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嬋

摘要:目的:評價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疾病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4月,醫院采用旁路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疾病47例,納入旁路組,同期選擇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80例,納入介入組。對比預后指標。結果:介入組手術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旁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介入組與旁路組都恢復行走能力,介入組姿態不良或拄拐率5.0%(4/80),與對照組6.4%(3/4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有明顯的微創優勢,但不能增進遠期療效。
關鍵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6.1?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7--01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多位周圍動脈粥樣硬化閉塞,多見于股動脈、腹主動脈,危害較大,是糖尿病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的危險因素,患者可出現下肢功能障礙,生活質量受損。因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等疾病發生率上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發生率呈波動上升趨勢[1]。手術是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疾病的首選方法,按照技術類型可分為旁路手術、腔內手術兩類,腔內手術技術難度較大,存在失敗風險[2]。本次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分析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疾病的療效。
1資料及方法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4月,醫院采用旁路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疾病47例,納入旁路組,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齡(67.2±3.6)歲。合計56條肢,脛前動脈17支、脛后動脈15例、腓動脈15例。Rutherford 分級:3級6例、4級10例、5級26例、6級5例。合并高血壓36例,糖尿病31例。同期選擇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80例,納入介入組,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66.1±4.6)歲。合計91條肢,脛前動脈32支、脛后動脈28例、腓動脈31例。Rutherford 分級:3級10例、4級19例、5級50例、6級12例。合并高血壓70例,糖尿病55例。兩組對象年齡、性別、動脈部位、Rutherford 分級、合并癥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按照患者的手術類型分組,所有對象都選擇擇期手術,積極控制合并癥,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合并支氣管炎等慢性系統疾病者對癥治療,改善肺功能。凝血功能障礙的對象,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口服阿司匹林的對象,還需要停藥,檢測血小板功能,調整用藥。所有對象都采用DSA血管造影成像明確診斷,判斷病變血管的部位、嚴重程度、狹窄閉塞情況,選擇合適的介入治療器械母,如各種導絲、擴張導管、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療的對象逆行穿刺,置入合適(4-5Fr)導管鞘,灌注低分子肝素,進行肝素化,而后經導絲導引球囊導管,進入閉塞血管段,充盈球囊進行擴展,部分患者進行多次擴展,或灌注硝酸甘油,閉塞的對象進行支架植入治療。術后壓迫止血,臥床休息。所有對象出院后都進行抗血小板治療,持續6個月,積極控制治療合并癥。
1.3? 觀察指標
臥床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末次隨訪踝肱指數(ABI)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并發癥發生情況,遠期行走能力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學統計,臥床時間、手術出血量等計量資料通過正態分布,采用(x±s)表示,旁路組與介入組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否則采用曼-惠特尼U檢驗(Mann-Whitn,并發癥發生情況、遠期行走能力改善情況等采用率表示,兩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介入組手術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低于旁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介入組與旁路組都恢復行走能力,介入組姿態不良或拄拐率5.0%(4/80),與對照組6.4%(3/4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并發癥發生率3.8%(3/80)(感覺功能障礙1例、感染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7.7%(13/47)(感染3例、感覺功能障礙9例、皮膚壞死1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研究顯示,相較于旁路手術,介入擴張與支架植入治療有明顯的微創優勢,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下降(P<0.05),同時感覺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未得出兩組存在隨訪ABI、ADL存在差異的結論,提示介入治療可能并不能改善遠期的療效,這可能與介入治療對小動脈狹窄治療存在局限性,也同樣存在復發風險有關。Meta分析顯示,聯合支架置入術聯合血管成形術治療,近期療效、遠期療效都明顯更優,再狹窄率顯著下降[3]。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可能出現再狹窄,需要重視術后輔助治療[4]。
小結: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有明顯的微創優勢,但不能增進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王桂英.閉塞性動脈硬化癥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7,46(09):650-651.
[2]章森苗.經腘動脈入路逆行內膜下血管成形術治療股淺動脈長段硬化性閉塞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5,24(6):818-819.
[3]司小毛,查斌山,謝文濤,等.單純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與支架置入術治療中短段股腘動脈硬化閉塞癥療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11):974-978.
[4]莊麗華,胡家才,吳昊.中西醫結合防治動脈硬化閉塞癥術后再狹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2):2418-242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