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英
(廣饒縣大碼頭中心衛生院 山東 東營 257337)
臨床用藥,是治療患者疾病最普遍的一種方式,即對于絕大多數的疾病,和絕大多數的患者來說,都需要通過藥物的使用來進行疾病的治療。當前,隨著制藥技術的發展,藥物的種類變得越來越多,治療疾病的針對性也越來越強,為臨床用藥實踐提供了很大的靈活性,同時更著實的促進了患者的病情治療[1]。但與此同時,臨床用藥過程當中的不合理現象也越來越多、不合理用藥的程度越來越加重,這成為了我們必須要關注和重視的問題。不合理的用藥,不僅無益于患者的病情治療,同時還可能導致用藥安全事故發生,致使患者出現新的健康問題[2]。為此,我們需要切實加強對臨床用藥的安全規范管理,提高用藥的合理性、安全性,這樣才能促進患者的病情治療,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本研究通過對600 例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改良用藥安全規范管理辦法,顯著的降低了患者處方不合理用藥發生率,以下為具體的研究情況報道。
選取2019 年1—12 月我院收治的1200 例患者的用藥處方,排除危重型疾病患者,以及長期用藥的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采取隨機原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隨機分配處方用藥患者600 例。
對用藥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用藥管理辦法,僅由藥劑科進行簡單的藥物核對,對用藥研究組患者,則實施針對性的改良用藥安全規范管理辦法,其具體方法與內容如下。
1.2.1 完善臨床用藥管理制度 首先,應當從整體上對醫院臨床用藥做出管理、控制,完善管理制度。在這方面,重點是要以我國《處方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藥品管理法》為基礎和依據,同時結合醫院的自身實際情況,對臨床用藥過程當中的相關規范、約束,給出明確的制度規定,確保臨床用藥安全規范管理的實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加高效、有序的推進用藥管理。
1.2.2 實施臨床用藥全程化管理 為了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應當對其實施全程化的管理措施。首先應當組建專門的臨床用藥審查機構,對醫生開具的處方進行監督和檢查,分析其用藥情況,并依據用藥管理的相關制度,對用藥做出合理、安全的規范指導[3]。重點是要強化醫生、藥師、護理人員以及患者之間的共同合作,觀察、溝通患者在用藥過程當中的依從性等情況反映,建立患者藥歷,記錄必要的受藥情況,特別是對于患者在用藥中出現的不合理用藥、不良反應以及治療效果等,必須要明確的記錄在案,以便指導后期的用藥改進,以及合理用藥責任追究。
1.2.3 嚴格實施合理用藥細節管理 規范實時處方點評,以便及時干預臨床用藥中可能存在的不規范、不適宜,以及超常處方等情況,通過對單張處方藥品數量、藥物使用是否符合適應癥、基本藥物使用比例、抗菌藥物使用比例、注射劑使用比例、不合理用藥比例等進行監測與評價,實現對合理用藥的全面、多維管理。在處方點評過程當中,還需要增設其他的相關合理用藥、安全用藥項目,如聯合用藥點評、重復用藥點評、配伍禁忌點評以及不良反應點評等等。抗菌藥物是非常容易出現濫用的情況的,所以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和管理,是要尤為重視的。每周都需要對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系統化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反饋給臨床醫生、藥師,不斷的規范和約束抗菌藥物的臨床使用[4]。
1.2.4 對藥劑的管理加強規范 第一是應當對藥劑的有效期進行嚴格的、定期的審查,建立近期失效藥劑登記制度,通過“先進先出、近期先出”的藥劑出庫方法,既可減少藥劑因過期而造成的浪費,又能確保用藥的安全,對于開啟時間不明,或開啟時間過長的藥物,直接廢棄,可多次使用的藥劑,醒目的標明開啟日期,如果開啟時間超出了規定期限,便要立即停止使用;其次是加強不良反應的預防力度,對于一些可能帶來不良反應的藥物,清楚告知患者或其家屬用藥方法和用藥注意事項,以及可能會出現哪些不良反應,并教會他們如何處理應對,同時對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了解、記錄,準確上報;第三是控制、減少用藥失誤,對后臺配藥藥師、前臺發藥藥師這兩個關鍵工作崗位的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同時要求其做到“雙核對”,嚴格執行四查十對,確保調配藥品的準確率、安全性;最后是執行差錯登記和報告制度,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組織討論,認真分析原因,避免相同問題再次發生[5]。
1.2.5 加強對醫生的用藥指導 作為藥師,應當增強自身工作的主動性,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對醫生用藥予以協助,幫助醫生更好的掌握藥物的使用種類和用藥劑量,避免出現劑量過低、劑量過多,或是不安全的藥物相互反應。對于超范圍用藥的情況,必須要做好預防工作,如超適應證用藥、超低年齡給藥等情況,必須要在臨床用藥中避免,并且不按醫囑改變用藥途徑的情況,也不能發生。還有就是對于高危藥品的使用,需要進行專門的安全監督、管理,必須要在確定患者出現了適應證的情況下,才能對患者用藥,而且用藥前還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用藥安全評價工作,分析用藥的療效、危險性、安全性等等。如果醫生在用藥中出現了屢次犯錯的情況,則需要暫停其處方權,對其進行專題教育、培訓,通過教育、培訓考核后,才能重新開具處方。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處方進行分析、評價,統計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如選擇藥物和配伍輸液不合理、聯合用藥不恰當、無指征用藥、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同類或同受體藥物等等。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處方進行分析、評價發現,與用藥對照組的情況相比較,用藥研究組患者選擇藥物和配伍輸液不合理、聯合用藥不恰當、無指征用藥、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同類或同受體藥物等處方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用藥研究組與用藥對照組處方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對比
臨床用藥,是治療疾病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和途徑,但與此同時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問題。不可否認,在制藥技術的發展下,當前治療各類疾病的藥物都變得越來越多,很多藥物對于疾病的針對性越來越強,這對于患者的病情治療來說是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而且作為醫生,在臨床用藥過程當中也具有了更高的靈活性、自主性,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更加隨機應變的用藥,不過與此同時,這也容易導致不合理用藥的情況發生。在合理的用藥下,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與控制,從而保障患者的健康與安全,但是如果對患者的用藥存在不合理的情況,那么患者的病情治療就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并且可能延誤病情,助長病情的發展,甚至直接造成更加嚴重的用藥安全事故,給患者帶來新的健康、安全問題[6]。為了防止和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便需要加強對臨床用藥的安全規范管理,提高臨床用藥的合理性。
通過本文的臨床研究證明,在醫院臨床用藥過程當中,通過用藥安全規范管理辦法的實施,可以提高用藥的合理性、安全性,防止出現用藥安全事故,更加有力的促進患者治療,保障患者健康、安全,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