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課體系包含《思修》、《毛概》、《大學生心理》等多門必修課,其中尤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這一門課程理論抽象程度最高,故而高校大都在本科二、三年級開設本課程。抽象的理論和深奧的意涵同樣給高校思政老師的課堂實踐帶來不小的挑戰。本文重在結合教學實踐來論證在高校思政課中開展美育實踐的可行性與可能性,并以其凸顯出的可貴之處與教育同行做一探討。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 教學實踐 美育
一、美育與美育思政課的可能性
美育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希臘哲學各派中的美育思想到德國古典時期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以及文藝復興時代在教育領域對于各種藝術學科的創新與發展。中國古代同樣倡導美育,孔子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思想中依然包含美育的適度性原則,君子六藝以及玉文化則表明中國古代對人施以教育的美學理想。
在近代,真正意義上的美育的提出,當推蔡元培先生。民國之初蔡元培先生就國民教育這一議題提出兩個值得關注的論點,一是“以美育代宗教”,一是“美育救國”,兩者的提出都是針對當時的國人思想麻痹、教育腐朽僵化。蔡先生的美育觀總得來說就是要在國民教育中反對“經教”的專斷獨行,使藝術教育與審美分析加入教育中來,從而促使教育能夠最大限度開啟民智。
美育在當代的話語論域中,隨著外部大環境的改變,自身概念意涵與教育目的已然發生變化。當代的社會主義中國相比于封建與殖民時期的中華民國,政治上是統一的、文化與經濟領域是開放與繁榮的,社會整體呈現出團結和諧與創新發展的局面,因而美育在當代則表現為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后的美育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看,美的實質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而這一個對象化過程與人在這個物質性統一的世界中的實踐活動緊密相關。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文化藝術活動即是實踐之一種。美育的目的不再是完成思想啟蒙這么簡單,而是更進一步使人成為身心和諧發展的健全的社會主義新人,因此,美育在當代更具“人的解放”這一意涵。
高校思政課與美育結合的可能性在于思政課的特殊性與美育的普遍性相結合。首先,高校思政課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關注的對象包括自然世界、人類社會以及宇宙萬物的一般性與特殊性規律,這就使得抽象的概念與理論可以被具體的藝術化手段表達出來,同樣,具體的藝術手段因為本身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注對象,是馬克思總結的實踐之一種,因此這些藝術手段就天然地體現著馬哲思維的光芒。其次,美育具有的普遍性在于美育包含多種藝術門類與手段,不僅培育方式具有普遍性,所講授內容同時體現著較為普遍的人的理性與感性認知,而這一點也為美育走進思政課堂提供了可能。最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教學實踐中引入藝術手段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對于理論有更直觀的認識,進而使知識點更易得。
總而言之,在強調創新的新時期,不僅美育擁有了新的內涵與時代任務,同樣,作為大學生意識形態壓艙石的高校思政課自身也在提出不斷創新的要求,那么兩者的結合則是對這一問題的最優解。
二、思政課上的美育實踐事例
在本人的馬克是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實踐中,廣泛引入了對于文藝和其他藝術的分析與類比。
以古希臘的雕塑藝術來講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與發展。首先,學生們從初中到本科都不斷接觸政治類課程,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說法并不陌生,但是因為對于一些基本概念并不清楚,因此無法把握整條原理的基本內涵或者深層復雜的含義。同時,因為對于基本理論的理解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和深入的思考,也就無法把握住馬克思主義基本哲學的關鍵所在。基于以上兩點,在開學第一課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與發展的相關講解中,對于問題意識的把握可以說是解決如上兩個問題的關鍵所在。這里主要參照《劍橋藝術史》中對于古希臘雕塑藝術的發展來表明任何原理都不是空無的,把握住問題意識,才能將讀書的過程變得有趣,也才能真的讀懂原理。古希臘人在創制雕像之初方法主要借鑒于埃及人,因此雕塑造型也主要仿照埃及人的作品,主要呈現為呆板和乏味的造型。其后,基于對動態平衡的追求,古希臘造型藝術還是超越單調的形象,創造出斷臂的維納斯和投矛者等知名作品。同理,馬克思哲學也是在長期無產階級實踐以及馬克思長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中創生出來的。
以身體美學中不同身體紋飾與裝飾的審美表達的分析來說明唯物辯證法中的幾對哲學范疇。對于哲學范疇本身學生都很難把握,因而只能先作為概念記住,全部講解后再帶領學生進行分析。如對內容與形式的演繹說明,根據格羅塞《藝術的起源》,人類早期社會對于身體的紋飾主要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比如原始的部落中,男子成年方可以刻畫上相應的紋飾,再比如部落領袖所具備的紋飾以及服飾是比成員更加復雜的。在這里帶領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裝飾本身就是不同的形式,其背后的權力或者說被社群的接納程度就是內容本身。因而可知,內容一定需要形式表現,形式也反過來限制內容的表達。
在教學中,還利用文學藝術的鏡子說與反映說來解釋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還利用戲劇美學來分析人的意識對于物質世界的能動反映。
小結
在高校思政課堂的美育實踐,主要在于使用多種藝術手段類闡釋深奧抽象的原理。以多種多樣的美學認識來說明問題時,課堂的趣味性與學生聽課的投入度得到提升。因此,在高校思政課堂適當加入美育內容,能夠助力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參考文獻
[1]席勒.2009.《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譯.上海:譯林出版社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編寫組.202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蘇珊·伍德福德.2018.《劍橋藝術史》[M].錢乘旦譯.上海:譯林出版社
[4]格羅塞.1984.《藝術的起源》[M]. 蔡慕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張通,1996,男,大連人,西南民族大學哲學學院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學、禪宗美學、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