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楊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小學數學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闡述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中新檢測試題的設計與應用方法,要求檢測時間短而省、內容少而精、講評活而動,以“風箏式”的講評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從而使隨堂檢測節省時間、內容精當、講評得當,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新作業驅動模式 新檢測 短而省 少而精 活而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41-03
小學數學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是特級教師劉凡興提出的一種減負教學模式,它以“新作業、新導學、新檢測”三部曲付之于課堂教學之中。其中新檢測是三部曲的最后一個環節,和我們習慣認知的測驗、檢測不同,新檢測有以下的新穎之處。
一、時間——短而省
以往的檢測是在學完一個單元或者一個知識后采用一張雙面8K的試卷對學生進行檢測,分值一般是100分。檢測的時間點一般在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檢測的內容在時間跨度上是一到兩周,甚至有可能是幾周,檢測的時間限度一般為一節課或者60分鐘。這種方式,對于學困生來說學了后面忘了前面,對于教師來說則是馬不停蹄趕進度、改作業和試卷。這樣的檢測讓學生容易產生厭學、畏懼的心理,也加重教師批改的負擔,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新檢測的時間靈活,在教學新課后馬上進行檢測,也就是每節課教學后都進行一個小的檢測,檢測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具體的時間不做硬性限制,以全班大部分同學做完為截止時間,但是把握在不超過10分鐘為上限。比如,三年級上冊有9個單元,按照以往慣例要進行單元檢測9次,每次老師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進行測驗,合計就是360分鐘。檢測后教師還要批改、講評,耗時不少。新檢測則是每節課都可以進行的隨堂檢測??雌饋硇聶z測檢測次數、頻率雖然比以往的要多,但是時間限度比以往的要短。心理學理論中的“艾賓浩斯曲線”顯示,一節課學習了20分鐘后不復習,就會遺忘40%以上的知識,因此在后面的20分鐘用新檢測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檢測、復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符合心理學的學習特征。新檢測的時間短,把檢測的時間分散到每一節課,疏散了學生緊張的心理,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有力的鞏固,達到精學的目的。學生也容易適應短而精的新檢測,也不會產生抵觸和懼怕檢測的心理。
二、內容——少而精
以往的檢測一般是從進校書刊的配套試題中找到對應的單元測試,測試的題目是課本的題型的變式題型,類型涵蓋填空、判斷、選擇、計算、應用等基本題型,學生在做檢測的時候是回憶一個單元的知識答題,題量較大。新檢測因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因此題型比以往的檢測要少,一般只有3~4題,排版以一面A4紙為上限。新檢測的題型緊緊圍繞本節課的知識點。和以往的課堂練習一樣,新檢測題型也采用分層設計,分為基礎題檢測、鞏固題檢測、拓展題檢測。重點放在鞏固基礎知識上。新檢測題目精選自課本基礎練習題,但并不是課本所有的練習都照搬下來編輯,而是按照學生的學情,把課本的練習從順序上、題量上重新進行選擇、設計,同屬課本同一題中代表性的基礎練習題只檢測1~2題,其余重復性的練習則不選用;如有比基礎練習題難的題目則編入下一題的檢測題目中。提高思維的拓展題則放在最后一題,作為課堂調控時間的手段。
(一)精選課本習題
課本每一個新課學習都有配套的習題,按照常規的課堂教學,新授課選擇《做一做》的題目,再加上后面的1~2題練習,剩余的練習安排在下一節練習課完成。新檢測的題目絕大部分來源于課本,但不是照搬下來檢測學生,而是保留最基本的1~2題習題,對學生已經學會的則不繼續進行重復練習,檢測題少而精,具有有代表性。
比如,五年級下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做一做》練習屬于基礎練習,以往的課堂在練習環節一般全部采用。筆者研讀教材,發現《做一做》第1題是數形結合題,讓學生通過圖加深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法,因此筆者把《做一做》第一題作為新檢測的第一題?!蹲鲆蛔觥返?題是口算題,共8個小題,題型分為4題加法和4題減法,題型分布如下:
從表上可以看出,運用本節課知識直接計算出結果的有兩題,加減法練習題的結果需要約分成最簡分數的有3題。整數加減真分數、結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并化成整數1的這兩個知識點,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是難點。而約分屬于重復的知識點,勢必要花費學生較多的時間。因此筆者選擇了加法計算,保留了結果不用約分的第1小題;第2小題結果是分子分母相同,可化成整數1;第3小題是減法練習,選擇一題和整數減法同算理的題目;第4小題是需要約分的減法題。這樣整合設計的新檢測的題目如下:
(二)延續例題情境創新設計檢測題
課本例題的學習是從創設一定的情境中開始學習的,例題學習后開始練習。如果延續例題情境,那么既是對前面例題學習的呼應,有始有終,又是為例題的學習畫上完美的句號。延續例題情境創新設計的測試題難度系數比例題高一些,可以為下一節課或者今后的學習做鋪墊,也可以是本節課要突破的教學難點。還是以五年級下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例,在新檢測中,筆者延續課本例題的分餅問題的情境,設計了繼續解決分餅問題的情境:“一塊餅平均分成9份,爸爸吃了這張餅的[39],姐姐吃了這張餅的[29],弟弟吃了這張餅的[49],媽媽回家還能吃上餅嗎?”這個問題既是例題情境的延續,又是鞏固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突破了分子和分母相同可以化成整數1的教學難點。
(三)設計動手實踐的檢測題
“學習記憶金字塔”理論研究表明,學習的知識經過實踐應用兩周后學生還能記住75%。實踐應用是學習知識的更高層次,也是數學思維訓練的一種方式。設計動手實踐的檢測題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學習的知識。實踐應用檢測題目一般設計一題,安排在最后一道題。
比如,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新檢測試題只設計了三題,第一題利用公式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第二題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計算長方形花壇占地的面積;第三題是在方格紙上畫幾個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其中,第一、二題選用課本練習十五第1題的前兩個小題,分別計算給出圖形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第二題計算花壇占地的面積選自課本練習十五第7題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計算周長的問題沒有編入新檢測;第三題是動手操作題,答案不唯一,主要讓學生感悟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周長不一定相等,形狀也不一樣。這三題新檢測題型不重復,層次逐漸拔高,學生能夠在10分鐘內完成。
(四)依據生活情境設計新檢測試題
教材的例題和練習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開展學習,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因此我們在設計新檢測試題的時候也要設計符合小學生的生活情境,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新檢測。
以一年級的學生為例,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還不能馬上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新檢測試題需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圖為主,盡量避免出現太多的文字,讓學生看圖列式,看算式畫圖等。如一年級上冊《用數學》的新檢測設計了兩題檢測題:第一題是看題列式(如下圖);第二題是看“1+5=□”和“3+4=□”這兩個算式畫圖。
三、講評——活而動,采用“風箏式”的講評方式,體現學生主體性和自主性
以往的檢測試卷講評以老師組織為主,用時一般是一節課。有的教師整節課講評都是自己包干,不停地講學生錯哪里,該怎么做,可是事與愿違,自己講得嗓子啞,學生聽得打瞌睡,第二次還是有學生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測試講評效率不高。新檢測的講評和以往的講評最大的不同是學生是講評的組織者。新檢測的講評則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講評自己做的練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具體的操作是先讓學生自己完成新檢測的檢測題,然后指名學生上臺當小老師投影自己的檢測卷,下面的同學跟著小老師批改自己的測試題。
(一)小老師講評——測試講評主體權歸還學生
“學習記憶金字塔”理論的研究表明,教授他人學習平均留存率達到90%,因此讓學生做小老師去教其他同學遠比教師整節課包干講評要有效。新檢測是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計題目的,讓學生講解自己完成的測試題,就能較好地把主動權歸還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講評的時候每一題選一個小老師上臺鍛煉講評,小老師可以是教師隨機指定,可以是學生毛遂自薦,還可以是值日生輪換。總之,讓學生上臺講評的目的是使學生得到鍛煉,讓學生用剛學會的知識去教授其他同學,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以每個新檢測有三道檢測題計算,一天就可以有三個小老師得到鍛煉,一個月下來幾乎全班大部分的同學都有做小老師的機會,班級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三個問題為小老師“保駕護航”
老師之所以不敢放手給學生講評,主要是擔心學生不會說,怕學生說錯,其實不然,我們可以讓學生用三個環節串起新檢測講評任務。這三個環節是:“請大家聽我說。”“你們同意我的觀點(看法)嗎?”“還有什么問題不懂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小老師在組織講評前強調課堂紀律。教師不敢讓小老師上臺講評很大的原因是擔心下面的同學不聽課,課堂紀律亂。在講評前小老師喊出“請大家聽我說”,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老師身上,這樣的組織課堂紀律方法方便小老師接下來的講評。在小老師講評完答案后要咨詢聽課的同學:“你們同意我的觀點(看法)嗎?”這既是生生間學習的互動,又是全班參與集體講評的方式之一。如果有學生不同意小老師的觀點,那么可以大膽質疑,說明自己的觀點。這時候下面的同學就是小老師,一起來判斷兩個小老師觀點的正確與否。當小老師的觀點出現偏頗,作為“旁聽生”的教師可以及時糾正。這樣就能保證小老師講評知識的正確方向。在小老師全部講評完后,小老師還要詢問下面的同學:“還有什么問題不懂的?”這鼓勵了同學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小老師講解有疑惑或者覺得還有不明白的問題的同學可以提問,小老師或者同學們一起來解答,老師只做補充或者糾正。
整個講評的過程教師就在旁邊聽,像放風箏一樣,當方向偏差時拉一拉線,調控課堂,整個講評大都由學生組織。
(三)物盡其用最大化
小老師講評的形式多樣,時間也不固定。如有的采用開火車、搶答等形式,同學們在融洽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課的最后,教師可以采用舉手統計數據的方式初步了解全班同學掌握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課后收齊“新檢測”再次看閱,使新檢測物盡其用,以助教學反思,以及總結本節課學生知識掌握較好的地方,找出學生知識的薄弱點,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準備。
小學數學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是一種較好的與減負政策相符合的教學方式,其中的新檢測和我們習慣認知的測驗、檢測不同,它新穎之處表現在時間新、題型新、講評方式新,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凡興.小學數學新作業驅動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的思考[J].中小學教育,2021(7).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