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宇 張譯丹 黃欽源 林希虹 萬劍星
【摘要】微商是否為《消法》的適格主體、微商消費者應否享有后悔權,是后悔權制度實踐中的新問題。通過梳理微商的特點和分類、明確后悔權制度的立法目的和正當性基礎,可知B2C微商及經常進行大批量銷售的C2C微商屬于消法中的經營者。此外,結合實證調查及法經濟學理論,可知在微商模式適用后悔權制度能夠保護消費者真實意思表示,倒逼經營者保證商品質量、提供必需信息,從而保護消費者權益,故后悔權制度應被認為在微商模式中具備適用性。
【關鍵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后悔權;微商
緒論
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購物模式,微商對于后悔權規則的適用幾乎為零。原因之一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文簡稱《消法》)未界定經營者概念,故而微商購物模式中賣方的經營者地位是模糊的。在裁判中,法院大多簡單直接、未加說理地將微商賣家歸為經營者,但消費者后悔權能否在微商購物模式中得到適用仍存在爭議。微商購物模式中,后悔權制度能否適用,應從結合法律經濟學等學科理論,從微商購物機制、后悔權正當性基礎與實施效果等方面判斷。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微商
微商是指“利用互聯網移動社交工具、基于人際關系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企業或個人,是典型的新型移動社交電商。” 隨著“互聯網+”深入發展,微商形成B2C、C2C、和B2C2C三種主要運營模式。本文討論的主要是C2C微商,即個人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無中間環節的貿易。
(二)后悔權制度
1.后悔權制度的界定
“消費者后悔權”制度,指《消法》第25條規定的,“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的,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這一制度適用于《消法》范圍內的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學界主流認為消費者后悔權性質為形成權。此外,后悔權也是法定的合同解除權,屬于合同解除權中“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之列。
例如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粵0604民初616號;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蘇04民終4261號;湖北省來鳳縣(2019)鄂2827民初357號。
趙桂華.微信購物模式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困境與破局[N].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2016年中國微商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蘇振:《微商”銷售模式相關問題的研究》,載《商》,2015年第21期,第28頁。
楊立新:《非傳統銷售方式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反悔權及其適用》,載《法學》,2014年第2期。
2.后悔權制度的正當性基礎
消費者后悔權的正當性基礎并非在于簡單的“保護消費者”或者“消費者的弱勢地位”,而在于消費者在意思形成階段的意思不自由,表現為意思形成障礙。在遠程購物場合,所展示的商品信息范圍、類別由經營者自主決定,消費者處于信息上的弱勢,這樣的不完全的信息導致其意思形成存在障礙。值得注意的是,該障礙無需實際形成,僅需存有妨礙意思形成的可能性便可認定存有意思障礙。簡言之,在規定的遠程購物的情形中,消費者的締約意思可能因遠距離、平臺化而受到妨礙才是后悔權正當性的基石。
二、微商的經營者地位分析
微商的經營者地位可參考2019年實施的《電子商務法》(下文簡稱《電商法》)對電子商務經營者的界定,并結合《消法》的立法目的,判斷微商是否屬于消費者后悔權的適用主體。
(一)微商的電商經營者屬性分析
微商可以構成電子商務經營者。《消法》本身未對經營者作出明確的界定,因此界定“微商”這類新型的電子商務主體,可參考《電商法》第三條對“電子商務經營者”中的相關規定。微商符合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兩大要素,即,第一,電子商務的經營者必須是通過“信息網絡”這一媒介從事的相關活動;第二,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
1.依托于信息網絡媒介
微商依托的互聯網平臺——微信,顯然滿足“信息網絡”媒介的規定。有觀點認為微商的電子商務法主體地位,還需論證其所依托的微信社交平臺是否屬于電子商務平臺,具體需確定微信平臺是否有管理的意愿。但是,微信的主體地位應由其法律屬性確定,而非第三方平臺的意愿決定,否則有違《消法》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
2.具有經營性
微商領域的交易行為應屬于《電子商務法》所規制的經營活動。經營行為需具備兩大特點,一是以營利為目的;二是具有經常性和大量性。微信雖具社交性,但由于互聯網信息的擴大和開放性,其互動交往不單純局限在熟人關系中,微商買賣雙方更類似于線下消費者與個體工商戶間的關系,而非熟人之間的“私下行為”。所以在界定經營行為的兩大特性時,單純依據是個人對個人而否定其經營行為有失偏頗。
微信具備社交功能,同時也具備信息發布功能。所以需將微商發布的商品信息內容和普通用戶的微信社交內容做區分,并結合其交易的頻次、交易的數額等等因素,綜合判斷其行為是否屬于經常性的營利行為。
(二)消法領域內的經營者地位界定
如前所述,微商屬于電子商務領域內的經營者,但要將之確定為《消法》領域的經營者,還需分析微商與消費者是否存在不平等的談判地位。在C2C模式下,二者間可能因信息不對稱產生談判地位不平等。
王洪亮:《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基礎》,載《法學》,2010年第12期。
同前注12。
根據電商法第九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
蘭昊:《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識別與判斷標準探析》,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0年第4期。
崔聰聰:《論電子商務法的調整對象與適用范圍》,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有研究者認為,如果微信購物的賣家有實體店或者在經過認證的公眾號上銷售商品,則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經營者”的范疇,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約束,如果是私下在朋友圈的銷售行為則不受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約束。例如張玉勤:《“微信購物”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探析》,蘭州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本文不同意這種觀點。
在互聯網微商購物領域,微商一般通過朋友圈、推送和小程序展示商品信息,信息的展示范圍、類別由經營者自主決定,消費者所能獲得的信息受限于經營者主動提供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C2C模式下是否存在不平等還與雙方間的熟人或陌生人關系有關。根據問卷調查數據,有55.56%的微商消費者與微商之間為熟人關系,54.44%之間陌生人。可見,微商購物中,消費者和經營者為陌生人關系的占比仍然較大,談判地位不會因“熟人關系”而削弱,談判地位的不平等仍然存在。
三、微商適用后悔權制度的成本收益再分配效應
消費者后悔權制度設計的目的是對消費者進行傾斜性保護,在進行傾斜性保護的同時,制度會產生相應的成本收益再分配效應。通過分析成本收益再分配效應的具體表現形式,即可了解后悔權制度在微商領域內適用有無積極意義。
1.后悔權行使的成本與收益
在后悔權的行使會給微商經營者帶來額外的成本。首先是退貨行為本身的成本,即經營者需對商品重新包裝、在網頁重新編輯條目并需退還消費者相應的價款。其次是退貨產生的其他成本,典型例如退貨行為可能降低商品銷售的時間效率、耽誤商品的銷售,從而導致商品流動速度減緩。在消費者方面,《消法》以保護消費者權利為目的,相對的,在后悔權的制度具體規定上,消費者所需負擔的退貨成本也就較低,一般只需要承擔退貨直接產生的運費和時間成本。
在經營者方面,消費者后悔權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售后保障”,能夠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提升銷售額。在消費者方面,后悔權行使的收益主要體現在制度實施后的降低的維權成本上。后悔權的適用,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路徑,可以減少協商、收集并保存證據的成本。
3.成本收益效果
《消法》第25條所規定的消費者后悔權會在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形成新的成本收益分配格局。對經營者而言,雖然后悔權會激勵消費者購買商品,但根據調查,受后悔權激勵而購買商品且未退貨的消費者占比不高,此外,后悔權的行使意味著其必須承擔退貨行為帶來的成本;對消費者而言,雖然行使后悔權需要承擔運費等成本,但因后悔權無需基于特定理由便可行使,消費者無需與商家交涉,亦無需舉證,是一條簡單高效的維權途徑,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對前者而言,其適用后悔權的成本高于收益,這一成本收益效果能起到倒逼經營者保證商品質量、提供必需信息的作用;對后者而言,適用后悔權的收益高于成本,權利設計能起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立新.非傳統銷售方式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反悔權及其適用[J].法學,2014(02):30-38.
[2]呂凱、耿康寧.七天無理由退換貨規則對微商的適用問題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21).
[3]王洪亮.消費者撤回權的正當性基礎[J].法學.2010年,(12):第96-107頁.
C2C模式下的信息不對稱性和談判地位不平等性,將在后文具體論述。
范軍:《成本收益分析:基本理論與我國立法實踐》,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
[4]張學哲.消費者撤回權制度與合同自由原則——以中國民法法典化為背景[J].比較法研究,2009年,(6):第62-73頁.
[5]蘭昊.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識別與判斷標準探析[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0,35(04):87-96.
[6]崔聰聰.論電子商務法的調整對象與適用范圍[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1):79-85.
[7]靳文輝.消費者撤回權制度的反思與重構——基于法律經濟學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7,34(03):151-159.
[8]趙桂華.微信購物模式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困境與破局[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8(02):46-51.
[9]公衍梅.微商、微商行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報告[J].新聞知識,2015(11):69-71+7.
[10]蘇振.“微商”銷售模式相關問題的研究[J].商,2015(21):111.
[11]范軍. 成本收益分析:基本理論與我國立法實踐[D].中國政法大學,2009.
[12]張玉勤. “微信購物”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探析[D].蘭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