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慧,黃帥,閆德峰,張藍文
(1.連云港市贛榆區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2.連云港市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江蘇 連云港)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中成藥的組方是有很多味中藥組成,而單單一味藥的組成就較為復雜,多味中藥組合在一起,毒性成分、有效成分相互制約。其中,中藥出現不良反應與儲存條件、生產使用環節息息相關。因此,中成藥不良反應比西藥的不良反應更多[1]。2011 年,我國衛生部頒布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本辦法旨在于加強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及管理力度,加強藥物質量管理,從而保證患者安全合理用藥。筆者對某院2015 年至2019 年上報至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內134 例中成藥ADR 報告進行統計分析,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為臨床醫生提供臨床合理用藥參考。
收集連云港市贛榆區某醫院2015 年至2019 年臨床醫生、藥師和護師呈報的院內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134 份。
記錄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中患者的性別、年齡、涉及的器官或系統、劑型種類、藥品種類及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按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ADR 因果關系判斷標準(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無關、待評價和無法評價)進行評價。
2.1.1 中成藥發生ADR 患者的性別、年齡的分布
134 例ADR 與年齡分布情況:男67 例(50.00%),女67例(50.00%)。年齡≥60 歲(52.24%);年齡11~59 歲(44.77%);年齡≤10 歲(2.99%)。
2.1.2 ADR 涉及中成藥累及器官系統分布及臨床表現
134 例中成藥ADR 報告中,損傷部位主要是呼吸系統、皮膚黏膜、神經系統等較多,臨床以呼吸系統損傷較多,占29.10%。發生部分及臨床表現,見表1。

表1 134 例ADR 涉及中成藥累及器官系統分布及臨床表現
2.1.3 ADR 涉及中成藥的劑型分類
134 例ADR 涉及中成藥注射劑116 例,占86.57%;口服制劑18 例,占13.43%,見表2。

表2 134 例ADR 涉及中成藥的劑型分類構成比
2.1.4 ADR 涉及中成藥的種類分布
134 例ADR 涉及中成藥的藥理作用、種類分布,見表3。
2.1.5 不良反應癥狀與藥物品種的關系表
134 例ADR 中成藥涉及器官及系統情況表,見表4。
2.1.6 ADR 涉及中成藥輕重程度構成比
134 例中成藥不良反應程度主要分為:一般的127 例,占94.78%( 一般的86 例,占64.18%;新的一般的41 例,占30.60%);嚴重的7 例,占5.22%(嚴重的3 例,占2.24%;新的嚴重的4 例,占2.98%)。
2.2.1 ADR 發生率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ADR 發生率與性別關系不密切,而ADR 發生率與年齡關系密切[1]。134 例ADR 中,60 歲及60 歲以上老人發生率為52.24%,這可能與老年的生理特點及所患基礎疾病有關。其一,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肝臟、腎臟等器官或系統功能衰退,對藥品反應以及對藥品代謝,排泄功能也相對減弱,易發生ADR[2]。其二,由于老年人多患慢性基礎疾病,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品,增加藥物之間相互作用,提高了藥品ADR 發生率[3]。

表3 ADR 涉及中成藥的種類分布

表4 不良反應癥狀與藥物品種的關系表
2.2.2 ADR 發生率涉及臨床表現
從表1 可見,134 例ADR 發生可以表現在局部,可以是單器官或單系統,也可以是全身表現,涉及機體多臟器。單一藥品發生ADR,可以表現在多個器官或系統。ADR 主要臨床表現在呼吸系統、皮膚、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等[4]。
2.2.3 ADR 發生率高與注射劑有關
從表2 可見,134 例ADR 中注射劑占86.57%,口服制劑占13.43%,注射劑發生率明顯高于口服制劑[5]。這可能與中藥注射劑制備工藝、提取中成藥成分較多的原因,也可能是中藥注射劑在儲存或使用過程中更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6]。例如:溫度、光線、PH、金屬離子等影響,更易發生理化性質變化,產生新的物質,以至于更易發生ADR。
2.2.4 ADR 發生率涉及種類分布
中藥是我國的國藥,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與疾病做斗爭的經驗結晶。中藥后來經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和醫務工作者,利用新方法,新技術在原有中藥處方基礎上,研究出許多中藥制劑,特別是中藥注射劑。中藥制劑在機體調養、疾病預防、慢性病治療發揮巨大作用。從表3、表4 可見,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制劑ADR 發生率較高,這可能中藥制備工藝、中藥成分復雜、品種繁多、臨床應用廣泛有關系。
2.2.5 ADR 輕重程度構成比
ADR 是合格藥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ADR 的發生有的與藥物本身性質有關,有的與患者個體差異有關,也有的與藥品儲存環境、給藥時機、給藥速度等因素有關。134 例ADR 嚴重程度中,一般的占94.78%,嚴重的占5.22%,新的占33.58%,這說明中成藥新的ADR 發生率占相當比例,要加強臨床用藥監測,而嚴重的ADR 雖然很低,仍要高度重視。
ADR 發生與患者年齡存在密切關系,各個年齡均會發生不良反應。在134 例ADR 中,年齡≥60 歲的老年人ADR 發生率最高,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各個器官功能逐漸衰退,使免疫功能下降,且常伴有營養不良及血漿蛋白水平低下,對外界侵襲的防御能力減弱。同時,對藥物劑量、藥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與青少年相比明顯下降[7]。另外老年人可能含有多種并發癥,用藥情況較為復雜,長期用藥和需要中西藥聯合用藥,但中成藥常常缺乏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的信息,兩者不合理的聯用極可能產生藥物的拮抗或協同作用,使藥物蓄積或生成毒性物質等,導致藥物的療效降低和ADR 的發生率增高[8]。因此,建議臨床用藥時,考慮年齡因素及聯合用藥對中成藥不良反應的影響,對于年長、高發人群及第一次用藥的病人應給予密切觀察其用藥反應,并選擇有大量臨床數據支持且安全系數高的藥品,減少或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由表1 可看出,在134 例ADR 報告中,ADR 引起人體系統及器官組織損傷方面涉及范圍廣,以呼吸系統、皮膚黏膜、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為主,中成藥引起的ADR 臨床表現形式多樣[9]。因此,在臨床用藥過程中,醫生、臨床藥師、護士需隨時觀察患者用藥全過程、記錄產生的不良反應,及時填寫ADR 呈報表給上級相關部門,調整治療方案,并給予對癥處理,對嚴重的過敏休克者應立即停藥,及時組織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搶救。
由表2 可看出,中藥注射劑引起的ADR 是口服制劑的6倍,中藥注射劑發生ADR 占總數的86.57%,中藥注射劑是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劑型。中藥注射劑一般是中藥材提取物,成分比較復雜,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混雜一些蛋白質和大分子化合物[10],因此,中成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明顯高于西藥注射劑。
由表3 可看出,134 例ADR 由36 種中成藥引起,益氣養血類為主,共計73 例,占總數的54.48%,理血劑的主要組成藥物為活血藥和止血藥,在臨床上最常用于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的治療[11]。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發病率不斷提高,理血劑類中成藥的應用也逐漸廣泛,在應用理血劑藥物中,存在無明顯指征用藥、預防用藥、聯合用藥、用藥劑量過大、療程過長等問題,從而造成了理血劑的濫用[12]。不合理應用理血劑不僅增加患者發生ADR 的機會;而且還會引起ADR 越來越多,在應用理血劑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出現不良反應時,及時處理并對癥治療,保障臨床用藥安全性,防止患者病情加劇。
由表4 可看出,同一藥品引發的不良反應可在不同器官、不同系統,一種藥物可以同時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其中,參麥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出現不良反應次數較高,參麥注射液所占比例高于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胸悶、呼吸困難、皮疹、皮膚瘙癢、惡心、嘔吐、腹部不適、寒戰、發熱、乏力、皮疹、皮膚瘙癢等;參麥注射液所導致的不良反應與患者的性別、年齡無明顯的相關性。
參麥注射液臨床過敏反應發生時累及多系統,表現形式多樣,使用前需對患者先進性皮試,使用時容易存在超劑量用藥、超濃度用藥、配伍用藥、滴速過快、溶媒選擇不當等不合理用藥現象,會導致患者發生嚴重的ADR 及過敏性休克。因此,應注意嚴格掌控適應證、藥物濃度及用法用量,對含有類似藥物成分的中藥注射劑(如生脈注射液)過敏者應慎用或禁用[13]。同時,加強應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用藥的能力,尤其應用于基礎疾病較多的高齡患者時,更需加強用藥監測,以做到有效防范,合理及時處置,提高用藥安全性。
134 例ADR 報告中新的占33.58%,這與目前中成藥說明書“不良反應”存在不規范有關,部分中成藥藥品說明書對ADR 的描述“缺項”和“尚不明確”[14]。可能會誤導患者用藥,覺得中成藥沒有不良反應,從而造成中成藥濫用,導致不良反應事件增多。說明中成藥不是沒有ADR,而是由于目前中成藥系統性臨床前和臨床試驗數據的缺乏。因此,醫療系統應采取更有效地控制措施,加強對合理用藥的監控;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應加強對中成藥ADR 的監測,完善相關研究資料促進藥品說明書的規范,促進中成藥在臨床使用中安全、有效、合理,降低或避免中成藥不良反應造成的損害。
嚴重的ADR 僅占總數5.22%,雖然所占比例很低,一旦產生會危及患者身體健康,甚至傷及性命,不能忽視中成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因此,更需要加強中藥材質量監管、制定嚴格的中成藥質量標準、改善制劑工藝、建立上市前做好藥物試驗及藥物毒理分析,加強中成藥應用的安全性研究。在臨床上使用中成藥時應謹慎,注意觀察,出現ADR 要及時救治,避免造成多器官和系統不可逆的損害。
總之,ADR 發生與藥品本身固有的性質有關,和患者個體差異有關,和患者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有關,同時也和藥品儲存環境、給藥劑量、給藥時機、給藥速度等因素有關。為減少臨床ADR 發生率,為臨床合理用藥,應多措并舉[15]。(1)加大對廣大醫務工作者藥品ADR 知識培訓學習,加大對廣大群眾藥品ADR 知識宣傳;(2)加大ADR 監測力度,特別是新上市藥品ADR 監測力度,并對已發生ADR 病歷、收集、分析、整理、總結,將ADR 的信息及時反饋與臨床醫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和參考,為國家修改藥品說明書和淘汰劣質藥品提供依據;(3)大力提倡,能不用藥品就不用,能少用藥品的不多用,能用口服制劑的不用注射劑;(4)臨床藥師要加大對臨床用藥的監護力度,特別是對老年人、有基礎疾病患者、嬰幼兒、孕婦等特別人群用藥監護力度,指導廣大醫護人員和廣大群眾用藥;(5)上報ADR 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應盡義務,要全員行動,一旦發現ADR 要及時上報,但不可少報、漏報、瞞報。醫院要建立嚴格ADR 工作制度,做到獎罰分明。隨著中藥制劑品種的不斷增加、中成藥的廣泛應用,中成藥ADR 發生率也會相應增大。只要廣大醫務工作者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臨床用藥就會更加合理、安全,ADR 發生率也會不斷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