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企業作為經濟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導致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需要面對更多的環境變化,不斷改變的企業經營環境也給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更多的風險與挑戰。
經營風險隨著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原有的經營模式可能不再適應新的環境,導致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從而給企業帶來經營失敗的風險。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會增加企業決策失誤,增加企業的風險水平。
假設1:隨著企業所處經營環境不確定性的提高,企業面臨的風險增加,風險承擔水平提高。
由于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得企業的控制活動也需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做出調整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控制活動的頻繁變化導致企業現有控制活動的有效性降低,增加企業面臨的風險。此外環境的不確定性也降低了企業信息系統與溝通和內部監督的有效性,由于經營環境的復雜多變使得企業的內部監督很可能失效,進一步增加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
假設2:企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會導致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降低。
假設3:企業所處經營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會使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降低,導致企業面臨更多的風險。
本文選取2004—2018年滬深兩市全部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企業內部控制質量指標來源于迪博數據庫,其他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并對所有連續型變量進行1%縮尾處理。

本文借鑒現有研究成果,采用盈余波動性來衡量企業風險承擔水平(Risk)。借鑒申慧慧(2010)的方法,計算企業經過行業調整后的環境不確定性(EU)。其余變量內控質量(ICP)公司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股權集中度(TOP1)、公司成長性(GROWTH)、公司盈利能力(ROA)、董事會獨立性(OUTR)、上市年限(Listyears)產權性質(SOE)。
表1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中,表明不同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內部控制質量總體水平較高,但不同企業之間的內部控制質量存在較大差異。
表2模型(1)的回歸結果支持假設1。模型(2)的回歸結果支持假設2。結合模型(1)、(2)和(3)的檢驗結果支持假設3,中介效應顯著存在,占總效應的比例為9.76%。
① 借鑒張敏等(2015)用經行業平均值調整后的ROA在五年內的標準差替代ROA三年內的標準差作為衡量企業風險承擔水平的指標變量。② 借鑒Faccio等(2011)用經行業平均值調整后的3年累計極差來衡量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內部控制的中介效應占比分別為11.48%和10.68%。
環境不確定性與企業風險承擔顯著正相關,與內部控制質量顯著負相關。隨著企業所處經營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企業內部控制質量會因為不能及時地適應環境變化而導致內部控制質量下降。

表1 主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2 回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