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構建作文教學訓練體系、重視豐富學生積累、改變作文評改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寫作個性和讓學生體驗寫作成功的喜悅五個方面論述有效抓好初中作文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 訓練體系 寫作積累 評改方式 寫作個性 體驗成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98-03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重頭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半壁江山”之稱。如何有效抓好初中作文教學,是廣大初中語文教師關心的一個重要話題,也是初中語文教師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教師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抓初中作文教學,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一、構建一套科學的初中作文教學訓練體系
現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作文訓練一般是一個單元安排一次寫作任務,從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開始,各冊教材各單元的寫作安排都是根據課文內容來設計作文訓練的。以七年級上冊為例,第二單元的作文訓練為“學會記事”,第三單元的作文訓練為“寫人要抓住特點”,第四單元的作文訓練為“思路要清晰”,第五單元的作文訓練為“如何突出中心”,第六單元的作文訓練為“發揮聯想和想象”。這些寫作安排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但也存在前后脫節、缺乏連貫性、缺少梯度的不足,因為每次作文訓練都是按單元教學內容設計的單項訓練。
為了讓作文訓練易操作而有效,教師可以構建一套自己的作文教學訓練體系。教師可以依據現行教材中的寫作安排,結合實際,先進行分解式的專項訓練,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會記事”這一寫作安排中,教師可將其分解為“學會詳細記事”“學會詳略安排記事”“學會在記事中運用細節描寫”“學會在記事中傳達情感”這樣的專項,一項一項逐步進行訓練。首先,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寫作實踐一”這一資源,讓學生把教材中“寫作實踐一”提供的語段,通過“添枝加葉”寫得更詳細,來訓練學生“學會詳細記事”的能力,完成第一個專項訓練。其次,進行第二個專項——“學會詳略安排記事”訓練。讓學生根據語段把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寫得更詳細,把自己覺得次要的事件簡單地寫出來,體會到寫作文時除了要詳細記事,還有與之相反的簡單敘述,即略寫,并讓學生分析總結出哪些方面應該詳細寫,哪些方面應該簡單寫,從而認識和掌握記敘文怎樣選材、怎樣安排詳略這一寫作要點。再次,進行“學會在記事中運用細節描寫”這一專項訓練。這一訓練點是記敘文寫作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結合課文《秋天的懷念》“思考探究二”進一步體會和把握何謂“細節描寫”及細節描寫的作用,再讓學生嘗試怎樣運用細節描寫將自己的文章寫得更精彩。最后,引導學生完成“學會在記事中傳達情感”這一專項訓練。這一訓練點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可以在敘事之中融入個人情感,也可以在結尾處抒發情感,以此點題。通過這一系列作文專項訓練,在學生基本能完成記敘文的語段寫作、對怎樣寫好記敘文有了初步的感覺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整合各個專項,進行全篇文章的寫作訓練。
像這樣的由專項到綜合、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序列化訓練,可以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讓學生由不喜歡寫作文到對寫作文找到感覺,再慢慢愛上寫作文。對寫人的記敘文及議論文、說明文也同樣采取這種從專項到全篇的寫作訓練。不過,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和設計,構建其他作文教學訓練體系,比如在九年級可以設計快速作文訓練體系,首先訓練寫作基礎,其次訓練寫作思維、寫作速度、寫作技巧,最后訓練寫作綜合能力,通過“寫作—提高—再寫作—再提高”的循序漸進過程,使學生練出嫻熟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重視豐富初中生的寫作積累
在初中作文課上,學生常常會有如此表現和反映:“作文真難寫。”“我無話可說。”“我冥思苦想寫出來的作文,內容蒼白無力,情感虛假可笑。”可以說作文成了許多初中生“心中永遠的痛”。這主要是初中生不注重閱讀積累,又不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造成的,有人把這比喻為“素材貧血”現象。為了治好初中生作文“素材貧血”病癥,恢復初中生寫作的“造血功能”,教師可以從豐富閱讀積累與增加生活積累兩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加強積累,儲備豐富的語言材料
新課程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并加以量化,對學生提出“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的要求。書讀多了,胸中列書萬卷,視野隨之開闊,在寫作時,就會構思,就會遣詞造句,語言就會如“萬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擇而出”。為了督促學生閱讀并提高閱讀質量,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制訂讀書計劃,教師及時進行檢查和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步達到新課程所要求的學會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同時,讓學生以摘抄和寫讀書筆記等方式不斷熟悉和記憶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和美文佳作,并通過不斷翻閱、體悟、消化、吸收,靈活運用,從而找到寫作的“源頭活水”。為解決學生書籍少的現狀,教師在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基礎上,還可以在班級建起圖書角,通過向師生借書、讓師生捐書等方式,把圖書角搞得有模有樣,讓讀書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語文課程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是“關心生活”的,是“在實踐中學習、運用”的,而作文教學更是如此。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作文教學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就會成什么文字,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變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在豐富的社會現實中,無論是寫國家民族大愛,還是寫父母子女親情,只要教師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感受,學生就會發現處處都有寫作的“可炊之米”。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時”“事”就是生活,因此要讓學生的視野從教科書的小天地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實踐中,讓他們把生活的源頭之水轉化成筆下“清如許”的鮮活文章。
三、改進初中作文的評改方式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如果作文評改這一步做不好,同樣會導致學生對寫作喪失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初中作文傳統的評改方式有評分式、評級式、評語式等,都是教師在批改;作文講評課,則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聽眾。怎樣把學生從“局外人”轉變為參與作文評改、講評全過程的“主角”?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作文評改方式,采取學生自評、互評等靈活多樣的作文評改方式。自評是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評改,一般“當局者迷”,用這種評改方式之后,再采取互評的評改方式會有更好的效果。
互評作文是一種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評改方式,可以使學生都動起來,人人參與,個個表現,可以起到評改作文及時、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互相借鑒以及讓教師更輕松的作用。
互評作文的步驟如下:先將學生分組(小組人數酌情定),第一步為對字、詞、句的修改,第二步標劃佳詞、妙句、美段,第三步寫評語和自己的批閱感受,第四步將批改后的作文在小組內傳閱,第五步向全班推薦佳作。在作文互評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問題,那么可以通過生生討論、師生交流來解決。最后一步,教師要綜合各小組意見并進行總體講評,清晰、明確地把作文評改中的主要優點和存在的問題指出來,以便在以后的作文中揚長避短,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注重培養初中生的寫作個性
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作文教學往往趨于模式化,作文教學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明顯。更有甚者,教師把一些作文的套路教給學生,讓學生在考場上稍加變更,就能完成一篇基本達標的考場作文。像這樣過分強調作文教學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而忽視作文教學的人文性的做法,極大地抹殺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愛好,泯滅了學生的志向和情感。如果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只給學生一個作文尺度、一個評分標準,就會導致學生寫出的作文都是“大路作文”,千人一面。
現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安排的寫作專題,目的是從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開始,逐步培養學生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各類文體及游記、書信、小傳等實用文體的能力。七年級重點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在此基礎上初步培養寫人記事的能力;八、九年級主要培養學生的文體寫作能力、改編式寫作能力等。教材的這種寫作訓練編排既科學、全面,又有針對性。在學生進入初中階段的初期,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在八、九年級又側重訓練多樣化的寫作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利用好這種寫作訓練編排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培養學生的寫作個性。無論是在七年級的寫人記事能力的訓練上,還是在八、九年級的說明文、議論文及實用類文體的寫作訓練中,都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興趣出發,放開對他們的束縛,任由他們在寫作的天空中自由馳騁,讓他們在自己的文章中寫真情、發感悟,既可以敘寫對歷史的回顧,也可以抒發對未來的憧憬。只要有他們自己的思考,哪怕是稚嫩的想法、粗拙的文筆,教師也不必指責和批評,而要為他們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創作環境,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的寫作個性。對寫作基礎差、不愛寫作文的學生,教師在指導他們寫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文訓練,比如從某個事件或一個片段寫起,以培養寫作興趣為主,消除畏難情緒,樹立寫作信心,培養其寫作個性。作文教學就是要誘導學生將側面與反面、縱向與橫向、發散與聚斂等多種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有機地融為主體動態思維結構,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張其思維空間。這樣,學生有了良好的寫作個性,就會將眼中觀察到的、內心所想到的訴諸筆端,寫出有個性、有特色的作文。
五、多讓學生體驗寫作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學習的情緒力量。”新課標也提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初中生處于叛逆期,喜歡表揚與夸獎,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從學生習作中找出優點,并予以適時和適當的表揚,多讓學生體驗寫作的成功喜悅。在寫作基礎上,學生會存在不同層次;在不同文體的寫作上,學生也會各有所長。教師在每次作文訓練中都要根據學生的作文情況予以恰當處理,對寫作基礎差的學生,要善于發現其每次作文的不同進步,哪怕是點滴的進步,都要適時肯定和鼓勵,可以為其作文寫旁批,也可以在其作文后面寫綜合評語;對寫作基礎一般的學生,要慧眼識珠挖掘其作文的精髓和閃光點,還要多為其作文寫一些鼓勵性的評語;對寫作基礎好的學生,要將其作文作為范文印發給全班學習借鑒,還可以通過修改潤色推薦發表。
除了在作文訓練中采取各種辦法讓學生體驗作文成功的喜悅,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其他各類作文活動為學生創造寫作成功的機會。比如,在班上舉行手抄報比賽,把學生的好作文在手抄報上刊登出來;在班上開展漢字書寫大賽,讓每名學生把自己寫得最好的作文書寫出來參賽;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廣播稿遴選活動,選出好的作文稿子在校園廣播站播放;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級、縣級、市級、省級等各級作文競賽活動等。教師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不斷體會寫作的樂趣,體驗到作文成功帶來的喜悅,從而使每個寫作層次的學生都能逐步愛上寫作文。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了作文教學,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廣大初中語文教師要在現行教材寫作編排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科學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要重視豐富學生的積累,改進作文評改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個性,讓學生充分體驗寫作的喜悅,切實抓出初中作文教學的成效。
【作者簡介】鄧倩倩(1969— ),女,漢族,廣西灌陽人,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高級教師,桂林市學科帶頭人,現任桂林市臨桂區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和中學語文教育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