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陽
【摘要】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基層治理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基礎。社區教育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助于通過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為社區建設提供支持,推動社區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新時代社區教育發展要承擔起應有的歷史使命,激發居民主動參與社區建設、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促進社區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社區教育;社區治理;基層治理;治理能力;
近年來,學界高度關注社區治理研究,把社區治理提升到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地位,各地紛紛強調要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提高社區治理能力。2014年教育部等7部門出臺的《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社區教育是創新社會治理、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的有力幫手。因此,研究社區教育如何有效融入社區治理過程,對于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優勢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家園,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事關居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的和諧穩定,直接關系到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因此,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需要。在今后的社區管理過程中,必須加強社區管理創新,集中精力,整合資源,統籌社會資源,不斷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打造和諧宜居的社區環境,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社區教育是在社區這一特定的區域內開展的促進社區居民身心健康發展、提升綜合素質和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綜合性教育活動。社區是社區教育的載體,社區教育的對象是社區中的全體成員,社區教育的目的是促進社區和社區成員的發展。通過社區教育的開展,一是能夠提升社區的文明程度,培育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優化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1]二是社區教育能夠培育社區文化,塑造社區的共同價值觀,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從而為社區治理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三是高素質的社區居民是實現社區治理的基礎條件,社區教育能夠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人際溝通、公共責任等方面全面提升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從而為社區治理奠定良好的居民基礎。四是社區教育能夠發揮自身的人才和資源優勢,為社區培養大批的優秀管理人才,提高社區的管理水平,為社區治理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二、社區治理水平提升的制約因素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在社區治理實踐中,還存在著社區管理人才匱乏、社區文化建設不到位、社區參與主體單一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因此,研究和發現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提出針對性的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的措施。
(一)社區管理人才匱乏。高素質社區管理人員是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的重要人才支撐,2017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打造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當前基層社區的工作人員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社區管理人員,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理論水平不高,只能開展一些常規事務性的社區事務管理,與實現社區治理社區工作人員所要達到的能力層次還有一定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社區文化建設不到位。《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社區文化引領能力,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心口相傳的城鄉社區精神,增強居民群眾的社區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社區文化建設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社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簡要來說,通過社區文化建設,能夠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宣傳教育社區居民,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和文明程度,提升社區居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居民的公共精神和責任意識,促進鄰里關系和睦,打造安定團結的社區環境。但是,由于社區文化的供給不到位,導致大部分社區在文化建設方面長期缺位,鄰里關系疏遠,社區居民之間缺少交流互動,無法形成大家都能認同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2]無法為高水平的社區治理提供良好的群眾文化基礎。
(三)社區治理參與主體單一。公共治理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后,成為當今學界流行的治理理論之一,其代表性觀點就是重視多元主體參與,強調政府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體,私營部門、第三部門等非政府部門在公共事務管理中要扮演重要角色,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自身優勢,參與社會建設,提升社會治理的效能。在社區治理實踐中,普遍存在參與主體單一的問題,除了政府之外,其他社會主體并沒有有效的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主要原因是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不強,缺少公共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3]再加上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隊伍力量薄弱,對社區事務參與較少,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社區治理的效果。因此,需要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提高社區治理水平。
三、社區教育提升社區治理的策略
(一)加大社區工作者隊伍培養力度。社區教育活動在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要把提升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作為社區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明確培養目標,通過開展社區干部培訓班等形式,把基層干部、群眾性自治組織成員以及其他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納入到培養體系中來,完善師資配備,開發社區治理課程資源,通過系統的專業理論培訓,幫助他們掌握社區管理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高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促進社區治理效能的提升。
(二)加大社區文化供給力度,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社區教育要創新教育形式,通過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建設,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構建良好的社區治理文化氛圍。[4]一是立足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發現和宣傳社區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大力褒獎善行義舉,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社區居民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引導他們崇德向善,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并形成社區價值共識,增強社區居民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凝聚力。二是創新社區教育形式,開展群眾喜愛的特色文化活動,在文藝節目中融入法律、環保、安全等方面的內容,然后在各個社區巡回演出,不僅能夠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社區居民的思想覺悟和認知能力,在寓教于樂中為社區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三)積極搭建社區治理平臺,拓寬社區治理參與主體。政府部門、社區自治組織、社區居民、社會組織都是社區治理的參與主體,要通過社區教育為政府部門、社區自治組織、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搭建溝通平臺,拓寬社區治理參與主體,促進相互之間的互聯互動,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治理格局,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一是開展公民素養教育,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經典誦讀活動、文藝匯演等方式,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互動,培養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意識和公共責任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二是通過舉辦講座、論壇、社區活動等形式,搭建參與平臺,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自身優勢,解決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升社區治理的效率,降低社區治理的成本。三是社區教育要加強大政方針政策的宣傳,做好政府和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絡員,促進政府和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互動,既增加了政府對居民需求的了解,也增加了社區居民對政府工作的認可和支持,激發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積極性,促使政府更好的為社區居民服務,有效提升社區治理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周延軍.社區教育深度融入社區治理的路徑探析[J].人民論壇,2020(08).
[2] 唐亞林等.社區治理的邏輯——城市社區營造的實踐創新與理論模式.2020年第1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
[3] 李宜芯,李盛聰,李瑞雪.社區教育促進社區治理:意義、問題及路徑[J].職教論壇, 2018, (03).
[4] 錢荷娣.我國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路徑研究——基于NVivo12的內容分析[J].職教論壇,2020(5):8.
[5] 黃建,姚何煜.社區治理.2019年第1版[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