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雪 陳利群
(復旦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032)
神經精神癥狀(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NPS)是指患者出現的焦慮、激越、幻覺、睡眠障礙等精神行為癥狀[1]。目前NPS可分為癡呆精神行為損害(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和輕度行為障礙(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MBI)[2]。BPSD在癡呆患者的任何階段都可出現,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但MBI卻很少引起關注[3]。與沒有MBI的患者相比,MBI患者的家屬照顧負擔增加了3.35倍[4];且患有MBI的患者在未來有更大風險轉化為癡呆患者[5]。因此,MBI是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本文旨在對MBI概念、診斷標準、測量工具、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轉歸及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之間的關系進行綜述,以期為社區MBI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MBI最早是由Taragano等于2009年正式提出[6]。Taragano等[3]認為MBI是指老年人晚期持續出現明顯的精神行為癥狀。2016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研究與治療促 進 學 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to Advance Alzheimer’s Research and Treatment,ISTAART)認為MBI是患者家屬或臨床醫生觀察到的患者的顯著行為或性格變化,該變化從患者年齡50歲后開始出現,出現時間至少6個月(持續或間歇)[7]。
MBI的診斷標準前后經歷了兩次修改。第一次由Taragano[8]團隊提出的MBI診斷標準為:(1)患者的行為出現明顯的異常改變;(2)患者的改變出現在患者60歲以后,且持續時間>6個月;(3)患者或其知情者沒有發現患者有認識障礙;(4)患者的工作和社交能力正常;(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正常;(6)患者不能診斷為老年癡呆。
2016年ISTAART對Taragano團隊的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7]。其診斷標準主要包括4點。(1)MBI是指患者家屬或臨床醫生觀察到的患者的行為或性格變化,該變化從患者年齡≥50歲開始出現,出現時間至少≥6個月(持續或間歇)。且患者的行為或性格出現明顯的改變(不同于患者以往的行為或性格),該改變包括以下5項中的至少1項:①動機缺乏(如冷漠、自發性缺乏、漠不關心);②情緒不穩定(如焦慮、煩躁不安、多變、欣快感、易怒);③沖動控制障礙(如激越、脫抑制、好賭博、強迫行為、行為執拗);④社交行為不當(如缺乏同情心、缺乏自知力、喪失社交風度及知識、行為死板、行為夸張);⑤異常的信念或觀念(如妄想、幻覺)。(2)此時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正常,但患者的MBI會對以下至少一個方面產生損害:①人際交往能力;②社會交往能力;③工作能力。(3)患者的行為或性格改變不是其他合并的精神病癥狀(如廣泛性焦慮癥、重度抑郁癥、躁狂、精神分裂癥)、外傷或其他醫療原因或物質或藥物濫用相關精神癥狀而導致。(4)該患者不能診斷為癡呆(如阿爾茨海默氏病、額顳癡呆、路易體癡呆、血管性癡呆及其他癡呆類型),且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可同時合并MBI。由于診斷標準要求研究者觀察患者的性格或行為變化時間至少6個月(持續或間歇),這可能會帶來過度診斷的風險[9]。
NPI和NPI-Q都是應用廣泛的神經精神量表,可以評估人群的精神行為癥狀[10],評估時間為1個月。NPI量表是Cummings等[11]于1994年制定,1997年修訂。該量表包括12項精神癥狀:幻覺、妄想、激越、抑郁、焦慮、欣快、情感淡漠、脫抑制、易激惹、異常運動行為、睡眠行為異常、飲食習慣異常。而NPI-Q量表是NPI量表的簡化版本,由Kaufer等[12]于2000年在NPI量表的基礎上增加了“當患者存在精神行為癥狀時對照顧者苦惱程度”部分的測評。早期沒有研制針對MBI癥狀的特異量表,使用NPI量表和NPI-Q量表可以對患者的MBI癥狀的進行間接測量。
MBI-C是Ismail等[13]學者依據ISTAART的診斷標準,是通過由18名專家進行3輪的的德爾菲咨詢法制定的神經精神行為量表。該量表包含34個條目,具有簡單、有效、可量化的優點。MBI-C量表使用了簡單的計分系統,每個條目的回答選擇“是”或“否”(只有當患者出現持續或間歇的精神行為癥狀至少6個月,才選擇“是”)。如果選擇“是”,則再選1~3反映嚴重程度,“1”代表輕度(可被察覺,但不是顯著的變化),“2”代表中度(顯著變化,但不是劇烈的變化),3代表重度(非常明顯或突出、劇烈的變化),總分在0~102分[14]。該量表可以在www.MBI test.org網站上免費獲得,目前已經有中文版本[15]、意大利版本[16]、英語版本、德文版本、日文版本等。MBI-C量表中文版填寫一般耗時8 min[15]。MBI-C中文版量表靈敏度為86.96%,特異度為86.00%。MBI-C量表可以通過患者的家屬或臨床醫生評價,且對患者的教育水平要求不高,在未來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Mallo等[17]通過電話用MBI-C量表對111例50歲及以上的MCI患者進行13周的調查發現,MBI的患病率為14.2%。Mortby[18]等采用NPI量表調查了社區133例MCI患者,結果發現在該人群中MBI患病率為48.9%。Sheik等[4]采用NPI-Q量表調查了163例記憶門診MCI患者,結果發現MBI癥狀在MCI人群的患病率為85.3%。
一項研究采用MBI-C量表,通過電話采訪127例初級衛生保健中心的50歲及以上的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患者的家屬,結果發現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中MBI的患病率為5.8%[19]。Mortby[18]等采用NPI量表對社區397例主觀認知功能下降患者進行的調查發現,MBI的患病率高達43.1%。Sheik等[4]采用NPI-Q量表調查119例記憶門診的主觀認知功能下降患者發現,MBI癥狀患病率為76.5%,并且MBI排名的前3的癥狀分別是情緒不穩定癥狀、沖動控制障礙癥狀和動機缺乏癥狀。
Baschi等[20]采用NPI量表通過4年的橫斷面調查發現,在429例帕金森氏病患者中MBI的患病率高達84.1%。與此結果不同的是,Yoon等[21]采用MBI-C量表調查了60例帕金森患者發現,MBI的患病率為33.33%;該研究還表明,出現MBI癥狀是帕金森氏病患者認知衰退的早期重要標志。
2003年Taragano等[8]通過對358例65歲及以上門診MBI患者調查和5年的縱向追蹤發現,最終有44.5%的患者轉化成了額顳葉癡呆患者,4.2%的患者轉化成了路易體癡呆患者,22.7%的患者轉化成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當MCI患者合并MBI癥狀時,癡呆的5年轉化率達到了59.6%[6]。同時有研究者發現,MBI中不同的癥狀表現可預測患者未來轉化為某種特定癡呆類型[17],提示未來研究需進一步進行縱向追蹤隨訪來探索MBI癥狀表現轉化為癡呆類型的關系。
MBI癥狀可先于MCI出現,也可與MCI同時出現。兩者是不同的概念,MCI屬于神經認知軸層面,MBI屬于神經行為軸層面[19]。但MBI和MCI都處于正常老化和癡呆癥的過渡階段[6]。有研究發現合并MBI癥狀的MCI患者是發展為癡呆的高危人群[3,8],合并MBI癥狀的MCI患者發展為癡呆的速度比單純MCI患者要快[HR=1.43,95%CI(1.01~2.03)][8,22]。目前對MCI和MBI的關系并沒有完全清楚。有研究發現,MCI患者一般在記憶力領域表現不佳,而當MCI患者合并MBI癥狀時會在語言領域表現更差[23],所以未來的社區研究應探索MCI和MBI之間的關系。
本文對MBI概念、測量工具、患病率、轉歸及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等進行了綜述。當前,MBI在不同患病人群有不同的患病率,且其測量工具MBI-C也沒有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有關MBI與MCI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并且由于MBI和MCI都處于正常老化和癡呆癥的過渡階段,社區作為老年疾病重點預防和保健場所,在未來可以探索非藥物干預(如飲食、運動、認知訓練和社交活動等)對合并MBI患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