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蘭
震驚中外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Ⅴ工區航修隊首席鉗工管延安,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對接任務,接縫處間隙做到了“零誤差”,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其中一名航天員聶海勝已57歲,這是他第三次探索蒼穹,從一頭黑發到兩鬢斑白,訓練室里每天都有他揮灑汗水的身影;為了用比頭發還細的金絲連起中國最尖端雷達設備的收發組件,中國電科十四所微組裝總裝師顧春燕會用尺子反復測量手腕抬起的高度,只為鍵合時金絲拱起的弧度能夠一致;為了讓手握焊接更加穩定,航天科工集團的姜濤用沙袋綁住雙臂,每天做至少6小時的焊接鋼板訓練……一個個輝煌成就的背后,是多年如一日的堅持。
時代飛速發展,我們想要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必然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繼承和發揚。飛速發展的工業化、信息化時代在召喚我們,告訴我們要發揚工匠精神,堅持不懈地練真本領,腳踏實地,做有為青少年。
《說文解字》中說:“匠,木工也。”指的是做木工的人。但如今,“工匠”有著更為深遠的含義,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與不斷追求極致的執著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就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是“干一行專一行”的精益求精,是“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是耐得住寂寞的埋頭苦干。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愛崗敬業是根本,精益求精是核心。具體來說,“愛崗”,就是要干一行,愛一行,熱愛本職工作,不能站在這山望那山高;“敬業”,就是要干一行,敬一行,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精益求精”是指一件產品或一種工作已經做得很好了,但還不滿足,還要做得更好,達到極致,這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培養青少年的工匠精神,還要培養崇高的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這樣才能汲取到精神養分,從心底愛上自己的職業。培養工匠精神不是蹭熱度、追時尚、貼標簽,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真抓實干,篤志篤行。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辛棄疾也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只有從心底愛上自己的職業,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保持熱情。
培養青少年的工匠精神,還要培養負責任的擔當情懷、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有了“敬業”“樂業”的根基,還要經過持續努力,才能夠精通一門本領,在某一行業取得成功。正如管延安、聶海勝、顧春燕、姜濤等人,他們正是由于多年如一日苦練基本功,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奮斗,才能最終在各自領域取得驕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