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芬
【摘要】語文學習伴隨著人的一生,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不管學什么,它所呈現的方式總是漢語言。教師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引導學生增強對語言的敏感性。經過一個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培養,但大部分的學生都無法深入分析、理解閱讀理解內容,自然無法取得較高的分數,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語文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分析 ;語感培養
引言
要想使文本細讀法在初中語文閱讀中得到落實,必先從教師的教學方式開始著手,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為教學目標,要對學生目前的閱讀情況進行了解和分析,并根據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對學生展開針對性教學。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閱讀上的痛點,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才能貫穿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把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真正融入到初中語文閱讀中,并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
一、初中語文文本多元解讀存在的問題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發揮著重要引導作用,教師不僅是學生解讀文本的指引者,更是學生審美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實現這種互動非常困難。一是教師和學生對師生關系的認知不到位,學生喪失了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以自我的思路進行授課。同時,許多教師對教材參考書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并習慣性地直接用參考書進行教學,這使得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缺乏獨立見解,使得多元化解讀開展變成了單方面的知識灌輸。二是解讀方式單一,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有著一定的開放性特點,而對于文本的解讀更應當是開放的、多種多樣的。但是,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的解讀方式非常單一,部分教師直接以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展開文本解讀,并把自己的想法、觀點強加給學生,使得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刻。
二、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策略
(一)尋找切入點,細讀文本
文本細讀要在了解通篇內容的前提下進行,這樣做是為了避免以偏概全,不至于在精研某句或某段的時候偏離了文本主題。那是否說,教師在指導學生細讀文本時一定要從頭到尾、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呢?顯然不是,因為這樣只會漸漸消磨掉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細讀要像煲烏雞湯一樣,用小火慢慢煨,慢慢熬出原本的味道、營養和精華,但前提是要讓學生對“細讀”產生好感和興趣,因此,文本細讀的切入點就顯得很重要了。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著手;可以從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著手;可以從懸念著手;可以從罕見夸張的事物著手,總之一切有助于學生打開細讀突破口的方法都可以嘗試。根據文本選擇恰當的切入點,一步一個腳印地深入進文本內容,仔細推敲、細細咀嚼、品味語言背后的內涵,從而挖掘出文本的核心價值。
(二)問題引導下的文本解讀
問題導學,這是文本解讀的有效策略。教師不應該平鋪直敘地進行語文教學,而是要懂得設置懸念或者引出問題,讓學生圍繞解決問題去閱讀和思考,從而實現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因為學習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探索的過程,是學有所獲、學有所用的過程。如果拋開問題來談教學,就像是漫無目的的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深刻的思想情感體會方面便會有所欠缺,在日常的語言表達、文字書寫等活動中也會表現出較大的短板。靈活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過程,這是問題驅動,是問題導向,是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發展。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靈活設置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啟迪。
(三)緊扣文本突出點,抓住文本深刻內涵
緊扣文本突出點,抓住文本深刻內涵是初中語文深層解讀的重要方法。在對文章進行深層解讀的過程中,只有緊扣文章的突出點,抓住文章深刻內涵,才能有效地避免脫離文章主題和誤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的問題。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通過情節的梳理,文本反復強調財富對貧窮人家處境和命運的影響,小說其實講的是一出人間悲劇———由于貧窮,為了生存,甚至出現了金錢壓倒親情的現象,這不是傳統觀點“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社會”所能準確概括的。
(四)鼓勵思辨討論的文本解讀
對于一份文本、一篇課文,學生的認知其實是多方面的?!耙磺€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這個道理。作為教師,應該避免在課堂上只用一套理論,只傳播一個觀點,讓學生被動接受,毫無選擇的空間。鼓勵學生進行思辨討論,就是要讓學生圍繞閱讀理解去做深入的交流,鼓勵學生有不一樣的聲音。比如,在《桃花源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文章的創作技巧展開討論,把自己認為非常出彩的句段及其寫作技巧提煉出來,或者圍繞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進行討論,并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實際去分析今天的人們是否還崇尚桃花源式的生活。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桃花源這種理想生活的認識,談談該如何去構建桃花源。通過分析、辯論、討論,大家各抒己見,談看法、談體會,對提高大家的文本解讀能力,深入剖析文本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五)同類細讀,課外延伸
幾乎每一堂語文閱讀教學都會涉及到課外閱讀內容,甚至有些教師還采用多文本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出發點雖好,但多半情況下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閱讀內容充實的同時,并未保證閱讀質量,也就是讀得不夠細致。在文本細讀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內容與內涵,教師也會借用一些與教學文本相類似的課外文本輔助教學。文本選擇上可以是內容的相似、事物的相似、情感的相似、背景的相似、寓意的相似、內涵與思想的相似,考慮到文本包含的元素可能十分廣泛,實際教學中可以考慮融入多文本課外資料,但前提是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誦讀,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結束語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經典文本多元化解讀的重要性,要以其核心思想為中心,以免學生因為多元解讀而忽視了原文的根本含義。語感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持續發展最終會達到所需要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史惠英.例談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19(34):29-30.
[2]劉紅燕.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再創造[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22):36-37.
[3]胡玉龍.初中語文經典文本多元解讀探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2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