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昱 孫提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杭州市政府率先搬出一攬子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業,在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偏低的情況下,杭州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達到4%左右,位列全國城市首位。本文分析了在杭本科院校創業教育的育人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三點啟示:營造創業文化,沉淀創業文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環境保障;“四大課堂”聯動互補,重構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學校與社會融合的創業教育模式,提升大學創業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杭州 本科院校 創業教育
2008年,杭州市政府率先搬出一攬子的優惠政策,實施《杭州市大學生創業三年行動計劃(2008-2010年)》,開啟政府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先河。之后,杭州市每三年分別推出“大學生創業三年行動計劃”,成立杭州大學生創業聯盟,創辦杭州大學生創業學院,建立17個大學生創業園,出臺創業扶持資金政策,建立夢想小鎮、基金小鎮等。
同時在杭本科院校也把開設“創業課程建設”作為落實政策要求的必修課程,圍繞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的命題,許多高校結合自身學科優勢與實踐特色,積極借鑒歐美高校創業教育的成功范例,不斷探索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的可行方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創業教育課程的內涵與外延,逐步形成了課堂教育、實踐訓練、孵化培養“三位一體”的高校創業教育生態體系。[1]
一、課程教育體系。
在杭本科院校中,目前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主要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創業的普及化教育。普及化教育通過公共課、必修課的形式讓每個大學生都可以了解創業知識,對商業活動有初步認知。對象一般是低年級學生,從優化知識結合和重視能力培養出發,重視跨學科課程的設計。普及類課程以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為核心,主要有:“創業基礎”、“創業精神與創業故事”、“創意與創新”、“創造學”、“創新思維與創業實踐”、“創業啟動”、“創業管理入門”等。第二層次是創業的精英化教育。精英化教育針對那些將創業作為未來職業目標的學生進行特殊培養,將創業教育的知識和專業融合,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創業教育。這一類課程以提高大學生創業技能為核心,主要有:“創業機會的選擇和識別”、“風險投資與創業”、“創業融資”、“企業競爭與商業模擬”、“創業與理財”、“創業風險與回避策略”等。
以浙江大學為例,早在 1999年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就開設了第一個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ITP班),每學期從全校二年級學生中選拔出60位優秀學生,進行創業教育輔修專業的強化培養。2017年4月浙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正式成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大學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150余門。從創業主體內容涵蓋的課程范圍來說,在杭高校幾乎從三類課程即慕課教育、“微輔修”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來嵌入相關內容。從創業課程的內容模塊來說,主要包括創業理論和創業實踐兩方面,具體可以分為四類:創業啟蒙意識類、創業綜合知識類、創業能力素質類和創業實務操作類。創業理論課程側重理論知識講授和研究,主要包括籌劃、創建、組織、管理及運行企業的內容,以培養學生創業的知識素養為主。創業實踐課程側重創業實踐操作和創業活動,以案例分析、模擬創業、團隊計劃和業界人士講座交流形式進行。課程讓學生通過機會選擇、創業計劃書撰寫、創業團隊組織直至創業計劃大賽參與,體驗完整的創業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識別、評估機會的能力和應對不確定性環境的能力。
二、實踐訓練體系
實踐訓練體系的構建是在杭本科院校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各高校在開展面向學生的創業教育過程中,以學生二課堂(以校園活動為主)、三課堂(以社會實踐為主)、四課堂(以網絡平臺為主)教育為依托,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訓練活動。有些在杭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學分制,以浙江大學為例,學校規定每位本科生在二、三課堂都需修滿4個學分;浙江工商大學要求每位學生在校期間需要3個學分。
從杭州市層面看,目前影響力最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活動是教育部等主辦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團中央主辦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以及杭州市主辦的中國杭州大學生創業大賽。
除了創業大賽,各高校積極探索,不斷增加創新創業實踐訓練活動。如成立創業聯盟、創新創業中心、未來企業家俱樂部、創業訓練營等學生創業組織;在SYB、KAB等經典創業培訓的基礎上,開展分層分類的二課堂創業培訓課程;開展創業教育的國際交流實踐活動;舉辦各類專題性的創業路演活動;依托院系學科建設專題性的創新創業實驗室等,不斷豐富已有的實踐訓練體系。
三、孵化培育體系
在杭本科院校創業教育的內容體系建構,除了課程教育體系和實踐訓練體系外,還有必不可少的孵化培育體系。創業教育一邊聯結教育,一邊聯結市場,孵化培育體系是重要的聯結市場的紐帶。
目前,在杭本科院校創業教育的孵化培育體系主要由三類平臺組成:眾創空間、創新創業實驗室以及大學生創業園和大學科技園。杭州市眾創空間以“創業投資+”為核心,基于各領域的創業者在各發展階段對于創業服務需求多樣化,進行了模塊組合,包括“公益組織+專業政策”、 “戰略投資+產業鏈+創業導師”、“產業生態整合”、“融資平臺+孵化服務”等多種孵化模式。[2]大學科技園,一般擁有專家委員會、創新創業基金等組織機構,既可以為創業者在創業活動中提供相關領域的專家指導,也可以幫助創業項目獲得一定的資金支持,給予創業團隊專業化的孵化指導等。
四、啟示
在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偏低的情況下,據不完全統計,杭州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達到4%左右,位列全國城市首位。[3]根據上述對在杭本科院校創業教育的育人體系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1、營造創業文化,沉淀創業文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環境保障。
創業教育首先應更新觀念,加強社會輿論營造力度,打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氛圍。中國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充分體現了中原兒女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堅強勇敢、百折不撓的獨特品質,而大學生創業文化的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內核與中原文化精神高度契合,可以把傳統精神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業文化,以傳統精神文化為引領,培育更易于認同和接受的大學生創業文化。其次,要重視學生組織的推進作用。高校要依靠創業俱樂部、創業訓練營、學生科協等社團組織開展交流活動,展示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匯聚創業人才。最后,要“面向全體學生”就要做到教育的全覆蓋,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育人的全過程,實現全員樹立創業理念的格局。[4]
2、“四大課堂”聯動互補,重構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課堂教學教授創業知識。課堂教學是“第一課堂”,通過講授、討論、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等課堂教學方式,主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知識、創業理念和創業精神,宣傳政府提供的創業扶持政策和社會提供的創業服務環境。其次,校園活動提高創業技能。校園活動是“第二課堂”,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通過創業大賽等活動進行模擬訓練和素質訓練,主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通用就業技能,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人際交往、合作溝通、組織協調、計劃監督、整合資源等能力。再次,社會實踐獲得實戰體驗。社會實踐是“第三課堂”,通過創業實踐、參觀考察、實習見習等方式參與實踐運營而獲得創業的實戰體驗,主要培養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創業實踐相結合的能力。[5]最后,網絡平臺提供有力補充。網絡平臺是“第四課堂”,通過互聯網平臺既可以進行創業課程培訓,有利于和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同時可以進行網絡創業,可見,第四課堂是前三個課堂的有力補充。
3、深化高校與社會協同創業教育模式,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創業活動實際上是一種“跨界”活動,是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高度融合。[6] 在落實創新創業工作過程中,高校普遍會面臨師資緊缺、指導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必須鍛造一支具有過硬創業素質的教師隊伍,聘請政府、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擔任“創業導師”,組織“實務精英進課堂”,通過政策宣講、創業經驗傳授、市場現狀分析等來豐富大學生對時事政策、當前市場情況的了解,高校、政府、企業三方協同完善創業教育實施方案,指導教師團隊和學生創業項目,長期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化解相關困難。
4、 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制度和政策體系,保障創業教育的可持續性。
首先,高校可以修訂、制定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實驗和實訓實習等各類教學大綱,根據教學內容及授課特點制訂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與創新創業培養目標相聯系。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程和實踐教學的內容之中。其次,高校可以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了必修的創新創業學分要求,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學習和開展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參加創新創業類競賽、發表論文、專利、以及自主實習等獲得創新學分。再次,高校通過多渠道籌資,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獎勵基金,支持大學生、研究生開展創新創業類競賽,資助他們的創新創業項目。最后,學校制定相應的人事政策,努力建立一支校內導師隊伍和兼職導師隊伍,為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穩定與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林偉連,尹金榮,黃任群等.創業教育大學的聲音[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2] 杭州市眾創空間建設成效顯著[EB/OL](2017-1-9).http://www.zjczt.gov.cn/art/2017/1/9/art_1164173_4995645.html
[3]潘成清.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
[4]張琤.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策略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
[5]李蘭晶. 對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
[6]楊柳青, 李蔚然. 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浙江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科學研究課題項目“互聯網背景下杭州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研究”(201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