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云審計應運而生。云審計與大數據業務密切相關,并以大數據為基礎,運用采集、挖掘、分析的技術和方法,從而增強數據存儲能力;云計算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才能進一步增強審計人員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升審計的效率和效果。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注冊會計師如何利用先進技術,繼續扮演好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器的角色,是目前審計行業正在面臨的重要難題與挑戰。因此研究大數據時代下云審計的發展方向,對促進云審計平臺的建立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審計模式下,注冊會計師多從與財務報表有關的信息直接入手,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然而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建立了信息系統,以此實現業財融合,因此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范圍不能僅僅局限在財務報表審計上,還要對被審計單位的信息系統進行審計,審查信息系統的功能及其相關的控制,判斷信息系統是否能夠保護資產的安全、維護數據的完整,使被審計單位的目標得以有效地實現,使組織的資源得到高效地使用。
傳統審計模式下,為了提高審計效率、節約審計成本,注冊會計師在很多情況下使用抽樣的方法實施審計,但審計抽樣很難應對大數據時代所產生的海量且無序的數據,盲目增加樣本容量將進一步加大審計人員的工作量,并使審計證據的獲取難度增大,審計效率被迫降低。然而,借助大數據等相關信息技術則可以快速地獲取并分析數據,同時還可以有效應對審計抽樣造成的審計風險,從而提高審計的效率和準確度,增強審計的客觀性。
在大數據時代下,僅利用傳統的觀察、檢查、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分析程序七大審計程序并不足以應對審計風險,可能還需要輔助其他技術手段才能夠應對審計風險。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術,恰好可以在處理大量混雜數據時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數據挖掘技術有利于發現孤立點的存在。孤立點是指在計算機所存儲的小規模、離散型的數據,通常與蓄意操作和錯誤處理有關,審計人員可以通過辨別和調查孤立點的成因從而發現審計問題、降低審計風險。

傳統審計大多是一種定期審計,而大數據時代更多地要求實時審計,即連續審計、持續審計,隨時隨地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數據進行審計,檢查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完整性。盡管改變傳統的事后審計是一種更加科學的審計方式,但采取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相結合的方式,無疑會給審計數據的獲取和分析帶來阻礙。
搭建云審計平臺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云審計平臺的搭建有助于高效配置審計資源。如前所述,傳統審計模式下,審計工作的效率較低,而云審計平臺一方面可以將注冊會計師從簡單的數據資料歸集和數學運算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專注于更高級別的職業判斷領域,合理配置有限的審計資源。另一方面,云審計平臺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相關事項的重合,關注各類過程之間的有機關聯,進一步幫助注冊會計師降低重復審計發生的可能性,提升審計效率,減輕重復審計對審計進度的不利影響。
第二,傳統審計是抽樣審計,因此具有一定的審計風險,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注冊會計師需要從抽樣審計向總體審計轉變,加大了注冊會計師在獲取審計證據方面的難度。而云審計對于數據的收集能力更強,可以幫助審計人員快速地獲取關于審計對象的更多數據,發現利用傳統抽樣審計所不能發現的問題,提高審計質量,并降低注冊會計師的執業風險。
第三,云審計平臺的搭建有助于集中歸集和管理審計所需的數據,方便審計人員從多層次、多角度分析數據,發現數據的相關性并降低審計風險。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數據呈現多樣化和海量集聚的特點,這對審計人員歸納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云審計平臺恰好能夠降低注冊會計師歸納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難度。另一方面,注冊會計師還需要對以電子方式獲取的審計證據的可靠性保持合理懷疑。云審計平臺的搭建使不同來源的數據聚集在一起,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分析不同來源的數據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做出評價。
第四,云審計有助于打破傳統審計中對于審計地點的限制。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規模大、業務范圍廣、分支機構多的企業,而云審計可以做到將注冊會計師需要的數據保存至云端,只要有互聯網,注冊會計師就可以隨時隨地提供鑒證服務,打破了傳統審計中注冊會計師只有進駐被審計單位的各分支機構才能夠開展工作的限制,擺脫了地理空間的局限。
第五,傳統審計只能提供給被審計單位審計報告,其內涵的有用信息有限。而注冊會計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對被審計單位各方面的大量數據進行匯總、歸納,從中發現被審計單位經濟業務數據存在的規律和發展趨勢,并發現被審計單位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被審計單位提出建設性建議,使其改善經營管理,良性發展。
目前我國云審計的建設還處于雛形階段,面向市場的相關設施還沒有建立。2017年7月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印發《會計師事務所信息化促進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行業信息化五年規劃指出,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裝備注冊會計師行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成果,形成以信息化設施為基礎,以數據資源為核心,以技術支持和安全管理為保障,打造互聯化、移動化、智能化的注冊會計師行業信息化體系。從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審計行業的應對經驗看,信息化也是減輕疫情不利影響的重要手段。可見,云審計所具有的優勢、云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政府的政策導向,使云審計必將成為今后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趨勢。
目前,注冊會計師對于會計、審計、稅務、法律等方面專業知識具有較多的了解,然而注冊會計師往往在計算機技術、信息系統等方面還比較欠缺。為了更好更快地適應當前的信息技術環境,改善審計服務的質量,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加強在崗人員在計算機技術、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培訓,使審計人員能夠熟練地掌握會計軟件和審計軟件的操作,并對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具備深入的了解。只有如此,注冊會計師才能夠在云審計的工作模式下,更有效地收集審計證據,確定審計線索,對審計風險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控制。
在傳統審計方法中,注冊會計師以實地調查法為主,然而實地調查法復雜煩瑣,而且審計效率低下。云審計平臺的搭建使海量數據的存儲與及時讀取成為可能,注冊會計師應擅于利用大數據信息,采用多種簡捷有效的方法達到審計目的,例如,注冊會計師可以采用核對法對多源大數據進行對比、對同行業數據進行橫向對比、對被審計單位當下數據與往年同期數據進行縱向對比,以降低對于實地調查法的依賴。
傳統審計工作模式下,注冊會計師通常將審計單位處獲取紙質的書面資料作為審計證據的一部分,然而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如果注冊會計師依然大量獲取非結構化的數據(如圖片、文檔、視頻等文件),將不利于審計信息在云審計平臺實現有機整合。因此,注冊會計師應盡量加強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提出審計資料的需求清單,盡量讓被審計單位以電子表格形式提供基礎性數據資料,再通過網絡方式傳輸給注冊會計師,同時云審計平臺還應注意加強這些電子數據之間的因果聯系,以方便后續注冊會計師的使用。然而,這對被審計單位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注冊會計師應對這些內容保持合理的職業懷疑。對于非電子表格形式的數據,注冊會計師應通過非關系型數據庫(如Google的Big Table)對此類非結構化數據實現標準化,從而使云審計更好地發揮作用。
在大數據時代的推動下,傳統審計模式即將迎來革命性變革,云審計成為廣受關注的對象。云審計需要以建設云審計平臺為前提,然而現如今我國云審計平臺的建設進程依舊緩慢。因此,政府部門需以加快云審計平臺建設為政策導向,注冊會計師行業應當努力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改變審計方法和審計資料的收集形式以適應云審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