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穎 宋雪婷 王詩博 祁茗
【摘要】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生態旅游是目前世界上廣受人們歡迎的一種旅游方式,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旅游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近些年來,旅游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促進旅游產業快速發展,風景區的建設也實現高速發展。對于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而言,是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擁有鮮明的自然環境特征,具有生態旅游和健康旅游價值。對此,本研究主要對鞍山市清涼山自然條件進行概述,并分析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發展現狀,并提出風景區發展的措施,以期為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發展提供參考,并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清涼山;問題;對策
前言
本研究主要對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發展資料進行搜集和總結,從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資源等角度闡述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自然條件,了解其發展現狀,并提出發展前景,以清涼山風景區為例,為其他風景區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發展現狀
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在2002年經過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之后建立岫巖清涼山風機自然保護區,自建立以來,在鞍山市人民政府、岫巖縣人民政府、省級林業局、草原局,以及市林業主管部門、縣林業主管部門的領導帶領下,采用多種保護措施和科技手段,以保護、科研、經營為目標,保證資源穩定性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效益。同時,結合風景區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保護區管理處崗位責任制》、《護林防火責任制》、《檔案管理制度》等以及各個科室崗位責任制度等管理措施。
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在建設的過程中,以社區特點和需求為基礎,明確當地產業和社區發展優勢、市場定位和需求、營銷策略等,結合社區優先發展項目以及自然風景區建設標準等內容,明確基礎設施規劃方案和建設方案,嚴格落實道路修建、飲水工程、水利工程、危房改造等項目,保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對社區發展內涵進行完善,對風景區選擇不同特點的社區建立示范點,保證其具有生存權利和發展權利,在協調方面,內容主要包含節能建設、衛生管理和優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活動開展等,對社區環境差的問題進行改善,并解決交通問題,通過旅游產業發展帶動社區經濟發展,進而實現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良好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區域經濟良好發展。
經過多年風景區保護和管理,相關部門采用科學研究、資源保護等措施,提升野生動物、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力度,不斷提升資源管理、保護、檢測水平。同時,還需要做好森林防火措施,嚴厲打擊和制止違反自然保護區管理規定以及對野生動植物資源造成破壞的行為。保證林區治安的穩定性,提升周圍社區群眾以及景區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依靠群眾積極宣傳和推廣資源保護活動,促使森林資源得到良好保護。在宣傳和管理的過程中,采用網絡、電臺、廣播、電視、報紙等方式,宣傳風景名勝區保護的重要意義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促使群眾了解自然保護的意義,明確保護自然環境、動植物資源等與人類發展的關系,進而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風景區保護工作中。
二、鞍山市清涼山旅游發展的自然生態優勢
(一)生態區位的典型性
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所處的區域屬于千山山脈東南段之間的中低山區域,風景區的地質地貌形成和華北地貌的形成有一定的聯系。從植物地理分布來看,是清涼山風景區低于長白和華北植被區多讀帶邊緣。在風景區內也有植物過渡,具有內在性和穩定性,景區內重點保護長白、華北植物區系教會地帶的森林生態系統,小面積原生型天然次生林對生物多樣性探究具有生態意義。清涼山風景區內的動物區是東北區系和華北區系的交匯區域,兼具兩個區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林業區劃上,風景區屬于遼東山地水源涵養用材林區、遼東半島丘陵經濟林區和遼寧中部農田防護林區得到過渡區域,具有明顯的生態屏障作用。
(二)生物資源的稀有性
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內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具有明顯的稀有性,動植物區系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植物區系而言,風景區在開發和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根據中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教授的劃分系統,植物區域屬于長白植物區系的西南邊緣,具有向華北植物區系的過渡性。對于動物區系而言,風景區在地理分布、區系成分上被劃分為古北界東北區長白山地亞區。在清涼山風景區內分布中大量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根據1999年國家林業局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的內容,明確風景區內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主要有五種,分別為紅松、黃檗、水曲柳、紫椴、野大豆,均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東區名錄》的內容,明確風景區內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其中二級保護鳥類主要有21種。
三、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發展問題
(一)區劃不合理
在目前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保護范圍和功能區劃上存在不完善的問題,嚴重影響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原本劃分的風景區保護范圍內包含清涼山鎮清涼山村是個居民組以及清河兩側的居民組、耕地等,面積共322.11hm2,這不但不符合我國自然保護區規劃的要求,也為風景區自然保護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的影響,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也會周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制約。在風景區內部有1323.15hm2的集體商品林蠶場,面積占到風景區的36.69%,其中核心區域的蠶場面積為41.8hm2,緩沖區域蠶場面積為350.2hm2,實驗區域蠶場面積為931.15hm2。各個蠶場之間由非林地連接,導致整個風景區呈現塊狀分布、斷續分布趨勢,并穿插有耕地、居民點等,根據功能規劃的緩沖區、實驗區并沒有對核心區域起到保護的效果。
(二)保護區域資源產權不清晰的問題
現階段,在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保護區域資源產權不清晰的問題,而且也沒有明確集體自然資源和保護區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保護區管理部門沒有有效落實管理保護工作。同時,在風景區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周圍居民并不知道自己林改戶的林地被劃分為風景區保護區域中,近些年來居民在森林生產經營活動受到阻礙,無法將林地、林木所有權的價值發揮出來。同時,保護區管理部門也沒有和周邊社區簽訂代管理協議,也沒有進行相應的生態補償,這就從客觀角度上促使保護區管理與居民林木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形成對立局面。居民在無法得到利益補償的情況下,會盡可能保證自己的各方面權益,會出現隨意進入風景區核心區、緩沖區的情況,增加資源保護和自然環境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并提升管理的難度。
四、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發展建議
(一)劃實生態紅線,推進多規合一
根據自然資源部門辦公廳、生態環境部門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工作的函》(自然資辦函[2019]1125號),以及遼寧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開展全省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工作的通知》文件內容,先對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所在的區域從生態紅線角度進行劃分,保證劃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采用疊加對比方式,對生態保護紅線和最新的國土三調數據、《岫巖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岫巖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岫巖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資料、基礎設施資料等進行整理和總結,分析生態保護紅線以及其他控制線存在的交叉矛盾,將不在生態紅線范圍內的,生態功能、生態完整性、生物多樣性等納入保護范圍內,進一步明確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的保護范圍、功能規劃、地域屬性等,堅持落實“應劃盡劃”和“應保盡保”,并結合風景區實際發展情況,明確范圍邊界,對生態紅線進行調整,推進多規合一。
(二)推動風景區進行自然資源資產確權,促進有效監管的需要
在對清涼山風景區進行自然保護調整之后,應該將國有自然資源資產除外,將清涼山鎮、大營子鎮、朝陽鄉政府等和清涼山風景區管理部門共同規劃入風景區保護機體自然資源產權所有者代管協議的簽訂,進而明確生態補償標準,實現清涼山風景區自然保護機構形式自然資源代表權,對風景區內自然資源進行經營和管理,形成歸屬明確、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管理制度,推動風景區進行自然資源資產確權,促進有效監管的需要。
結論
鞍山市清涼山風景區內有著豐富的山水生態自然景觀,境內多山,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為79.6米。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下,社會各界逐漸提升對自然風景區的保護重視程度。在本研究中,明確清涼山風景區的自然條件,通過深入分析其發展現狀,提出清涼山風景區發展前景,具體劃實生態紅線,推進多規合一,優化風景區原功能區劃及加強保護的需要,推動風景區進行自然資源資產確權,促進有效監管的需要,從多角度對清涼山風景區進行保護,促使鞍山市清涼山成為具有特殊性的風景區旅游目的地。
參考文獻
[1]馮英杰,吳小根,張宏磊,蔣晨琛,于濤,曹瑛.江蘇省水利風景區時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8,38(07):217-224.
[2]余彥彬.以人水、村水和諧為主題的水利風景區后期規劃研究[D].南昌工程學院,2018.
[3]朱圣奕.基于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水利風景區發展機制探析[D].福建農林大學,2017.
[4]陳衡民.海壇風景名勝區周邊社區營造研究[D].華僑大學,2016.
[5]刁碧澄.江蘇省水利風景區空間結構研究[D].南京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