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亞芹,楊銘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000; 2.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300000)
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iosis,MS)是以中樞神經系統白質炎性脫髓鞘病變為主要特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累及腦室周圍白質、視神經、腦干和小腦、脊髓,容易反復發作。目前MS 沒有明確病因,大多數認為和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環境、遺傳有關,根據其主要的臨床表現,本病可屬于中醫“痿證”、“痹癥”、“風痱”、“青盲”、“眩暈”等范疇。后世醫家應用針灸或針藥并用的方法對癥治療,療效顯著,現將近10 年針灸治療MS情況整理如下:
根據MS 的臨床表現不同,各家對于其病因病機,觀點不盡相同。
秦亮甫教授認為MS 與“骨痿”相似,“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素問·痿論篇四十四》)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復感外邪,導致體內痰瘀互結,發病部位在腦髓和脊髓[1];石學敏院士認為MS 的病機為肝腎虧虛,氣血虧虛,其病位在腦[2];楊佃會教授認為MS 屬 “痱證”的范疇,以本虛標實,脾腎陽虛,痰濕阻絡為病機[3];張震中等認為MS 屬痿證范疇,發病之本為腎精不足、髓海失養,其病位在督脈[4];周星婭認為MS 為督脈失約,奇經八脈受損所致,臨床常見為痿痙合病或痿痙痹合病[5]。其他學者認為MS 相關視神經炎屬“目系暴盲”范疇,其病因為暴怒、肝陽上亢、氣滯血瘀、肝氣橫逆犯脾等[6]。MS 神經源性膀胱屬于中醫“癃閉”的范疇,是由于腎氣受損,陽氣虛衰,陽不化陰,膀胱氣化無力導致的;MS 神經源性腸功能障礙是由于宗氣不足、大腸傳導無力導致的,病位在大腸[7]。
2.1.1 從督脈論治
《難經·二十八難》記載:“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分支“上額交巔上,入絡腦”。督脈和腦關系密切,又夾脊穴夾督脈伴太陽經而行,故不少醫家應用督脈穴位、夾脊穴及膀胱經穴治療MS。
秦老認為“督有總督、統率之意,有統領制約和影響全身的陽脈及陰脈的功能,督脈如十二經之綱領及動力,為陽脈及全身經脈之海,主陽氣,調節陰陽”[8]。崔花順以秦氏“頭八針”——百會、印堂、風池、率谷、頭臨泣,督脈拔罐、艾灸結合中藥為主,共奏補腎填髓、健腦通絡之效,治療MS 患者20 例,總有效率為80%。武良群和史珊怡[9]用秦氏“頭八針”及后背督脈推拿治療MS 患者5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08%。
石學敏院士治療MS 患者以補肝腎以益腦神、醒腦神以通經絡、通經絡以行氣血為治療大法,取穴以醒腦開竅針法取穴——人中、內關、尺澤、三陰交、極泉、委中和夾脊穴為主。汪節[10]應用此法治療MS 患者兩例,療效滿意。許軍峰[11]、寇鵬[12]等以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的針藥結合原則治療 MS 患者,療效顯著。
匡堯[13]認為督脈及膀胱與MS 關系密切,故以以針刺和推拿督脈穴和膀胱經穴為主治療RRMS 患者28 例,總有效率為89.03%。
申堯[14]用針刺取夾脊穴配合口服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MS患者10 例,總有效率93.75%。
楊潔等[15]用夾脊平衡刺法即左右交叉取穴聯合長蛇灸法取大椎穴至腰俞穴行間接灸治療MS 患者20 例,療效良好。
李呈新[16]認為MS 之本為肝腎不足,和腎的關系最密切,又五臟之氣通過五臟背俞穴輸注于背腰部,故以五臟之背俞穴為主穴用以調五臟氣機,臟腑氣機條達則氣血正常運行,氣血暢通則癥狀自除。
2.1.2 從“治痿獨取陽明”論治
《素問·痰論》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痰不用也”。“治痿獨取陽明”是《內經》的治痰選穴原則。
王佐彬等[17]根據“治痿獨取陽明”的選穴原則,治療四肢麻木、無力MS 患者1 例。取手、足陽明經穴排刺,同時取內關、極泉、陽陵泉、委中、三陰交奏健脾益胃,疏通經絡,調養氣血之效,進而濡養經筋,達強筋壯骨之目的,治療2 個月后癥狀消失。
汪瑛等[18]用“獨取陽明”針刺法聯合激素治療MS 神經功能障礙20 例,療效顯著。“獨取陽明”針刺法以上肢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足三里、豐隆、解溪、內庭為主穴,刺之使氣血生化有源,那么筋脈得養,從而關節得利、活動自如。
甄煥和王重新[19]以陽明排刺配以三棱針點刺治療氣虛絡瘀型MS 患者1 例,4 周后患者訴肢體麻木無力等癥狀均明顯好轉。
孔祥飛[20]針刺陽明經穴為主,并取同側的足三里和曲池注射人胎盤組織液治療MS 患者7 例,療效顯著。
2.1.3 從督脈和“獨取陽明”一并論治
張智龍教授治療四肢乏力伴感覺異常MS 患者1 例,認為“治痿首取督脈,輔以華佗夾脊穴,佐以五腧加膈腧,佐以膀胱經穴和膽經之穴,治痿不忘陽明”[21]。“痿證”之本為陰氣不足,故“治痿首取陽明”;夾脊穴位于脊柱兩側,與督脈經氣相通,刺之以扶持督脈之陽,輔以電針以增強疏導陽氣之力;依證選五臟俞穴以調節五臟功能,使督脈有陽可統;陽氣不足,陰血亦不運,虛可致瘀,故刺“血會”以疏通氣血;膀胱經穴善治筋病,膽經穴善治骨病,取兩經穴以掃滌筋骨病。五法并用,重陽氣之功,療痿癥之疾,2 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隋瑞嶠等[22]在“治痿獨取陽明”理論指導下,用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四肢陽經取穴治療緩解期MS 患者 24 例,療效顯著總有效率為91.7%。
冉玲麗等[23]用溫針結合梅花針治療MS 患者27 例,總有效率92.6%。主取膀胱經、督脈穴、陽明經穴及夾脊穴,用梅花針敲擊督脈及膀胱經第一側線和第二側線,并在百會、足三里、三陰交處施溫針灸,全方共奏通調臟腑、化生氣血、潤宗筋、利機關之效。
王春琛等[24]用金針王樂亭經驗方“手足十二針”、“老十針”和“督脈十三針”為主,治療緩解期復發緩解MS 患者8 例,效果明顯。“督脈十三針”用之補益腦髓、強筋通陽;“老十針”用之調理脾胃,行氣和血;“手足十二針”用之行氣和血、調和陰陽、通經活絡。合方共奏調理臟腑、調和氣血、陽生陰長、陰平陽秘之效。
以上可以看出,從“督脈”和“獨取陽明”論治MS 的醫家,辨證以“虛”為主,或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由于后天失養,復感外邪,發為此病,臨床選穴及手法操作均以“補”為主,同時辨證兼取通經絡、調氣血之效。
楊佃會教授應用溫補脾腎,祛濕化痰之法治療MS 患者 ( 痰濕阻絡型痱證),針刺以肝經、腎經、胃經、脾經穴為主,加用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改善大腦皮質功能,諸穴合用,療效顯著[3]。
王建文等[25]治療復發-緩解MS 患者(痰瘀痹阻型風痱),使用用溫通針刺療法,以化痰祛瘀、行氣解郁為總則,以病位體表投射部位(頭針和夾脊穴)局部取穴和特定腧穴為主,取穴為百會、水溝、神門、內關、合谷、豐隆、血海、太沖等。38 例患者抑郁、焦慮狀態有明顯改善。
兩位醫家認為MS 發病與痰濕有關,取頭針和體針相結合,補瀉兼施,蓋本病病位在腦,以頭針改善大腦皮質功能,“脾為生痰之源”,所以取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經穴調理脾胃,祛濕化痰。
蘇莉等[6]治療MS 相關視神經炎患者10 例(12 眼),視力恢復良好。取光明、睛明、風池、球后、膈俞、承泣、翳明、太沖、行間。局部取穴和遠端取穴同時使用,局部穴位均為治療目系疾病常用穴,用以改善局部循環,又“肝開竅于目”遠端取穴以疏肝氣、養肝血,全方共達肝血足、肝氣和、目系養之療效。
鄭燕芳等[7]從肺、脾、腎考慮,治療MS 神經源性膀胱和MS腸功能障礙患者,均以局部取穴為主,使膀胱開闔有度,大腸腑氣暢通,傳送有力。
龐蕾蕾[26]用艾灸療法治療排尿困難MS 患者1 例,在任脈神闕至曲骨間、膀胱經腎俞至白環俞及下髎穴的位置施以溫和灸,7 次治療后患者排尿基本正常。
中醫認為“腎司二便”,MS 相關排便困難均與腎氣不足,陽氣虛弱有關,故以局部取穴為主,針刺和艾灸直接作用于腎和膀胱,以奏啟閉通便之效。
辛隨成等[27]應用針刺百會與華佗夾脊穴為主的方法,治療MS 患者 38 例,觀察治療前后病人神經功能體征、肌電圖等的變化,發現針刺治療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神經功能狀態,促進周圍神經修復。
李康寧等[28]通過對21 例MS 患者針刺足三里、三陰交、百會治療,發現針刺可能通過降低IL-6 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
目前,針灸治療MS 機制的臨床研究較少。實驗研究表明,EAE 模型動物的免疫炎癥反應、減輕神經髓鞘損傷和促進神經修復來緩解EAE 模型的臨床癥狀[29]。
目前,治療MS 國內主要外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療法,早期用藥常常可以達到短期緩解的效果。但是藥物的毒副反應多,而且減量用藥或停藥病情下易復發或者加重。中醫治療MS 多從“痿證”、“痹癥”、“風痱”、“青盲”、“眩暈”等病考慮,根據不同臨床表現,針灸治療MS 選穴多種,總體以補髓益腦,補益肝腎,化痰祛瘀,通經活絡為主,再配合提插捻轉等手法往往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針刺結合艾灸、藥物、電針或穴位注射等治療均能共奏其效,優于單一的藥物治療,臨床具有推廣意義。但是,總結近十年的文獻發現,目前文獻中MS 樣本量較少,治療周期較長,隨訪時間較短,今后應進一步研究探索,以達到進一步提高MS 患者的生存質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