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肖雄 樊曉棠 楊鳳嬌
(空軍杭州特勤療養中心療養一區康復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臨床上,外傷性截癱比較常見,由于外界突然傷害患者脊髓,使得其受損傷和下肢出現癱瘓,其承受的壓力越大,其損傷程度越嚴重[1]。該病的預后效果非常不好,同時治愈率較差,多數患者未得到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會出現內分泌、消化、呼吸等系統疾病,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2]。另外,因為多數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壓力較大,長時間且反復的治療在增加患者經濟壓力的同時也會損傷醫療事業[3]。在中國傳統治療方法中,針灸具有悠久的歷史,對穴位進行刺激,從而實現調和氣血、疏通經脈的作用,因為其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副作用小等優勢,在各類疾病治療中普遍應用[4]。物理療法是一種新型的方式,對人體進行物理因子作用,實現降低疼痛或消除病因的效果,普遍應用于臨床中[5]。有研究指出,外傷性截癱患者采用物理方法+針灸治療可獲得良好效果[6]。故本研究以8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上述治療方法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外傷性截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 例,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0 ~73 歲,平均年齡(44.69±3.18)歲,病程2 ~8 年,平均病程(3.56±1.52)年,骨折類型:頸椎骨折、胸椎骨折、胸椎骨折分別為12 例、16 例、12 例;對照組40 例,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1 ~74 歲,平均年齡(45.13±2.98)歲,病程3 ~7 年,平均病程(3.29±1.48)年,骨折類型:頸椎骨折、胸椎骨折、胸椎骨折分別為13 例、17 例、10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對照組:常規治療,即心理護理、運動護理、康復鍛煉、藥物治療等。觀察組:針灸+物理療法。其中針灸:①針灸督脈,確定受損的脊髓平面,找到其上下椎體,對間隙的中間位置分別進1 針,至硬膜外側可守住氣,此方式常常治療早期脊髓損傷者。②針灸神經干,確定上肢的極泉穴位,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而確定是否針刺其曲澤、少海、尺澤等,在針灸下肢期間,可針刺其委中、環跳、陰門、沖門等,此方式常常治療高位截癱者。③患者臟腑部分穴位進行針刺刺激,主要包含了肝俞、膻中、關元、心俞、天樞、中極、脾俞、胃俞、期門等,結合其具體情況而選擇。④針灸患者一般穴位,首先對不同患者情況進行了解,選取其下肢涌泉穴、足三里和上肢三間和合谷穴等,適當針刺。其中物理治療:中低頻脈沖電流是外傷性截癱患者主要的物理治療法。使用此機器時,治療前期需讓患者收縮13 次左右的肌肉,完成1 次治療后,休息10min,后重復治療4 次。在整個治療期間需要注意:對治療強度合理控制,保證其為不同范圍內,同時確保治療強度均勻。臨床也會利用電磁波紅外線治療,治療方式是利用此設備照射患者損傷位置0.5h 左右,可調查其損傷強度,從而調節照射時間。
①臨床療效[7]: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為顯效;治療后,癥狀有所減輕為有效;癥狀未改善或日漸嚴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ASIA 感覺評分[8]:對患者28 個關鍵感覺點檢測,評價其輕觸感覺和針刺感覺,包括輕觸覺、右側針刺、輕觸覺、左側針刺,評分后4 個方面分數加在一起,即感覺總分值。評分標準,缺失為0 分;障礙為1 分;正常為2 分。最高分為112 分。③ASIA 運動評分[9]:自上而下對全身10 對關鍵肌檢查,每一處均為5 個分值,最高分100 分。④FIM 功能獨立性測定標準[10]:重度依賴、中度依賴、輕度依賴分別為1 ~2 分、3~5 分、6 ~7 分。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觀察組ASIA 針刺覺評分、ASIA 運動分數、SAIA輕觸覺分數同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ASIA 針刺(68.82±12.25)分、ASIA 運動分數(84.68±12.92)分、SAIA 輕觸覺評分(83.54±12.41)分,對照組分別為(62.24±12.50)分、(81.48±11.55)分、(77.22±11.1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ASIA、運動分值比較(±s,分)

表2 兩組ASIA、運動分值比較(±s,分)
治療前,兩組依賴程度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FIM 功能獨立性輕度依賴70.00%、中度依賴22.50%、重度依賴7.25%均,對照組分別為15.00%、45.00%、40.0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FIM 功能獨立性測定比較[n(%)]
如果外傷性截癱患者沒有接受積極有效的治療則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如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11]。現階段,臨床上藥物是常見的治療方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人們開始利用物理療法和針灸進行治療。有研究表示,針灸可使患者經脈打通,同時降低痛苦[12]。物理療法在治療腫瘤、鎮痛、消炎等方面中效果較好,近幾年已經在肌肉痙攣、肌肉萎縮等方面逐漸應用,獲得良好效果。因為在中醫學中,外傷性截癱是因為氣血不通而引起的,同時截癱的位置存在肌肉大面積萎縮等情況。因此,建議使用物理療法和針灸聯合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高于對照組(75.00%),從而可知,物理療法和針灸治療外傷性截癱患者可使療效顯著提升,從而使大部分患者的痛苦減輕,提升治療信心。除此之外,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其運動分數、ASIA 輕觸覺和針刺覺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同時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從而說明,外傷性截癱患者給予針灸+物理療法治療效果良好,可使患者截癱位置的運動和感覺能力顯著提升,同時針灸的疏通血脈作用、物理療法的解痙攣作用存在明顯關系,兩種方法一起應用,使患者的感知能力和運動能力顯著提升。本研究也測定了患者FIM 功能獨立性,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輕度依賴程度顯著提升,同時重度依賴顯著降低,但是觀察組依賴程度更輕。
綜上所述,外傷性截癱患者給予針灸聯合物理療法治療可使治療效果顯著提升,改善運動和輕觸覺、針刺覺評分,減輕依賴程度,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