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勁鋒 葉淑麗 陳金淼
(1 佛山市禪城區人民醫院 廣東 佛山 528000)
(2 佛山市禪城區人民醫院祖廟街道圣堂衛生服務站 廣東 佛山 528000)
坐骨神經痛是臨床常見的疼痛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髓核突出后不間斷的將緩激肽、組織胺、前列腺素 E1、E2 與白三烯等炎性介質釋放出來,其可促進神經根產生炎性反應,并提高神經根對機械刺激的敏感性,但正常脊神經根的機械性壓迫與周圍神經相比,只存在麻木與功能障礙現象,而當炎癥神經受到壓迫時,機體才會產生疼痛感[1]。椎間盤源性坐骨神經痛是坐骨神經痛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其是因患者腰椎間盤突出后對腰脊神經根的機械性壓迫與化學性刺激所造成的[2],此外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可觀察到患者的脊神經根存在炎癥與水腫改變時,觸碰神經根患者可產生劇烈的疼痛癥狀,其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3]。故優化突出物與神經根之間的位置關系,消除神經根的擠壓,改善病變局部炎性滲出物質的轉運與吸收,是降低甚至消除患者疼痛的主要治療措施。本課題觀察腹部推拿結合局部推拿治療椎間盤源性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療效,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符合納入標準的門診病例120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 例,治療組男22 例,女38 例,年齡22 ~62 歲,平均年齡(52.23±3.21)歲,病程3~15 個月,平均(11±1.2)個月;對照組男25 例,女35 例,年齡22 ~61 歲,平均年齡(51.44±4.12)歲,病程2 ~16 個月,平均(10±1.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椎間盤源性坐骨神經痛的診斷標準: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史。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加重。④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減弱。⑥C T或MRI 檢查示椎間盤突出;(2)年齡18 歲以上及65 歲以下患者。(3)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4)排除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骨質疏松、精神疾患及不能配合者。
對照組:行常規腰部推拿治療,①患者采取俯臥位于按摩床上,推拿者首先從患側胸腰段到下肢進行按摩使得患者的肌肉充分放松;②推拿者用拇指按壓患者的委中穴、腎俞以及承山等穴位,直到患者感覺到酸脹為止。③患者采取側臥位,推拿者輕搖患者腰部使得其腰部的肌群充分放松;然后運用肘臂的相反力量,旋轉患者的腰部,直到患者腰椎關節可以發出清脆彈響復位聲為止;最后推拿者使用雙掌對患者的腰部依次拍擊使其腰部充分放松。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腹部推拿,患者仰臥,屈膝,術者用左手四指按壓患側天樞穴附近足陽明胃經上,然后用右手四指疊在左手四指背面,囑患者深呼吸,隨著患者的呼氣緩緩用力向患者的后下方按壓,當到達一定深度時,上下左右探尋應激點,按壓應激點直至患者腰部及雙下肢出現酸、涼、癢、脹的感覺,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然后醫者的雙手隨著患者吸氣緩緩上提。每次治療3 ~5min。每天治療1 次,10d 為1 個療程。
兩組均于治療前、治療后完成1 個療程后進行評分:視覺模擬評分(VAS)(其分值范圍在0 ~10 分,0 分表示患者無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疼痛感強烈,分值狀況與患者的疼痛程度成負相關),直腿抬高試驗(采用通用量角器,患者取平臥位,其軸心為患者患側下肢股骨大轉子,臂與身體縱軸平行并加以固定,移動臂與股骨縱軸平行,記錄患肢從0°抬起時到疼痛出現時的角度)。療效判定:(1)顯效:VAS <2 分,直腿抬高試驗>80°,不影響睡眠,翻身,坐立行走基本無痛;(2)有效:VAS <5 分,直腿抬高試驗>70°,睡眠改善,活動時疼痛減輕;(3)無效:VAS ≥6 分,直腿抬高試驗≤70°,疼痛癥狀無顯著緩解。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第一次治療后及一個療程后兩組的VAS 評分均有所降低;第一次治療后及一個療程后兩組直腿抬高試驗均有所提高;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VAS 評分更低;直腿抬高試驗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 及直腿抬高試驗的影響(±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 及直腿抬高試驗的影響(±s)
注:與治療前相比,①,②P <0.05。
治療組顯效35 例,有效22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95.00%,對照組顯效33 例,有效14 例,無效13 例,總有效率78.33%;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本病屬中醫學腰痛、痹癥等范疇,多因感受風、寒、濕邪或跌仆損傷,以致脈絡閉阻,氣血不通,不通則痛。《索問·刺腰痛》:“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如重狀”,指出本病主要與足太陽膀胱經有關;足太陽之募穴在腹,膀胱與腎相表里,腎經循行于腹部,且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從整體觀念辯證施治,腹部與局部予同時治療。
腹腔肌肉主要由前外側群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后群的腰方肌、腰大肌組成,它們共同形成牢固且富有彈性的腹腔,具有維持穩定的腹內壓和保持脊柱穩定性的作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特別對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者的腹壁緊張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緊張的腹壁肌群會對腰椎產生一個橫向的擠壓力,導致腰大肌、豎脊肌等肌肉對腰椎的保護作用減弱,腰椎穩定性下降。腹部推拿治療可以放松緊張的腹壁,減輕腰椎的橫向擠壓力,增強腰椎穩定性。
肌筋膜是一種緊密排列而且非常有韌性的組織,人體的筋膜是一個整體。椎間盤突出時,腰腹部肌筋膜發生改變,使人體正常的力學模式隨之改變,導致腰腿部疼痛。腹部手法可以通過刺激腹部筋膜,改變腹腔臟器的相對位置[5],恢復腹部筋膜正常的生理狀態,恢復腹部原有力學模式,可有效改善由此導致的疼痛。
本研究通過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直腿抬高試驗及視覺模擬評分情況,得出腹部推拿結合局部推拿治療椎間盤源性坐骨神經痛其療效可靠,操作方便且舒適,患者容易接受。但目前臨床上有關文獻報道較少和理論研究不夠深入,而且治療沒有規范化的操作流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腹部推拿的應用。因此,筆者認為,在非手術治療椎間盤源性坐骨神經痛時,應該重視腹部手法的應用,充分發揮腹部推拿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