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 王波倫 張愛君
(南京市雨花臺區婦幼保健所 江蘇 南京 210000)
目前維生素D 基因多態性與鈣缺乏相關的研究較多,但具體的基因位點尚有爭論,且針對嬰幼兒的研究較少,而嬰幼兒又是鈣缺乏的高發人群,可導致活動性佝僂病,低鈣驚厥、生長遲緩、萎靡、易激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等。本研究從嬰兒入手,研究維生素D 基因多態性與鈣缺乏的關系,為兒童的營養保健指導提供依據。
隨機選取2016 年1—6 月在南京市雨花臺區婦幼保健所進行系統管理的6 月齡嬰兒115 例(其中女嬰56 例,男嬰59 例),均無服用骨代謝藥物,無影響骨代謝的遺傳、代謝疾病史者。
1.2.1 體格檢查 身長、體重:穿單衣單褲,脫鞋襪,扣除尿不濕等重量,連測3 次取平均值并計算BMI。
1.2.2 25(OH)D3檢測 常規采末梢血,統一采用英國IDS 公司試劑盒檢測25(OH)D3濃度。
1.2.3 BMD 測定 使用以色列Sunlight 公司Ominisense7000P型檢測儀進行骨密度測量。以嬰兒左側脛骨中段為測量點,測量Z 值。
1.2.4 VDR 等位基因測定(收集口腔黏膜細胞,郵寄至上海解碼DNA 公司檢測)PCR 反應步驟:基因組DNA 200ng、Dntp 200umol/L、MgCl21.5mmol/L、引物0.5umol/L、Taq plus(Taq+Pfu)DNA 聚合酶2.5U 和1×Taq plus DNA 聚合酶緩沖液,加水至終體積50uL;PCR 反應程序為95℃預變性5min 之后,95℃變性40s,分別68℃、58℃、60℃退火40s,72℃延伸40s,循環30 圈,最后72℃延伸7min。同時設陰性對照。分別用限制性內切酶ApaI、BsmI、FokI 進行酶切。ApaI、BsmI 酶切產物用2%的瓊脂糖膠電泳,FokI 酶切產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于ZF-A2 型紫外透射分析儀下觀察酶切結果。
使用SPSS20.0 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數據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間對比采用多元素協方差分析,用Levene 檢驗檢測誤差方差齊性,檢驗水準采取α=0.05(雙側),P <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9 例男嬰平均身長(68.50±1.67)cm、體重(8.47±0.78)kg、BMI(18.07±1.56)kg/m2、骨密度Z 值(-0.56±1.12)、25(OH)D3(66.01±12.01)μmol/L;56 例 女 嬰 平 均 身 長(67.60±1.80)cm、體重(8.04±0.82)kg、BMI(17.58±1.68)kg/m2、骨密度Z 值(-0.68±1.12)、25(OH)D3(65.14±13.84)μmol/L;使用獨立樣本t 檢驗,男嬰身長高于女嬰、體重重于女嬰,差異顯著(P=0.009、0.005),而BMI、骨密度、25(OH)D3男女之間無顯著差異(P >0.05)。

表1 115 例 VDR 基因型分布頻率
用多因素協方差分析,去除維生素D 攝入量、戶外活動時間、體重等混雜因素,以25(OH)D3、BMI 為協變量,以VDR 基因型為自變量,以BMD Z 值為因變量進行分析,Levene 檢驗顯示ApaI、BsmI、FokISig 值分別為0.203、0.220、0.440,均大于0.05,顯示總的方差齊,可使用多因素協方差分析法。不同基因型分析顯示FokI 不同基因型間F 值為5.15,sig 值為0.007,P <0.05,不同基因型之間BMD 有顯著差異,而ApaI、BsmI 不同基因型之間BMD 無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VDR 基因多態性與BMD 的關系
維生素D 是一種特殊的維生素,有類固醇激素作用,在肝臟和腎臟羥化酶的作用下轉化為活性形式25(OH)D3,再與維生素D 受體結合,發揮鈣、磷調節等生物學作用。而在嬰幼兒期,維生素D 更為重要,不足或缺乏,不僅導致佝僂病,而且與哮喘、超重或肥胖等疾病密切相關。本次研究發現嬰兒25(OH)D3缺乏、不足的比率分別為13.91%、60.00%,與繆美華等報道[1]的學齡前兒童25(OH)D3缺乏、不足的比率42.37%、40.38%比較,缺乏率降低,不足率升高,其余正常比率亦升高,推測原因除了年齡、季節因素影響外,與近年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嬰幼兒定期健康體檢率,提高了營養性維生素D 缺乏的早期發現率、糾正率有關。
VDR 基因存在于第12 號染色體上,由多個外顯子及數個內含子組成,屬于核受體超家族,在人體廣泛存在,只要是有核細胞均能表達。VDR 基因的某一個堿基突變有一定的分布頻率,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ApaI、BsmI、FokI 為幾個主要的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本研究所得的基因頻率ApaI A(26.96%)、a(73.04%);BsmI B(6.52%)、b(93.48%);FokI F(56.09%)、f(43.91%)與既往國內研究漢族人群相近[2],與維吾爾族、巴西種族人群基因頻率差別較大[2-4],顯示了人種的差異在VDR 基因多態性上的不同表達。
國內外關于VDR 基因多態性與骨密度、骨質疏松、佝僂病等骨骼系統關系的研究未得出一致結論[5-6]。本次研究通過多元素協方差分析,發現FokI 基因多態性與骨密度相關,未發現ApaI、BsmI 基因多態性與骨密度相關。FokI 基因多態性中FF 等位基因者骨密度高于ff 等位基因者,與西安于偉利等[7]一致。而印度Kajale 等[8]研究則未得出FokI 基因多態性與骨密度相關結論。推測與影響骨密度的因素較多:人種、遺傳、日照時間、維生素D 攝入量、鈣攝入量、體重、維生素D 與鈣吸收率、生長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等。
維生素D 受體基因多態性與骨代謝密切相關已得到了明確的認識,而基因位點與嬰幼兒鈣缺乏及佝僂病的關系和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指導嬰幼兒營養保健,促進兒童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