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賴希是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奠基者,其獨特的個人經歷令他十分關注現實時代,他以性格結構理論為核心致力于將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相融合,提出了性格盔甲及三層人格結構學說,開創了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學派。
【關鍵詞】賴希;性格結構;性格盔甲;人格結構
一、賴希的生平
在西方心理學史、現代哲學史和社會學史上,賴希一生中多次因驚世駭俗的言論和與眾不同的行為舉止遭到眾人非議,總的來說,賴希是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賴希在奧地利的一個極為富有的農場主家庭出生,自幼在農場中生活,童年安逸而快樂。但在他少年時代,他的母親自殺身亡,父親又因病去世,雙重打擊使他的生活蒙上了昏暗的陰霾。成年后他成為一名陸軍并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親身經歷到了戰爭帶來的毀滅性后果和戰爭的血腥性與殘酷性。戰爭結束之后他在維也納大學就讀并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賴希獨特的個人經歷和生活磨難,使他的人生經驗和閱歷極為豐厚,也奠定了他研究精神分析學的基礎。
賴希早期的獨特經歷引領著他邁入精神分析學的大門,而他所經歷的時代的沖擊則令他開始關注整個時代的命運。20世紀20年代初,德國正處于十分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大批馬克思主義的支持者都認為工人階級發生革命的條件已經具備。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納粹黨取得了勝利。賴希研究指出德國群眾的潛層意識是長期受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浸染而畸化了的心理結構,他認為,一切災難的根源都與群眾的性格結構密切相關。
二、賴希的性格結構理論
賴希的“性格結構”概念是從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概念發展而來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心理結構”是指人的行為的總體方式。但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僅僅是從心理上論證,沒有跳脫出自身的局限。因此,賴希將“心理結構”概念升華,提出了嶄新的“性格結構”的概念。賴希認為,要對人的性格結構進行分析,就必須既涉及到人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又涉及到外部社會給人帶來的政治、經濟和歷史影響。他認為這是將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的最好方式,所以賴希思想理論的核心便是性格結構理論。性格結構的形成受到內外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本我在沖突中是壓抑本能還是釋放本能的平衡過程;二是外部世界的經濟、政治和道德文化加諸于性格結構的影響。性格結構的形成與壓抑緊密相連,性格結構是在自我的本能需求與外部世界不斷沖突的條件下產生的,必然受到來自自身和外部世界兩方面施加的束縛和壓制。
(一)性格盔甲
賴希的“性格結構”理論主要確認了人的“性格盜甲”的存在。性格盜甲是在自我領域之中形成的,是在自我的原始本能要求與外部世界的壓制與阻礙之間長期發生矛盾與對立而逐漸形成的。“性格盔甲”不僅僅具有生理學意義上的功能,還具有社會學功能。“性格盜甲”為本能自我構筑起了堅不可摧的外殼,人為了解決自我本能需求與外部世界的矛盾對立和內心隨之而來的不滿與焦慮狀態,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只能通過在自我與外部世界間構建防護機制,也就是賴希所提出的“性格盔甲”。
“性格盔甲”起源于人在童年時期同社會的交往過程中,是在兒童自然本能需求和原始自然沖動與外部世界強加在人的本能需求和自然沖動之上的阻礙相互矛盾的過程中產生的,“性格盔甲”一旦形成便成為人的較為穩定的生活狀態與行為模式。在賴希看來,人的“性格盜甲”最初是在家庭、父母的監督與教育下形成的,家庭是童年時期形成個人“性格盜甲”的主要場所。在家庭環境之中,父母和社會主要是通過壓抑下一代自然沖動、本能需求和性欲把兒童造就成為畏懼權力、畏懼生活的奴隸。性格結構是整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不斷強化和沉淀于下一代的結果。意識形態再生產的方式便是通過這種普遍的家庭結構從兒童時期便造成人的潛意識的服從和性壓抑,可以說強迫人們壓制原始自然本能需要的外部世界形成了維護社會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與之相對應的性格結構。
(二)三層人格結構
賴希認為,在一定的年齡段發生的沖突總是會對人的性格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總是會在人的性格中留下某些痕跡,這種痕跡就是個人性格的固化。性格結構的每一分層都是人的不同生活史中的一部分,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活躍在當下。
賴希認為人的性格結構共有三個層次,性格結構的最外層是由社會人格組成的。社會人格從根本上是不穩定的,外在表現為理性。在最外層當中,人的和真實面目和原本動機隱藏在謙卑和煦的虛假面具后面,內在需求被表面的理性所掩蓋,是一種虛假的偽裝表現,最外層的作用是掌控人的本能沖動。在賴希看來,他提出的所謂“性格盜甲”其位置就在最外層之中。性格結構的第二層是人的本能自然需要和原始沖動受到挫折之后發生扭曲的產物,由各種粗魯的、破壞性的沖動組成。人格結構的第二層大致相當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中的“被壓抑的東西”。第三層是最深層,也稱“生物核心層”。在最深層中,人是和善的、勤勞的、樂于助人的生物,無論外部世界發生什么事情,人都會合情合理地去處理。賴希認為,外部世界的各種意識形態對應于人的性格結構的每個不同層次。自由主義者對應的是表層;法西斯主義者對應的是中層,賴希特別分析了法西斯主義的根源,他經過大量研究指出,從人的性格結構的角度來看,法西斯主義對應著性格結構的第二層,具有粗暴性、毀滅性,表現為施虐與受虐傾向;而藝術家、革命家和科學家等對應的則是性格結構的最深層,即生物核心層。
另外,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性惡論,賴希主張本能一元論,即所有本能都是善的。賴希反對弗洛伊德夸大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對人的的最終決定作用和邪惡性,倡導通過社會因素來詮釋人的本質。他相信人的生物性本質是善的,人并不是生來就具有反抗社會的傾向,只是在性格養成中由于外部世界的壓抑與束縛才出現了所謂“性格盔甲”,所以,賴希倡導解除“性格盔甲”對人們的控制,恢復人的本來樣貌,恢復人對愛和合作的渴望。
參考文獻:
[1]薛民:《W·賴希研究》,《哲學動態》1987年01期。
[2]彭冰冰:《性格結構與意識形態》,《臺州學院學報》2010年10月05期。
[3]楊飛:《賴希的性格理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9年。
作者簡介:郝雪寧,1997,女,漢族人,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