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瑜 齊輝
【摘要】本篇文章從本國面臨的金融風險出發,認為國家作為經濟實體,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經濟體系,以應對外界千變萬化的環境,鑒于金融結構理論的發展,本文認為可以將金融結構大致劃分為以下的兩種類型,具體來說說體系主導型,以及市場主導型。本篇文章立足于我國當前的金融環境,從最優金融結構的理論出發,對當前經濟發展中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進行探索,從而為本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經濟發展;金融結構;理論
前言:金融活動是國民經濟的關鍵部分,金融行業的發展關乎國家經濟的發展,這二者是彼此聯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金融活動本身而言,其主體可以是國家或者是微觀企業,縱觀世界各國,不難發現,當下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依靠市場來調節金融活動;中國和日本則是利用中國人民銀行等中央金融機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因此,學術界與金融界對于金融結構理論的探索永無止境,這是因為金融結構理論對世界與各國而言,其金融意義都甚為深遠。
一、現代金融經濟中最優金融結構理論
(一)控制融資成本與負債規范
目前金融體系的負債結構不合理為引發金融體系信用系統的風險的關鍵因素,基于此企業應結合公司現狀、改善自身負債結構、降低負債規模、適時融資。具體而言,首先企業應引入信托、典當和私募等形式來拓寬籌資渠道。其次設立并發展金融基金,減少企業對金融貸款的依賴性。其次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行業發展現狀制定負債計劃,比如擴大權益性籌資比例,減少債權形式的籌資比例,讓企業維持適宜的負債結構,從源頭杜絕無力償還、破產等情況的發生。另外加強資產負債期限的設置,盡可能將還款期間設置為資金充足的某一時間,保障財務的彈性。
目前金融體系的經營資金主要來源于金融體系貸款,但市場利率的變化可能會增加其分析籌資的難度,對此企業應注意合理控制負債規模,采用多種方式優化資本結構。第一,依據市場經濟狀態調整資本結構的復制啊比例,讓短期、中期、長期負債處于控制范圍內,防止還債高峰聚集。第二,以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為基礎,設置合理的籌資規模,并加強現金流監控。盡可能讓有限的資金為期待帶來巨大收益。第三,將股權籌資與債券籌資密切結合起來,并通過分析歷史數據資料讓這兩種籌資方式達到平衡狀態。
(二)提升風險防范意識,降低防范投資風險
對金融體系而言,抓住時機、杜絕跟風、合理投資,才是公司持續盈利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管理層是投資活動的決策者,為了保障投資的科學性,管理層必須樹立一定的投資風險意識。比如在開發投資項目時,決不能只將目標定位于金融行業,否則一旦市場供求發生變化,產品的租售難度更大。因此將資金分散開來,投資不同行業的項目來分散投資風險。當遇到收益大、風險大的金融投資項目時,企業可以與其他多家企業聯合投資,降低單個項目的風險程度。
建議企業重視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首先,選聘專業人員組建為投資分析小組,負責收集投資活動相關的資料,并專門負責投資分析,預測項目的成功率和收益情況,提高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其次,不斷完善項目分析內容,將項目分析結果進行量化,使其一數據資料的形式供決策層參考。最后,關注國家政策變化,分析投資項目是否會受到各種政策的影響,同時充分考慮該投資項目對企業成本造成的壓力。
(三)推行多元化發展模式,防范運營風險
針對企業存在的運營風險,建議企業在企業內部建立現金池,強化現金進出的管理力度,并推行多元化發展戰略來分散風險。一方面企業可以選擇以合理的價格出售三四線城市的項目,重點開發京津冀地區以及南京等一線城市金融市場,增強自身品牌效應。另一方面回籠資金用于項目投資,投資目標盡可能選擇影視、游戲等發展狀態良好、盈利高的項目,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必須要加強流動負債管理,通過出售債權等方式獲得現金流量,促進資產的流動性。
近幾年來,金融體系的業務規模不斷增大,對應的賒銷業務也隨之增多,不少賬款容易因金額大、拖欠時間長而難以回收。資金是保障企業高效運營的基礎,金融體系應做好賒銷與存貨管理工作,提升企業的回款能力。企業需要重視應收賬款的回收,完善當前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明確賒銷、回款的責任,加快企業的資金回籠。同時加大應收賬款催收力度,盡可能減少企業在回款過程中投入的資金,提高企業的回款能力。此外,加強存貨風險控制,定期組織人員盤點現有庫存,以便于采取對應的策略,減少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結論
本篇文章立足于能夠充分保證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的大環境,對現代金融經濟中金融環境的特征進行了概述,并對當前金融環境產生的內在原因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現代金融經濟中最優金融結構理論的對策。
參考文獻:
侯世英, 宋良榮. 金融科技發展,金融環境調整與企業研發創新[J]. 中國流通經濟, 2020, 034(004):100-109.
吳振華.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結構優化——基于制造業三大類行業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20, 041(007):1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