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燕 宋國棟
2021年10月15-17日,“身體美學的當代形態”學術研討會在深圳大學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深圳大學人文學院、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辦,由深圳大學身體美學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身體美學中心、深圳大學當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承辦。在持續一整天的大會發言環節,來自國內高校和社科院的50多位學者圍繞“身體美學與賽博格美學”“身體美學的基本問題”“身體美學與藝術”“身體美學與文學”等四個專題展開了深度討論,探索了身體美學的基本框架、當代嬗變、主要命題,演繹了身體美學介入藝術、體育、文學研究的可能性,展示了身體美學的強大闡釋力和遠大前景。
一、身體美學與賽博格美學
大會的第一個專題是“身體美學與賽博格美學”。為了將相關研究落到實處,與會學者先后探討了技術與身體的關系,提出了“賽博格主體”“手機賽博格”“人工生命”“數智人類”“賽博藝術”等諸多具有創新意味的概念,揭示了身體話語與賽博格美學相遇的深層機緣。
在題為《身體、技術與賽博格美學》的主旨演講中,深圳大學身體美學研究所所長王曉華教授提出:智能機器的興起已經改變了人的主體性結構,深刻地影響了美學建構。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他著重闡釋了以下現象:(一)隨著人變成了“機器和有機體的混雜物”即賽博格,審美主體概念已經被改寫;(二)身體-技術不斷變化的嵌合方式正在產生新的審美話語;(三)賽博格美學具有清晰的理論特性和研究領域。通過梳理與賽博格美學相關的話語譜系,他發現身體美學具有遠大的建構前景。它既是美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又是獲得了充分自我意識的美學本身。這不僅是我們的信念,而且是將不斷獲得證明的事實。
與王曉華教授的發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王峰教授聚焦“日常賽博格”的存在形態。在題為《節奏:一個手機賽博格的日常時間原型》的大會發言中,他認為手機是日常賽博格的一種典型形態,所有基于互聯網的智能設施都構成日常賽博格的一部分。在此,我們會發現一種身體在場與不在場交替化的技術身體現象學,它引向賽博格時間與日常時間的碎片化交替,而這正是日常賽博格的存在形態。日常時間與賽博格時間形成自然切換的節奏,這就是日常賽博格的時間原型,同時,這一節奏也反沖入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新日常時間樣態。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江玉琴教授的發言題為《身體、人工生命與基因-文化協同:一種賽博格美學新建構》。她立足于當下人工智能與太空探索計劃取得的新突破,認為技術革命引發了我們關于人工生命、賽博格世界與賽博格身體的新思考。從生命的演化與人類的生命意義角度切入,她探討人了類生命何以不同的內在機制,追問人工生命的可能性和走向。以《莫羅博士的島》為例,她認為相應文本傳達了基因-文化協同的可能性和突破性反思,預示賽博格美學將是涵括生命美學和身體美學的新型美學樣式。
東北電力大學數字媒體藝術系李偉副教授的發言《從身體美學視角看“賽博格身體”的倫理問題及身份建構》獨辟蹊徑,聚焦賽博格的倫理與身份建構問題。他認為賽博格至多是具有一種工具性意識的工具,必須制定倫理行為規范來調整真實的人與“人工的人”之間的關系,完善賽博格倫理。而這也是人類與智能機器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關系哲學。但在賽博格身體的意識問題得到科學推演之前,有關它的身份建構則有可能陷入“技術決定論”的窠臼。
在題為《賽博格時代的“自相矛盾”:華萊士〈遺忘〉中的身體與技術》的發言中,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萬曉蒙探討了華萊士創作中顯露出的身體敘事形式和身體觀。圍繞故事中身體與技術的關系,她對文本進行了細致解析,力圖揭示后人類語境下作為意識主體的身體與技術無法和諧相處的深層困境。她認為技術與身體的復雜關系提示人們:在“賽博格”社會和后人類語境下,個體應該從更多角度思考技術的發展路徑。
在《從抵抗技術的身體藝術到身-機融合的賽博藝術:人類紀中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路徑》的發言中,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公維敏探討了賽博藝術的話語流變及后現代藝術的合法性問題:從梅洛-龐蒂將“活的身體”概念引入藝術研究,到杜尚提出“現成品”概念,再到斯蒂格勒提出身體與技術融合,后現代藝術最終走向身-機融合的賽博藝術。而斯蒂格勒的身體-技術美學不僅為人類紀中的當代藝術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也再次捍衛了藝術本身的合法性。
二、身體美學的基本問題研究
在第一場大會發言過后,與會專家開始“身體美學的基本問題”專題,分別對“身體主體的審美機制”“身體美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任務”“身體存在狀態”“后身體美學建構”“人工智能審美主體”及“身體美學的內部抵牾”等若干問題發表了深刻見解。
在題為《時空美學:身體作為審美主體與身體主體審美機制何以可能》的發言中,四川師范大學馬正平教授認為:學界對學者王曉華提出的“身體主體”概念未能全面理解,而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數人未能真正超越二元論。他認為基于藝術節奏學、中國古代意境、境界理論和思維現象學審美經驗描述而提出的“時空美學”可以走出這個困境,解答“身體審美主體”和“身體主體的審美機制”何以可能的問題。
貴州大學方英敏教授的發言與馬正平教授的發言形成了一種呼應關系。在題為《論作為一種美學范式的身體美學》的發言中,他梳理了舒斯特曼、伊格爾頓、王曉華和張再林等學者推進身體美學范式變革的線索,認為現代身體美學是從身體出發、以身體為審美本體的美學。他重點闡述了西方哲學史上心靈本體論與身體本體論兩種基礎形態的轉換機制,從而為確立現代身體美學作為一種范式的美學找到了坐標。然而,我們依然面臨繼續澄清身體美學基本問題的使命。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方英敏教授圍繞身體美學的研究任務,以身體為審美本體重釋審美的性質和規律,敞開現代身體美學研究與現代美學精神的內在關系。這既是回應學界的關切,也將有助于身體美學自身的深入發展。
在題為《圍繞、攀登、灑掃——禮拜佛塔之身體美學的闡釋》的發言中,蘇州大學文學院王耘教授認為,禮拜佛塔的三種基本模式——圍繞、攀登、灑掃——均與人之身體動態的行為活動有關,皆可從身體美學的層面上加以理解。他細致分析了佛經典籍記載中的圍繞、攀登、灑掃等儀式,闡述了與禮拜佛塔緊密相關的身體美學的審美體驗,從而揭示出佛塔美學與身體美學的內在關聯。
在題為《身體美學是形而上學還是本體論?——人與自然關系的視角》的演講中,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宋麗麗提出:從本體論意義上來說,身體美學是一場生命認知運動,有助于我們深度認知地球身體與人類身體的復雜關系。在她看來,作為生命本體的審美對象,身體呈現了一種雙向的、循環的、整體有機論的身體-意識中心的生命本體論。這也與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三個關鍵詞——跨界、直覺、生命真相——密切相關。通過對有生命的、運動的、身體的認知,身體美學彰顯了一種彈性修復的認知圖式與訓練方法,表達了重建生活方式和自我生命的可能性。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亞芹察覺到身體美學研究的最新變化。在題為《知識型的轉變:從“身體美學”到“后身體美學”》的發言中,她認為“知識型”是一種知識生產中的深層結構,揭示了身體美學的轉變機制:如果說舒斯特曼身體美學及其相關話語研究是對西方傳統美學中身心二元對立傳統的解構與超越,那么,后人類時代的身體美學研究則是對身心關系的技術化踐行與反思。從“身體美學”到“后身體美學”的轉換,從根本上說是知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即由在二元論框架內展開的以解構為主的知識言說方式,向科技與人文大融通的“反身性”言說方式的轉型。身體美學知識型的位移更新并重塑著我們的知識圖景,讓我們對“自然人”與“技術人”的本質有了更明確的認知,也為當下美學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可能性路徑。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海靜的發言《判斷力、目的論與當下人工智能研究中的美學問題——基于康德美學的一種擴展性探討》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康德的目的論觀念出發,他認為人們還未能找到一種不借助于目的論的假定性前提來對有機體的合目的性機制進行表征的科學語言。在他看來,有機目的論與邏輯認識論還無法完全相互貫通,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個康德意義上的“鴻溝”。由此之故,人類還不能制造出一種與自身智能具有等同存在基礎的智能形態。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人工智能還無法成為與人類相等同的審美主體,無法生成反思性的判斷力,由這一智能形態創作出的對象亦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對象。
在題為《實用美學與實踐美學的對話——以身體美學的“西學東漸”為中心》的發言中,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賴銳認為舒斯特曼的身體理論對身體美學在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具有實踐品格的身體美學進入中國后,迅速與本土的實踐美學形成了交流碰撞,正好回應了本土實踐美學的“主體缺位”難題和“主-客”二元論困境。通過對舒氏身體理論從美國到中國的西學東漸線索的梳理,我們有望廓清身體美學內部的抵牾和爭端,恢復其致力調和身心二元論的學理品格。
三、身體美學視域中的藝術和體育研究
大會的第三個專題是“身體美學視域中的藝術和體育研究”。在該場討論中,學者們分別以電影、昆曲、舞蹈、戲劇、健身、游戲等為例勘探身體美學的跨學科建構空間,確證了身體美學對于相關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華南師范大學仝妍教授敏銳地察覺到了身體美學對當代舞蹈教育的意義。在題為《從“身體美學”出發:當代舞蹈教育的哲學定位》的發言中,她認為作為美育活動的當代舞蹈教育是一種基于主體“在世”感性經驗雙向轉換的審美教育活動,并在“身體審美”經驗不斷輸入或輸出中傳遞著歷史文化與當代社會的情感內涵與超越生命的張力。從“感性”“身體”“在世”三個不同維度出發,她探究了當代舞蹈教育以具身性、整體性、超越性為特征的哲學內涵,進而從身體美學角度反思了新時代舞蹈教育的實踐活動和價值構建。
在題為《后人類身體影像:一種理解后人類的方法》的發言中,重慶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坤宇提出:后人類身體影像作為后人類思維的具象化表達,是想象后人類的重要手段。他提出人工智能電影塑造的身體模型與基因工程、增強外骨骼、缸中腦等多個要素的引入有關。由于其與肉身、靈魂、性別、繁殖等思維對象的排列組合,相關文本生發出數種后人類身體模型。與此同時,3D、4D、VR、AR、MR等新媒體技術正在重新定義電影,影像變得日益立體化,“擬感化”、素材化,從而成為了一種身體體驗中的過程-關系事件。因此,后人類-媒介極易讓人沉浸其中,分不清身體與影像之間的界限。而我們需要正視、審問、再認識和掌控我們的身體。
在題為《〈明心鑒〉與昆曲表演的“體驗美學”》的演講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安裴智闡釋了身體在昆曲表演藝術經驗中的呈現。以《明心鑒》為例,他論述了清代昆曲表演藝術已經涉及到戲曲表演的“體驗美學”:在“釋癥集”“秘訣集”“方法集”“勤學集”四卷中,我們可以發現昆劇表演理論的體系化以及注重并強調演員的內心體驗。在他看來,《明心鑒》所倡導的“演員體驗美學”比前蘇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論”要早140多年,是中國昆曲表演美學給世界戲劇學的一大貢獻。由此,他認為《明心鑒》不僅標志著昆曲身段表演的理論總結取得一個突飛猛進的進展,還意味著昆曲表演美學體系的形成。
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講師衛亭絨的發言與安裴智教授形成了呼應關系。她發表了題為《作為戲劇軸心的身體》的演講,強調“身體”不僅是構成戲劇藝術的前提,也是戲劇感動人心的路徑,更是構成戲劇具體情節的基本元素。站在西方劇場表演藝術的角度,她闡述了“身體”如何參與戲劇的各個環節,以及戲劇又是在何種程度上呈現和使用身體的關鍵等重要議題。根據上述探索,她的發言闡述了身體在戲劇中的軸心地位。
在題為《從抵抗技術到沉浸技術——身體美學在科幻電影中的滲透與變異》的發言中,中山大學博士后李石指出:隨著西方哲學的“身體轉向”以及當代視覺傳播媒介的興起,對身體的視覺呈現成為流行文化的中心,而科幻電影則是大眾的欲望投射和身份認同最為集中和活躍的領域。在科幻電影的制作中,主體經歷從“抵抗技術”到“沉浸技術”的立場轉變,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欲望投射圖式和身份認同機制。隨著反抗色彩逐漸褪去,相應文本開始帶有更多的娛樂性和消費性。
在題為《科幻電影中的后人類審美文化》一文中,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李冰雁指出:從反烏托邦的賽博朋克到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話語實踐,從后人類主體性的凸顯到實現自由和諧的審美狀態,后人類美學正表現出豐富的形態和強大的前瞻性。在她看來,電影為后人類思潮提供了一種具體化的哲學情境,而理論話語又反過來拓展了影像的表現力。根據由此產生的線索,后人類不是“他者”的存在,而是我們人類自身。后人類影像呈現了人類對未來選擇的多種可能性,以及這種選擇如何改變我們當下及未來的命運。
在題為《從封閉的“魔術圈”到融合的元宇宙:數字身體之變》的發言中,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韋施伊認為:作為最典型也最普遍的數字生存環境,電子游戲是我們所體驗的重要對象。在游戲世界中,數字身體不斷生成與變化,而失神的身體成為了數字身體現象學的一個典型狀態。現代技術的失神重新剪貼縫合了我們的世界,讓“不在”得以在場,也重新結構了我們的身體節奏,改變了我們自身的知覺方式。從這種人-技術-世界相融合的最初雛型里探索未來的可能性,這也是理論思考的應有之義。
本次會議的一個重要收獲是相關探討擴展到了體育維度。在題為《當代中國健身運動的身體經驗生成及其潛能》的發言中,中山大學博士后丁文俊提出:健身運動日漸成為當代中國的時尚潮流,而舒斯特曼和阿多諾的兩種觀點可以為理解健身文化提供理論參照。他認為當前中國健身文化受到資本的塑造,大眾過度關注如何塑造身體外部的健美形態,將卡路里數值作為管理生活的依據。有必要在健身實踐中轉向關注身體經驗的生成,將健身房建構為一個獨立于資本主導和工作規訓的場域,激活身體經驗的生命政治潛能。由此,身體美學為當代批判理論如何激活身體的積極內涵提供啟示,促成個體屬性從“可測量”轉向“經驗性”。
四、身體美學與文學研究
在“身體美學與文學研究”專題,與會者們揭示了文學創作的身體圖式,梳理了中西古今文學中的身體觀念,探索了身體美學全面介入文學研究的可能性。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各位專家展示了身體美學強大的理論闡釋力。
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歐陽燦燦發表了題為《〈薄伽梵歌〉中的身體思想》的大會發言,力圖證明一個重要的主題:在利用數論思想重新定義人的身體的前提之下,《薄伽梵歌》的作者倡導瑜伽思想,力圖通過梵化的身體行動把人的自然肉身轉變成梵化的身體,并因此協調世俗生活要求與宗教教條之間的矛盾,最終使兩者臻于和諧統一。
在題為《后人類,科技與藝術的辯難——弋舟中短篇小說論》的發言中,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李徽昭提出:如果考察弋舟小說思想主題生成原因,或可發現它與后人類敘事有著隱秘深遠的關聯。借助后人類視域,弋舟對冰冷的科技理性與感性自由的藝術進行了辯難性書寫,形成了科技-藝術的互動敘事架構。在其短篇小說中,手機網絡、現代機器等高科技產物凸顯了城市化中的后人類語境,藝術事件則以時間折疊方式涵納著對個體生命與時代的深切追問。通過中短篇小說的即時性后人類審問,弋舟從科技與藝術辯難視角,思考了個體生活與精神的多元問題,呈現了藝術與技術的時代勾連與精神思辯,實現了對社會文化現實的有效介入,恢復了中短篇小說的有機性。
在題為《異域景觀、身體變革與現世警示——對〈機器之門〉的后人類解讀》的發言中,蘇州科技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朱鵬杰指出,江波的科幻小說《機器之門》提供了一個“后人類”的異域圖景。在后者所形成的語境中,機器因其快捷、便利、堅固、精細等種種特性,逐漸取代人類的某些器官功能,最終機器或許將植入并取代軀體,而人類和機器的融合將成為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如何面對機器、融合人、產生了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是一個沉重的社會、倫理問題,也是當下社會亟需思考的問題。
在題為《現代文學中的身體意識——以賈平凹小說為例》的發言中,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講師楊勇指出:賈平凹的小說之所以長期受到理論界和讀者大眾的歡迎,是因為其能呼應時代需要、凝聚時代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的身體意識跨越了自然美感、文化象征、商業魅惑以及環境生態等多個層面,說明作者已經不自覺地運用與身體美學相關的研究成果。
在題為《具身化,權力圖式與機器人的性別建構——對科幻小說〈我,機器人〉的一種解讀》的發言中,深圳大學博士生黃秋燕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機器相關的性別建構成為具有探索價值的議題。從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集《我,機器人》出發,她分析了機器人的性別建構機制,揭示機器人性別建構背后的權力結構以及機器人性別建構呈現出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由此,她認為有必要把主體間性概念引入到相關研究中,以拓展更具涵括性的理論空間。
在題為《整全之美——李漁〈閑情偶記〉中的“身體”探賾》的發言中,深圳大學博士生詹文偉認為:李漁的戲曲著作《閑情偶記》體現了一種身體美學觀念。從作為生命載體的身體、作為主體性的身體和作為文學藝術的映像的身體三個角度出發,他論述了《閑情偶寄》所表達的基本宗旨:隨著上述三個維度在外與內、靜與動、局部和整體三個層面達成了統一,藝術中的身體展示了一種整全之美。
五、簡短的結語:走向未來的中國身體美學
在大會總結階段,王曉華教授指出這次會議取得了三個方面的成就:(一)由于40后學者、50-60后學者、70-80后者學者、90后學者的共同亮相,它表明中國身體美學家族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梯隊;(二)以身體美學與遠程在線即賽博格美學為基本主題,本次會議討論了身體美學的基本框架,展示了其強大的闡釋力;(三)通過闡釋人工智能、后人類、傳統文化等重要議題,它顯現了身體美學面向未來的建構前景——身體美學很可能會揭示人存在的本體論結構,解構困擾人類的二元論,推動美學研究回歸其起源和來處。
作者簡介:
黃秋燕,深圳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宋國棟,博士,鄭州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生導師,美與時代雜志社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