史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人。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新課程標準上來看,每一門學科都有對應的學科素養,對于歷史課程來說也是一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含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個方面,而要想確保其與歷史教學結合在一起,教師需要對每項具體所指的內容進行研究,這樣才能有效地將其與歷史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才能深入地挖掘歷史課程價值,進而為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打好基礎。
二、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創新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進,也是對教育者綜合素養的考驗。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教學任務,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伴隨著新課程變革的不斷發展,對歷史創新教育的需要愈來愈高,這就要求教育者不斷提升教學創新本領,選取各類教學用具,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創造開放的課堂,是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同時,教師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學專業技能和個人素質,以適應新教學形式發展的需要。例如,對于儒家文化學習課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歷史教師可以從儒家教育思想中領悟和學習,并結合現代教學方法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從儒家思想中,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學到很多現代教育學不到的教育思想,可以升華現代教師的思想,可以使現代教師從中學習到愛無邊的愛國主義,對儒家思想的研究,是提高現代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質量第一,能力第二。歷史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下也是基于這一基本出發點。重視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強調知識的轉移,培養學生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課程改革下,歷史教學正是基于這一基本出發點,不斷轉變傳統的考試教學觀念,轉變應試教育形式對初中歷史教學的限制。在講授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培育學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最后促成學生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承者,也是學生的指導者,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學侵略和抵抗的過程中,通過鴉片戰爭的發生,我們可以了解毒品對國家和人民的危害,讓當代初中生建立遠離毒品和不健康生活的人生價值觀。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改理論認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知識、理解知識生產的意義和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動手實踐,教師不包辦代替。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對學生管得太嚴太死,課堂氣氛緊張,枯燥乏味,缺乏活力。最終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效率大大降低。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善于運用主導藝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由于物理是一門開拓學生思維的自然學科,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留出一些時間,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的課堂,讓他們有機會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并表達自己的意見,通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提高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探討能力
培養學生的探討能力時,教師要搞好問題引學。問題引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圍繞學習目標,精心設計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等學習方式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策略。問題引學不同于教學過程中常見的一問一答、齊問齊答或半問接答式的隨口而出……問題引學是構建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上,是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域內“跳一跳”,通過學生的學、思、議、練就能解決的問題。例如:筆者教學“三國鼎立”時,指導學生進行探究,讓每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正確地看待歷史人類,引導學生總結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歷史規律,我對學生的交流與認識結論進行分析后,鼓勵了獲得正確結論的學生,肯定了他們探究的成功。對于分析不正確的學生,我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我告訴他們要以科學嚴謹的歷史態度進行分析與探討,才能獲得歷史知識。
教學實踐證明,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熱情,開拓學生的思維,而且能鍛練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的探索能力,樹立科學的方法論與世界觀。初中歷史作為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科目,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和歷史思維、歷史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個歷史教師都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把握好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規律,優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明辨史實,理解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
(五)運用分層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在中學階段,尤其是三年級,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與知識素養的差距已經相當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忽略學生的學情與能力差距,而統一進行無差別的教學,就會使一些學生可能無法跟上教學進度,而學習好的一些學生就會嫌教學內容太簡單,教學進度太慢,沒有新意,由此產生了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降低。鑒于此種嚴重情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是解決此問題的最佳方法,應該有意識地分開對待它,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并幫助每個學生在學習內容時發掘自己的潛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師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使學生學習時更加有效。在新課改下,教師要采用分層教學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與智力差別為每個級別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要求。在課堂提問時,對于一些智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老師應該有意地降低問題的難度,對于一些思維敏捷較強的學生,老師要提高問題的難度。并對他們進行不同的評價,以激勵學生的上進性。在現實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育學生的開放思想。通過對不同歷史知識的性質和特點的研究,學生可以設置不同的場景來再現歷史情節。在教學中,教育者還能夠使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配置,在講堂上顯現此時的歷史王朝氣氛,讓學生可以經過身臨其境的演示提升對歷史的了解。
(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啟示下,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功能,并緊密聯系教學目標,優化課堂結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學校應加大多媒體器材投入力度,同時,加強管理,加大教師的業務培訓力度。其次,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價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同學們可以更直觀的感受歷史知識,更好的掌握歷史學科真正的魅力。再次,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可以擴大適用范圍,使多媒體不局限于課堂呈現,充分發揮在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主導作用和學生所起的主體作用。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將知識變換成小視頻,隨時供學生查閱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還可以通過微信、qq等實現視頻內容的傳播,讓學生對歷史有整體而具體的了解,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建立群組,讓學生在自己搭建交流的平臺進行積極的交流和學習。這樣,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同時 也在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觀,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高效課堂的良好結構。
(七)歷史教師應該重視德育滲透
道德教育的特點就是很難通過筆試來考查,因而教師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在道德教育上。他們始終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欠缺情感道德、人文素養、價值觀和人格等多種教育。應試教育模式下,考試內容自然是教師教學的重點,顯而易見,學科知識中蘊含的其他內容都被忽視,這也就是德育滲透難以全部落實的原因。2017年新課改中重視“立德樹人”的培養,而我們現階段卻忽視其德育的建設。有些學校不重視德育教育,使得學生的思想偏激,行為異常,增加了教育的難度,所以歷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第一要務就是堅持立德樹人這條標尺,這也符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而在今天我們更應該發揮當代“以史為鑒”的價值。
簡而言之,在核心素養下,創新是教育的靈魂。歷史教學要在不停的變化現實中繼續創新,與時俱進,聯系具體的教學實際,不斷學習和探究。最終,找出適應特定階段的講授方法,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激勵學生各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瓊.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優化[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33-34
[2]蔡丹.試論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