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存 何愛霞


[摘要]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具有增能賦權、系統生態、開放靈活的特性,能更靈活地發揮繼續教育的社會價值。通過對海南省鄉村振興電視夜校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要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需要,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應定位于認知階段的“教與學樣態重構”、說服―決定階段的“資源服務供給整合”以及實施―確認階段的“線上線下相結合”。以錨點定位為取向,綜合考慮相關要素,可構建由用戶模塊、設施模塊、應用模塊和交互模塊組成的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助力鄉村振興模型,為“智能+繼續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提供新思路、新視角。
[關鍵詞]繼續教育;流動空間;錨點定位;模型構建;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郭存(1997- ),女,山東泰安人,曲阜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在讀碩士;何愛霞(1973- ),女,山東泰安人,曲阜師范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山東? 曲阜? 273165)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繼續教育阻斷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機理與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KA190224,課題主持人:何愛霞)
[中圖分類號]G7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3-0087-08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教育空間正發生著深刻變革。《2021地平線報告:教與學版》通過對技術實踐的反思勾勒了未來教育發展的圖景,將重構教育學習空間列為重要關注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指出,要積極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世紀90年代,曼紐爾·卡斯特在觀察信息技術給人類社會所帶來變化的基礎上提出“空間組織了時間”的假設,并提出“流動空間”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同時發生之社會實踐在技術和組織上的可能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流動空間已經擴展到各個領域,引起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等學科的重視。繼續教育流動空間作為流動空間這個“大場域”的“子場域”,在整合優勢教育資源、優化教育方式、促進農民素質提高、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為此,在防返貧、促致富,阻斷相對貧困代際傳遞的后扶貧時代,需要將繼續教育流動空間作為一個重要議題,并積極開展其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頒布后,海南省于2016年11月18日開播了“脫貧致富電視夜校”。作為一個大型公益性節目,其主要宗旨是為貧困戶講政策、舉實例、解難題,提升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能力和素質,激發其內生動力。伴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順利完成,2021年1月18日,“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更名為“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內容板塊上也有所更新。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欄目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表彰。“鄉村振興電視夜校”是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一個典范,回顧其在脫貧攻堅歷史偉業中的使命擔當,總結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海南模式,能夠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進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一、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特性及構成要素
曼紐爾·卡斯特的“空間組織了時間”,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即社會關系”,以及汪培莊提出的因素空間理論,充分論證了流動空間的社會價值,為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提供了學理基礎。本研究將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界定為:圍繞繼續教育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的流動而建立起來的,以信息技術為支撐、能夠突破時空限制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動態空間。具體而言,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包括各要素組織性互助的流動以及影像、聲音的流動。要明確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在鄉村振興中的定位,借鑒海南省鄉村振興電視夜校的成功經驗,構建可推而廣之的有效模型,首先應明晰其特性與構成要素。
(一)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特性
1.增能賦權。增能賦權是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顯要特性和功能,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所指向的對象往往是囿于一定的時空、在社會中不占有優勢地位的成人。伴隨著內生動力的激發,這類人群在與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交互中不僅能獲得顯性的知識技能,更能在交流中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培育終身學習的信息素養和行為習慣。海南省鄉村振興電視夜校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了解當地村民需求及行為特征,進行針對性增能。同時,受教育者既是知識的享用者,也是知識的創造者。鄉村振興電視夜校給予村民參與課程開發的充分話語權,提高了教育內容的契合度。除此之外,鄉村振興電視夜校還基于其免費性和公益性,在更大范圍內優化相關資源配置,充分保障村民受教育的權利。
2.系統生態。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用戶、技術、資源、交互平臺等各組成部分相互支撐,形成動態平衡的數據生態系統。在這一生態系統中,信息流動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交互的過程。尤其是對于成人來說,其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可以創造出許多生產技能。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借助技術手段,選擇性地將實體性知識轉化為概括性影像、音頻等多元形式,并嵌于繼續教育流動空間中,基于電視、計算機或其他終端,用戶實現資源的共享,并在實踐中實現增值。由此,“形成了用戶與平臺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資源之間信息數據的循環流動和開放交換的生態環境”①。此外,鄉村振興電視夜校還強調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整體性生態,強調教育內容與生活、工作相結合的生成性,以“互動式的網絡,既塑造生活,也為生活所塑造”②為理念建立反饋監控機制,形成一種有保障的動態平衡。
3.開放靈活。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所開展的是一種開放性教育,以崇尚自由、順應自然為理念,以尋求受教育者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借助社會力量與科技成果,提供一切利于自主學習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鄉村振興電視夜校主要以基于媒體的異步自學為主,能夠不受時空限制,受教育者可根據自身能力水平、學習風格和知識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與任務,教育資源的優化統整能夠滿足其個性需求。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基于自身所具有的交互性、開放性和自主性特點以及對縫隙時間與空間的開發利用,整合、優化教育資源,使知識可得、易得,受眾面輻射至偏遠農村地區,實現了教育對象的開放、教育時空的開放、教育內容的開放以及教育方法的開放,建立起了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
(二)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構成要素
曼紐爾·卡斯特認為,流動空間作為信息社會特有的空間形式,主要由電子交換的回路、節點與核心、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三個要素構成。這為我們分析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構成要素提供了框架,結合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實際,可將其具體的構成要素概括為技術要素、區位要素、管理要素。
1.技術要素。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打破物理空間、構建資源共享的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提供了技術支持。基于大數據、數字化錄播、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不僅打破了教育活動的時空限制,提高了學習地點和學習時間選擇的靈活性和自由度,還改變了資源的表現形式和分布形態,使各方資源能夠互聯互通、開放交互。此外,信息技術能夠分析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監控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構建學習者圖像和資源模型,形成具有針對性的資源交互流動空間。鄉村振興電視夜校正是秉承信息技術與繼續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借助集產生、傳輸與呈現各種信息流于一體并具有應答交流功能的技術形式,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其他終端的接入,構筑了以電視直播為主,遠程教育終端站點重播和點播、網絡在線播放、微信推送等為輔的,協作、交互式的電視夜校。
2.區位要素。繼續教育領域中的區位主要是依據繼續教育資源的分布情況所進行的劃分,多元化和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繼續教育流動空間開展服務的要素之一。現實環境中,由于地區發展不均衡,不同區位的繼續教育發展水平和規模也不同,構成了繼續教育領域的核心與節點。那些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觀念、教育質量等方面都處于優勢地位的區位,如重點遠程教育院校所在地區,更容易成為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核心,形成一定范圍的輻射,形成“核心―節點”即“中心―邊緣”的格局。在物理空間中,各種繼續教育資源在核心與節點之間的流動受制于物理距離及其他阻礙,輻射力漸弱。而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在聚合各區位提供的教育資源的同時,通過區位與區位間的強弱鏈接能夠實現觀念流、技術流、資源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減少輻射阻力。鄉村振興電視夜校所打造的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由高位推動,在海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領導下,由中共海南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扶貧辦主辦,海南廣播電視大學、海南省電視臺承辦,包括海南14個廳級單位、18個市縣參與組織授課,充分挖掘各區位資源,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資源庫,并在各個行政村設立夜校班,精心組織村民收看節目并組織討論,使傳播效果最大化,形成區位輻射帶動效應。
3.管理要素。管理要素是保障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平穩運行的關鍵。就本質而言,基于信息技術所實現的區位間各種優質資源的流動,是“通過人在信息時代對流動空間的構想和行動組織起來的”③。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開發、設計、架構以及應用均離不開管理,各種繼續教育因素流的產生、傳輸、評價等環節也需要管理的支持。具體而言,系統化的組織管理對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實際應用和推廣,對教育內容的組織更新、技術設施的維護、受教育者學習的測評與反饋十分必要。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涵蓋內容的廣泛性、開發設計的靈活性也決定了其建設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組織管理的調控下不斷更新和完善。在新形勢新任務下,鄉村振興電視夜校需要統籌規劃、全面考慮,緊隨時代發展脈搏與人的個性化需求進行管理轉型。在管理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調試,新增鄉風文明、思想提升等方面的內容,提供最優的繼續教育供給,保障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促進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持久、穩定發展。
二、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助力鄉村振興的錨點定位
鄉村振興,追本溯源是要實現人的振興。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基于其特性,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機遇,為鄉土人才培養、農民綜合素質提升提供了新視角。充分利用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是信息化時代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趨向,為貫徹“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應明晰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在鄉村振興中的定位。
知識的傳播與接受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羅杰斯提出的“創新擴散理論”,被看作是解釋新技術推廣過程的經典理論。他在《創新的擴散》一書中,從技術革新的信息是如何傳播、擴散的角度出發,指出接受創新事物的進程要經歷認知、說服、決定、實施、確認五個階段,才能達到在某個社會系統中從擴散到被采納或被拒絕的結果。本研究的“創新擴散”側重于繼續教育流動空間中技術、觀點、知識的推廣和采納,并基于鄉村振興電視夜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將上述五個進程概括為認知、說服―決定、實施―確認三個階段,探究如何把變化引入采納者,即個人、群體乃至整個地區之中,從而對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助力鄉村振興進行錨點定位。
(一)認知階段:教與學樣態重構,構建靈活教育形態
認知階段主要指開始接觸新事物,但知之甚少,這個階段需要給個體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產生興趣,強調易獲取性。大眾傳媒無疑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大量信息傳播到更遠的距離。基于網絡、電視傳媒的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可以重構教與學的樣態,使人們靈活獲得知識,實現隨時隨地隨處可學、可知。
鄉村振興要求人們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以維持脫貧的長效性,向致富邁進,并投身鄉村建設,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的社會。但這種基于個人經驗選擇學習資源、在教師或同伴幫助下實現自我提升的教與學樣態,在常規條件下很難實現。馬克思空間理論指出:“機器大工業對生產資料、工人和資本的工廠制集中,對人財物流通的市場集中,對交通樞紐建構的地理集中,對信息生產、傳播與利用的群體集中,最終使所有這些要素的城市化空間集中,造成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要素、活力大量流失與向新舊城市的聚集。”④這種“核心―節點”或稱“中心―邊緣”的區位分層,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偏遠農村地區人群獲取知識的權利。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所構建的繼續教育流動空間遵循用戶易用性原理與最小努力原理,將優質資源轉化為可流動的信息流,降低了知識傳播的成本和獲取的難度,打破了資源的地域壟斷和空間隔閡,實現了知識獲取的便捷性。鄉村振興電視夜校整合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站點、移動終端等各種媒介資源,在海南省設有2712個教學點,為教與學的多次開展提供了平臺,切實重構教與學的樣態,使知識可得、可知。
(二)說服―決定階段:資源服務供給整合,提供多維教育資源
說服階段指經過認知,決策者產生興趣,并試圖尋求更多信息;而決定階段是個體根據自身需求,考慮是否可以接納。因此,說服―決定階段,強調內容的多維、個性化,契合學習者需求。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體現了對人們多方素質的要求,而村民知識背景與學習風格、現實需求各有差異,因此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應提供多維教育資源,以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首先,注意分類別與分層次。資源組織體系如果不分類別、分層次,將很難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并被更廣泛地接納。因此,應進行資源服務供給整合,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等引導和規制教育資源、服務內容等,使其在流動空間中的交互由散亂、無序轉變為聚集、有序,且以相關主題的形式呈現。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在脫貧攻堅期間,開設了系列主題課程,通過解讀宣傳扶貧政策,以公民教育“賦權”,讓農民了解自己擁有的權利與優惠政策;通過推廣科學種植和養殖經驗,以職業技能教育“增能”,提升農民的生產生活技能;通過介紹典型致富案例、送戲下鄉等多種類型活動,以文藝教育“激活”,增強農民的內生發展動力。“勵志感恩教育”等主題節目的開展,創造了除講政策、講技術等“硬知識”教育外的“軟知識”教育。多維教育資源和課程內容的安排,使其成為脫貧攻堅的助推器,并更好地指向鄉村振興的未來。其次,兼顧多維性與個性化。多維性主要是以知識內容為出發點,而個性化則主要是以受教育者為出發點。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針對性不足,則其總體的有效性也會偏低。信息技術能構建學習者圖像,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有效支撐。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實行“精準送課”,為村民打造“訂單式”服務,并且根據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過渡的實際,逐步升級改版,將“三農”問題列入電視夜校工作重點,新增“我的美麗鄉村”等板塊,更好地契合主體需求。
(三)實施―確認階段:線上線下相結合,網絡交互提升實踐水平
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助力鄉村振興,最終要落腳到實踐層面,“從認知到態度,再到行動,是一個不斷累積、深化和擴大的過程”⑤。實施和確認階段也可以分別稱為試驗階段和繼續采納階段。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就是實施,而知識被實施后,繼續教育的過程并沒有結束,個人在實踐中如果接觸到與所學知識相沖突的信息,就會進入確認階段。此時,主體要么會尋求對新行為的肯定,要么會拒絕所學知識,因此后續仍要提供支持性服務。
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在打破傳統物理空間的基礎上,并不與之對立。“信息技術在繼續教育中的應用已從作為多媒體設備的教學輔助工具階段,進入到構造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創設數字化環境與物理環境的深度融合階段。”⑥其一,流動空間中的教育內容具有生成性,需要立足不斷變化的現實情況,選取典型,更新教育內容,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組織資源,開發出與現實需要相適應的數字化課程。其二,交互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繼續教育流動空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做好追蹤服務,能夠以網絡交互帶動實踐水平的提升。鄉村振興電視夜校由“電視夜校+服務熱線+釘釘管理+線下培訓”的靈動形式構成。除授課外,還采用演播室小課堂的形式,把想了解問題的村民請到演播室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提問教學,加深對教育內容的理論解釋。服務熱線使得其從單向的電視傳播衍生出一對一的解疑釋惑。通過線上“大綱教學”、線下“定制輔導”,搭建各類主題性服務平臺,將節目資源變現,轉化成線下的多級應用,從而有效提升實踐水平。
三、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助力鄉村振興的模型構建
以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三大要素為依據,以助力鄉村振興的錨點定位為取向,綜合考慮其助力鄉村振興所指向的主體、應具備的功能及特征,可大致將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助力鄉村振興的模型歸為用戶、設施、應用和交互四大模塊。依托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可具體構建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助力鄉村振興的運行模型(見下頁圖2)與立體模型(見下頁圖3)。
(一)用戶模塊:鄉村振興農民主體
這一模塊主要是構建學習者圖像,分析用戶特征與教育需求。繼續教育流動空間中“教”與“學”時空分離的本質要求必須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特征,充分考慮與受教育者相關的因素,開發出符合其需求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
首先,成人扮演著多元角色,其學習與社會角色和責任密切相關,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學習動機,傾向于直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是一個十分明確的學以致用過程。因此,適宜采取問題中心或任務中心為主的教育。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對村民實際生產生活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其共性問題進行了研究,最后從其需求出發,制定了涵蓋特色產業、醫療、住房、就業、兜底保障、異地搬遷、感恩教育、農科農技、政策解讀、旅游、電商等方面的教育內容,每個知識點都與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次,成人個體生活經驗對教學活動有著較大的影響,成人已有經驗與新知識、新經驗的有機結合使成人的學習更加有效和有意義。成人本身就可以被當作學習資源,這種資源既能為自己服務,也可以為他人所用。夜校充分肯定個體在生命歷程中的能動作用,注重生成性教育內容,從真實案例中提取信息,秉承“以策論事、以事講策,以行激志、以志踐行”的理念。鮮活的例子既是成功經驗的傳播,更是一種心理引導,它會在無形中產生影響,充分調動主體積極性。身邊人、身邊事往往最有說服力,要讓村民深刻明白國家的戰略變革與政策手段不是觸碰不到的,而是能集中體現于實干之中。用戶模塊的任務在于分析學習者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風格等,是在各種條件限制下選擇恰當應用媒體,增強教育服務的可獲得性,促進農民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一步,是整個模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設施模塊:信息技術充分支持
設施模塊為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整體運行提供技術與網絡支撐,打造技術場域。“夜校開講了”“我的美麗鄉村”“夜校幫忙團”和“農技小課堂”在技術和網絡的支持下,實現物理空間與數字流動空間之間的信息高效交互,縱向打通了各個區位節點的信息流。設施模塊是加速推動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雙向融合,打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教育環境的基礎,其良好指標包括運行環境、可操作性和兼容性三個方面。一是配置相應的硬件與軟件設備,保證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具有安全、穩定的運行環境,保護用戶隱私,防止信息泄露;二是設計友好界面,開發可操作性平臺,教學網頁、視頻、Flash動畫等都應滿足技術規范;三是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應用平臺要與不同終端設備相互兼容,在電視、電腦、手機上都能兼容運行。
鄉村振興電視夜校綜合利用電視技術、廣播技術、互聯網技術及新媒體技術,將電視課堂覆蓋全省各地。節目主創團隊在收集到海南各廳局對接人及案例時,對案例進行實地調研,提取案例相關人物信息,挖掘故事亮點,制訂VCR短片拍攝方案并確定演播室訪談要點。“夜校開講了”與“我的美麗鄉村”板塊,主要提供政策講解與典例示范;“夜校幫忙團”與“農技小課堂”,則針對現實問題開展精細教學,有效消除“信息孤島”現象。整個平臺頁面設計簡單清晰、布局合理,對于村民而言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三)應用模塊:教育內容呈現加工
應用模塊是繼續教育流動空間有效服務的關鍵,主要功能在于篩選、呈現教育內容,基于實際調查反饋,統籌考慮時代背景與學習者需求,將本土性內容進行儲存與轉換,動態配置匯聚的教育資源、優化教育內容,建立豐富多元、應用便捷、可視呈現的應用平臺,實現數字化資源情境化、個性化的精準推送。
首先,繼續教育流動空間中的教育資源,有力地實現了“4R”特征,即豐富性(Rich)、繼起性(Recursive)、關聯性(Relation)和嚴密性(Rigorous)。應用平臺呈現的教育內容來源并鑲嵌于具體的工作情境,以滿足工作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同時,注重生成性資源,采用便于更新的模塊化設計能夠快速跟上形勢變化,及時更新教育內容。鄉村振興電視夜校遵循“一類一模式,一題一策劃,一課一典型”的原則,課程內容小而精,并與現實工作問題的解決相聯系,以案例分析、專題研究等形式組織課程內容,應用平臺的呈現與多種終端學習設備相適應。其次,應用模塊“將直線式、縱向式和邏輯式的知識本位的課程內容組織形式與螺旋式、橫向式和心理式的學習者本位的課程內容組織形式有機結合起來”⑦,將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不同類型資源進行整合,兼顧應用過程中的知識與學習者心理。最后,應用模塊借助計算機和大數據技術將極度分散、高度相關、前后依存的海量資源數據與用戶數據進行解析、重組,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信息聚類。同時,設置信息導航、一站式檢索,解決多內容、多信息間的聯通問題,圍繞主題內容,多形式、多層次展示,將“講解―運用―效果”,以直觀、可感的畫面展示出來。該模塊促進資源應用從固定形態轉向移動互聯,有利于資源的不斷迭代、優化與升級,從而縮小教育資源鴻溝。
(四)交互模塊:教育環境開放協作
交互模塊是知識與學習者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在以異步自學為主的繼續教育流動空間中,提供適宜的教育方式、根據反饋不斷調整優化是交互模塊的首要任務。
信息技術具有交互和感知的特點,依托大數據所構建的學習者圖像能提供適切、動態、激發學習者興趣的教育方式,實現良好交互。教育方式可分為主流教育方式和個性化教育方式。前者是基于學習者的總體特征,將學習者群體標簽化,識別不同類型學習者,提煉出符合大多數學習者的教育方式。而后者則是對主流教育方式的補充,依托數據分析技術開展教學診斷,幫助學生明確學習進度,發現薄弱環節,及時干預補救。鄉村振興電視夜校主要以演播室講解、外景實例的方式進行繼續教育,同時以送戲下鄉、自制故事情景劇等方式喚醒人們的學習熱情。除線上“大綱教學”外,還采用線下“定制輔導”的方式,實現了知識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個性化交互。交互模塊的評價反饋機制增加了流動空間與傳統物理空間的可調節彈性,使其具有雙向反饋能力和自我進化能力,強化了空間靈活性。繼續教育流動空間能夠依據外部大環境的變化以及各界反饋評價做出快速、精準的動態調整。評價反饋機制實時收集、分析學習者對教學的體驗,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受教育者參與到建設交互之中。鄉村振興電視夜校高度重視村民的獲得感,在反饋中尋求夜校發展的突破點和契機,不斷提高教育能力與成效。受教育者可通過服務熱線與平臺交流,通過人工服務和自助問題導航的方式解疑釋惑、提出意見,從而進行良好交互,動態調控與規劃整個繼續教育流動空間。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絡教育”。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繼續教育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承擔起社會職能。海南省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充分利用多種信息技術,構建繼續教育流動空間助力脫貧攻堅,又及時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轉型,塑造了新時代背景下“智能+繼續教育”的典范,為其他省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借鑒。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各省市應該立足于各地鄉村基礎,扎根實踐、深入挖掘,在借鑒吸收的基礎上,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凸顯區域特色文化,進而開發符合區域實際的特色模型,打造繼續教育流動空間的多元模式,實現鄉村振興的百花齊放、遍地開花。
[注釋]
①鐘歡,馬秀峰.教育虛擬社區:智慧視域下高校學科服務的新陣地[J].圖書館學研究,2020(14):71.
②(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王志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
③⑥齊軍.網絡時代教育流動空間的提出、構造及效應[J].現代教育技術,2015(7):97,96.
④胡瀟.空間的社會邏輯——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空間理論的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3(1):117.
⑤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72.
⑦柳士彬,朱強.基于工作場所學習的微型課程評價準則與技術支撐[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2):93.
[參考文獻]
[1]陳麗.遠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段鵬.創新擴散理論的實證研究——關于在中國貧困農村地區推廣新知識與新技術的實地調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3):49-53+98.
[3]梁士榮.開放教育特質論[J].開放教育研究,1999(1):8-11+45-46.
[4]馬麗文,高永偉,張津津.“能把貧困群眾召集到一起學習就是一場革命”——專訪海南省委副書記李軍[J].今日海南,2018(7):8.
[5]桑新民,李淑霞,孟紅娟.遠程學習者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07(5):37-40+80.
[6]王宇.現代遠程繼續教育概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
[7](美)埃弗雷特·M.羅杰斯.創新的擴散[M].辛欣,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8](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M].周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9](美)小威廉·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10]EDUCAUSE.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2021-04-26)[2021-06-21].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21/4/2021-educause-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