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袁瀟



[摘要]師資結構是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從2015—2020年東、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師資結構現狀來看,各地區在師資規模、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生師比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整體上東部優于中、西部。文章通過對政策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以及教師職業意愿等影響因素的探究,提出通過提升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的職業地位、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及教師待遇、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提升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等策略,以期對改善當前東、中、西部中等職業教育的師資結構,以及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數量和質量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東、中、西部;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結構
[作者簡介]趙敏(1998- ),女,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學院在讀碩士;袁瀟(1984- ),女,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重慶? 4013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職教高考制度建設與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YJC880086,項目主持人:袁瀟)和2021年重慶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協同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xyjg21003,項目主持人:袁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3-0075-07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支具有充足數量、較高素質、合理結構的師資隊伍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證,也是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加大教職工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切實解決教師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教師城鄉結構、學科結構分布不盡合理,準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機制還不夠完善,管理體制機制亟須理順。”長期以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基礎較差、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質量不高。特別是隨著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張,教師數量不足、師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不斷凸顯。為了適應和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亟待提高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的數量和質量,調整優化師資結構。本研究按照“三大地帶”劃分法,將我國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大區域——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廣東、海南11省(市、自治區),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8省(市、自治區),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廣西12省(市、自治區);并將三大區域中等職業學校(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作為研究重點,深入分析三大區域中等職業學校師資結構的現狀和影響因素,提出優化策略,以期能夠為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結構調整及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借鑒。
一、東、中、西部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結構的現狀
1.師資規模。師資規模即教師隊伍人員數量。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2015年約有65.25萬人,2020年約有64.87萬人,2015—2018年專任教師數逐年減少,2018—2020年呈現逐年增加趨勢,2019年專任教師增加6736人,2020年則增加6521人。通過對教育統計數據的整理可知,東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總數的40%以上,專任教師占40%以上,聘請校外教師數比例逐年下降,2020年其所占比例略微增加;中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專任教師分別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總數的30%左右,聘請校外教師比例6年間約提高7%;西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和專任教師分別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總數的27%左右,聘請的校外教師占比從2016年起呈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與2020年相比,其所占比重下降近6%。從橫向上看,2015—2020年東、中、西部各區域內教職工、專任教師以及聘請校外教師數變化不大,中等職業學校的師資規模總體穩定。從縱向上看,各區域中等職業學校在教職工數、專任教師數方面存在較大差距(見表1)。據2020年教育統計數據可知,東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有464.31萬人,中部地區在校生有407.33萬人,西部地區在校生有396.2萬人,按照生師比20∶1的標準,東部地區約需要專任教師23.22萬人,中部地區約需要專任教師20.37萬人,西部地區約需要專任教師19.81萬人。但與各地區實際的專任教師數相比后發現,東部地區專任教師數量充足,比標準要求多5萬余人,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專任教師不足,尤其是西部地區專任教師有2萬多人的缺口,這進一步反映出專任教師規模分布不均衡。
2.學歷結構。學歷是教師專業知識水平的證明,是教師學習階段的象征,是判斷教師專業素質的最低標準。據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整理發現,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以本科層次為主且呈上移趨勢。
從東、中、西部地區比較來看,東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本科學歷專任教師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本科學歷教師的43%以上,中部占29%以上,西部占26%以上。從絕對數看,碩士研究生在東、中、西部地區逐年增多,東、中、西部增幅有差距,東部較中、西部增幅偏大。從相對數看,東部地區碩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碩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的比例6年間增長近4%,2015年中部地區碩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占比為25.01%,西部為21.27%;2020年中、西部分別占比21.97%、20.70%,中部和西部地區6年間所占比例變化幅度小,占比均有所下降,西部仍略低于中部。再看東、中、西部各地區博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數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博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數中的占比波動變化,東部地區博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6年均占50%以上,2020年達61.48%,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均僅占20%左右,中、西部差距較小,且各個區域從博士研究生學歷教師絕對數來看,2020年東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博士研究生學歷教師265人,中部79人,西部87人,且中部博士研究生學歷教師數呈下降趨勢(見圖1)。
中、西部地區高層次、高學歷教師的缺乏不利于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我國東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碩博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的占比高出中、西部地區很多。2020年,東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博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人數,上海49人,江蘇48人,廣東46人;中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博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人數,河南23人,湖南14人,江西0人;西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博士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人數,四川23人,廣西15人,西藏0人。由此可見,各區域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學歷結構差距突出,高學歷教師比例差距更為明顯,中、西部地區專任教師的學歷還有待提升。
3.職稱結構。教師職稱是教師能力和水平的體現,也是教師素質和專業發展情況的反映。據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整理發現,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以中級職稱為主。
從各區域對比來看,東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正高級職稱、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各級職稱專任教師中的占比都高于中、西部地區。目前,東部地區正高級職稱教師占比已達56%以上,中、西部占比僅達22%左右,差距明顯;東、中、西部各區域副高級職稱教師占比與中級職稱教師的占比接近,東部地區均約占46%,中部地區均約占29%,西部地區均約占24%左右。中部地區未定職稱教師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未定職稱教師中的比重低于東部和西部地區,但差距逐漸縮小,2020年三大區域未定職稱教師占比已十分接近。中部地區各級職稱專任教師占比與西部地區占比差距較小(見圖2)。東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高級職稱(正高級、副高級)專任教師占46%以上,中部占28%以上,西部占25%左右。中、西部地區的職稱情況進一步表明教師的專業能力不足,高級職稱教師占比差距突出。提高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職教教師發展的癥結所在,中、西部地區師資隊伍的水平和質量還有待提高。
4.生師比。2015—2020年(除2015年外),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均達到20∶1的標準,但各個省(市、自治區)之間存在明顯差距。
2020年,全國31省(市、自治區)中有15省未達標。2015—2019年,東部地區生師比未達標省份所占比例下降,2019年只海南1省未達標,2020年福建、海南均未達標。2015—2020年,中部地區安徽、江西、河南、湖南一直存在生師比未達標情況。2020年,湖北生師比也有所增大,超過生師比標準;西部地區,雖然陜西在2016年的生師比達到合格標準,但2016—2020年生師比未達標省份仍有8個,近占未達標省(市、自治區)的1/2。其中,青海、廣西2020年的生師比分別高達37.34∶1、34.05∶1,且青海生師比逐漸增大,2015年為31.69∶1,2019年達34.56∶1,2020年已達37.34∶1。
東部地區,如廣東,作為職業教育的大省,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有86.68萬人,居全國第二,生師比為19.77∶1,師資數量能夠基本滿足需要;西部地區,如廣西,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有69.99萬人,生師比達34.05∶1,遠遠超過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20∶1的標準,且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中等職業教育生師比普遍高于東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生師比。隨著學生規模的擴大,師資規模應該加以調整,部分省(市、自治區)的生師比非常低,部分地區又過高,地區間專任教師數量不平衡。中、西部地區未達標的省(市、自治區),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亟待補充,生師比亟待改善。
二、東、中、西部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結構的影響因素
1.政策因素。針對師資隊伍建設,我國出臺了諸多政策。例如,在國家層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對教師招聘、培訓等都提出了要求;《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還存在著數量不足、來源單一、結構性矛盾突出、專業化水平偏低的問題……要深化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改革”。在地方政府層面,各省份結合具體情況制定了各項政策,如《深化新時代江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辦法》等。各省份落實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選派支教教師,為“三區”教育發展提供支持。甘肅省教育廳等部門印發《甘肅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構編制標準(試行)》,制定了省內中職教師編制標準。西藏自治區2019實行職業教育擴招計劃,中等職業學校11所,共招生10537人,較2018年增長10%;2020年共招生15022人,較2019年增長42%。總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方針政策還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條例,以及在教師資格認定、招生規模、教師發展及保障等方面的規定與地區發展規劃,都影響著地方師資結構的構成。
2.經濟因素。我國教育經費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主,且呈上升趨勢,教育經費總投入東、中、西部存在差距。《財政部 教育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建立完善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撥款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出:“各地要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專業辦學成本差異、財力狀況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確定中職學校生均撥款標準(綜合定額標準或公用經費定額標準),并逐步提高撥款水平。”“近二十年來,從全國和東、中、西部各區域的中職教育生均經費來看,中部地區基本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投入較薄弱。”①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支付轉移是西部地區生均經費投入高于中部地區的部分原因所在。同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師資結構。據《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統計,2015—2019年中、西部地區的GDP總量均不到東部的一半,全國超過一半的GDP總量都來自東部地區,西部地區最低。由于職業教育發展離不開行業企業參與的特殊性,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就很難吸引企業投資落地,學生就業也會深受影響,職業教育也就很難發展起來。而職業教育發展程度低,也不能吸引更多的優質師資。此外,雖然最近幾年教師的收入得到了較大提高,但區域之間的差距仍較大。普遍來說,西部地區職教教師的收入低于東部地區職教教師的收入,鄉村地區教師收入低于城市地區教師收入,這也是目前東部地區職教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優于中、西部的重要原因。
3.社會因素。我國社會保障事業不斷發展和完善,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需進一步關注。一是教師社會保障不公平。“其具體表現為東部地區教師的社會保障待遇一般要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教師的社會保障一般要好于經濟欠發達地區。”②此外,我國教師的社會保障內容主要是“五險一金”,但仍有部分地方存在險種不全、住房公積金缺失等現象。二是在醫療資源、教育資源方面,東、中、西部地區分布不均衡,總體上東部優于中、西部地區,尤其在西部貧困地區,教育和醫療資源匱乏,教育質量和衛生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三是在中等職業學校生源情況方面,“招生難”“招到優質生源難”是當前中等職業學校面臨的主要困境。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動力和自制力不足,學習基礎、行為習慣較差,不但教學難,管理也難。四是從職教教師工作任務來看,職教教師的工作任務較普通教育教師的工作任務更復雜,大量的課堂教學任務、繁雜的學生管理工作,以及學生的實習實訓任務等,工作壓力很大。
4.教師職業意愿。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大多選擇發展潛力大、薪資高、晉升空間大的區域就業,且會選擇吸引力強的職業就業。東部地區在經濟、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發展都優于中、西部地區,從各方面條件來講,更具吸引高層次人才就職的優勢。對于諸多應屆畢業生來講,主要考慮的是發展機遇、上升空間以及薪資待遇,資源條件好的地方吸引力更大。反之,在西部偏遠地區、鄉村地區,條件艱苦、經濟發展水平低等導致教師不愿來,且留不住;同時,培訓條件不具備,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機會少,個人職業發展受限,教師專業素質難以提高;而且,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年輕教師考慮的重點問題。另外,據有學者對西部某職校教師的調查發現,職業學校的教師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的內容缺乏深入的了解,并且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缺乏足夠的認同。由此說明,西部中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低,專業發展意識不強。
三、東、中、西部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結構建設的優化策略
1.以政策保障為抓手,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的職業地位。要提高和強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的職業地位,促進教師身份認同。其一,建立獨立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凸顯職業教育教師的獨特性,認定內容應包含職業教育相關知識,認定方式應突出實踐考核,并將兼職教師納入認定范圍,在教師資格證融通性方面應該有新的思考。其二,從國家政策層面建立統一的“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制度。認定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保障“雙師型”教師隊伍質量,有利于確立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地位。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在“十四五”期間加快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認定辦法與標準,明確認定內容、認定等級以及認定管理辦法等。其三,在人才引進政策方面,要根據引進教師的學歷、職稱、職業技能等分類,給予不同程度的政策傾斜,包括薪酬、職稱評定、住房補貼等方面,還要在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給予支持。
2.以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及教師待遇。提高待遇是吸引教師到中、西部地區從教的前提條件。其一,完善教師社會保障內容。地方政府要出臺各類補貼標準,進一步提高基礎薪酬及生活補貼、住房補貼、培養補貼等,保證職業教育教師收入及福利待遇與當地公務員相當。同時,要按照任教院校的偏遠程度分類制定有梯度的教師津補貼標準,將津貼和補助與教師工作地點情況掛鉤,使教師津補貼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其二,中、西部地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地域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中部地區要在“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下,抓好“三基地、一樞紐”建設,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西部地區要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下,推動構建西部發展新格局,通過促進對外開放與區域統籌發展聯動、多層次高質量開放大通道建設等渠道,實現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其三,加大對中、西部中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培養人才的成本不同,要兼顧這種差異,優化教育經費支出結構,提高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的比例。地方政府也要在經濟發展基礎上持續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依據不同專業培養成本的差異給予相應的教育經費投入,依據國家生均辦學成本的最低標準,制定本省(市、自治區)生均經費投入最低標準,并逐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在“十四五”期間達到更高標準。保障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基礎設施等教育資源投入,適應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可促進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3.以職稱制度改革為載體,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職稱制度改革要明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師發展,發揮“人才”指揮棒的作用,調整教師職業倦怠。通過對各個省(市、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分析來看,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其一,評審條件和標準雖然可根據各省(市、自治區)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評定標準大體框架要一致。各省(市、自治區)要進一步結合實際情況細化各級職稱評審條件及標準,包括基本條件、能力標準、業績標準等,評定標準的內容要體現崗位性質和專業性質,標準要分類且可行,明確各類標準考核方式。其二,不同等級職稱的崗位職責要體現差異化,加強評定后管理。不同級別職稱的教師如果只有工作量的不同,而未體現職責的差異,不僅會導致擁有更高級別職稱的教師不能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還容易使其產生不公平感,因此要完善評定后考核機制,體現職稱的崗位職責差別,激勵教師不斷進步。其三,要設立教師每一等級職稱晉升的“綠色通道”,如在教育教學中做出重大突出貢獻者、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的專業人才等,可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而定。其四,規劃調整職稱比例,適度提高中、西部地區中高級職稱教師比重。要鼓勵符合條件的教師積極申報,基于申報人數和學校需求,科學合理地調整各級職稱教師的名額及比例。
4.以“雙師素質”為導向,提升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在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為緩解當前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教師數量不足和素質不高的問題,建議從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教育兩方面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在職前培養階段,一方面需要國家和地區加快建設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另一方面要提高已有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的培養質量,充實整個中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針對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尤為短缺的問題,建議充分利用所在地師范院校或全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根據各專業教師需求的情況,開設職教師資相關專業,定向與非定向培養職教師資,并逐步提高職教師資培養層次,且培養過程突出“雙師素質”的培養。在職后教育階段,一方面要提升在職教師的學歷,鼓勵和支持在職教師攻讀職業教育專業碩士、博士;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師職后培訓質量,并且加強東西協作,注重教師專業化發展。東部地區由于教育資源條件優于中西部,更應探索實施有效的、多元的師資培訓模式,改善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成效,中、西部某些地區由于條件限制不能參加現場培訓的教師,應通過遠程教育的形式進行學習。東、中、西部地區要協作建立職業教育教師成長機制,組建職業教育教師學習共同體,并定期開展學生管理研討、教學研討等。通過結對幫扶、對口支援以及教師互派、互聘等形式,積極鼓勵和支持東部地區的骨干教師到中、西部任教,以教育專項扶貧為抓手,在西部中等職業院校設置西部地區教育掛職特聘崗位,實現引智。
在當今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的重要時期,師資結構必須與當前的職業教育發展格局相適應。只有平衡各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才能進一步發揮好其基礎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
[注釋]
①張文靜,冉云芳.21世紀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及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與職業,2021(4):39.
②王聲平,賀靜霞,關荊晶.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教師福利政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國家政策文本分析的視角[J].學術探索,2019(6):148.
[參考文獻]
[1]楊恩澤,高小強.西部職校教師專業發展存在問題的特殊性及對策探析[J].高教學刊,2018(21):164-166.
[2]陳波涌,李婷.如何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基于對H省39470名鄉村教師的調研[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4):75-82.
[3]孫早,謝慧瑩,劉航.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下的西部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1):1-7.
[4]石玉昌.西部地區教育公平70年:“要上學”與“上好學”[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6):20-2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