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春
【摘要】學生音樂素質測評是音樂課程的一部分,是新時期美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測評內容和測評模式應遵循“以學定評、以評促教、關注素養和指向實踐”的國家美育評價政策實施原則。堅持“因地制宜”的測評模式和測評標準,城鄉、文化發達地區和文化欠發達地區不能一刀切、一把尺子比到底。
【關鍵詞】義教; 一、二學段;學生音樂素質;測評模式;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美育工作的重視和以評價為杠桿切實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國家意志。
義務教育第一、第二學段的學生音樂素質測評工作開展要立足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和提升,要服務于第三學段的“美育進中考”,因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統領了三個學段,教材的編寫是通盤考慮了三個學段的學生發展的。
一、“學什么測什么”的測評模式
堅持“以學定評”的國家美育評價政策實施原則,所使用的教材是測試(考點)內容的唯一來源。
測評知識點(測評考點)從哪里來?
雖然以“音樂素養”冠名的書籍甚多,但都不能成為考點的出處;雖然音樂作品所使用的音樂表現要素都一樣,但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教材體現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國家意志。所以學生所使用的教材是考點的唯一來源。
就全國來說,義務教育第一、二、三學段的音樂教材版本豐富:人音版、人教版、花城版、蘇少版、湖南文藝版……這些版本都有簡樸版和線譜版。四川省內相鄰的兩個地市州,樂山市和眉山市,使用都是人音版,但也有不同,眉山市使用的是人音版的線譜版,樂山市使用的是人音版簡譜版。
學生學的哪個版本的教材,就測評哪個版本上的知識和技能;同理,學五線譜不用簡譜方式命題,學簡譜的不用五線譜方式命題。
二、全員筆試和抽樣面試兩條腿走路的測評模式
“學什么測什么”,音樂學習領域決定測評內容模式。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把課程內容分為四個領域: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縱觀人音社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教材,在傳統的音樂知識、音樂與相關文化、唱歌之外,“創造”和“演奏”這兩條線是很明顯一以貫之的,高中階段甚至獨立成冊:《音樂編創》(必修)、《演奏·吉他》(必修)和《演奏·樂隊》(必修)。為了促進音樂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的銜接和遞進,讓音樂教學回歸藝術學習的本質:表現、欣賞和創造,“創造”和“演奏”這兩個領域不應該缺席新時代的美育素質測評中的音樂課程測評。
筆試內容可直接使用各省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官網”上的題庫。“表現”領域的曲目選自現行教材。
三、堅持“因地制宜”的模式,,城鄉、文化發達地區和文化欠發達地區的測評標準不一刀切、不一把尺子比到底
學什么測什么,再借鑒中考和高考分區域測評模式,既能很好地解決教材不一致的現實困境,又能立足于學生學習實踐實際情況,以培育和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實現國家意志的前提下讓藝術素質測評百花齊放。
面試部分 ?面試內容:學生演奏、演唱一首必唱曲目(前奏和尾奏可不演奏)、劃拍視唱一首必唱歌曲的八小節旋律和對別人的演奏或演唱做出評價和建議。
即使在同一縣域范圍內,就演奏的“流暢性、完整性、準確性和藝術效果”的評分標準,城鄉、文化發達地區和文化欠發達地區不能一刀切、一把尺子比到底。廣袤的農村,音樂教師專職但不專業,轉崗教師多、音樂愛好者當音樂老師的比例大。新入職的年輕人,專業院校畢業,科班出身,不可能任教完學校所有班級,部分班級的音樂課程由主課老師兼任是常見的現象。
(二)筆試部分
1.首選“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網” ? 各省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網”提供了豐富的選擇題,題量大,類型豐富,“簡單、一般和困難”三種試題類型都有,還提供了手動組卷和自動組卷兩種模式,這樣設置為為“因地制宜”檢測提供了無比寬闊的操作空間。
2.自主命題彌補現代信息技術的硬件短板 ? “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網”為第一、第二學段學生的音樂素質測評提供了優秀的平臺,但農村地區很多學校的硬件不能讓檢測順利進行,網速慢、耳機不響、不能保證一個班的同學人人一臺計算機同時檢測、計算機運行慢、播放音頻困難……等等困難無法克服。自己編制筆試試題變成了必須,筆者所在縣域就屬于這種情況。
四、自評、互評和他評相結合模式
目前進行的測評形式單一。他評,即教師評(教師對學生進行音樂成績考核評定)大行其道,學生自評和互評沒有受到重視。
對自己的演奏或演唱做出評價或改進建議,稱之為自評。 對他人演奏或演唱做出評價或建議,稱之為他評;小組內就演奏和演唱互相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稱之為互評。
筆試環節和面試環節都可以使用互評和他評模式考核學生的審美能力。給一段演奏或演唱的教材曲目錄音或一個同學演奏或演唱教材曲目后,學生們聽后指出自己感受到的優缺點,并就缺點提出改進意見(用不定項選擇題模式)。
音準和節奏,是音樂的兩大生命體征。也是自評、互評和他評的基礎內容之一。
正確、美觀、大方的演唱姿勢,良好的節奏和音準,對音樂作品的速度、情緒、格調、人文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學生能否看得明白,說得出來,并且言之在理,是審美能力高下的分水嶺,是學生音樂素養深淺厚薄的外在標志。
《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 2021年8月7日刊文指出:通過知識技能、審美體驗、專項特長這三個維度的考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美育綜合素養進行評價。([8])從測評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角度出發,知識技能和審美體驗的測評宜用筆試方式,專項特長用面試方式。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011版2019年6月第43次印刷 )
[2]《音樂詞典條目匯輯 音樂教育學》 [M] 北京 人民音樂教育出版社
[3]郭聲健,劉珊《美育評價政策:背景、內容與原則》[J]湖南大學學報 2021年6月17日
[4]《當音樂素養遇上考試,怎么辦》溫州教研公眾號
[5]《學科能力標準與教學指南:中小學音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6]《溫州市小學音樂課堂常規》 2015年3月印發
[7]《借學業質量測評 ?提學科數據素養》錢瑞華.《中小學音樂教育》2018年第3期
[8]《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J]人民音樂出版社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