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娟,謝夢珂,楊巧芳
(1.河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NCD,以下簡稱慢性病),是對起病隱匿,病情遷延不愈且病因復雜,缺乏明確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的一類疾病的總稱[1]。就目前研究發現[2],世界范圍內主要的慢性病包括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慢性病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其病死率已高達533/10 萬,相當于總死亡人數的86.6%[3]。相關研究顯示[4],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夠提高其健康行為,改善疾病預后,減輕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目前國內慢性病自我管理相關研究對中青年的關注相對較少。本文從中青年慢性病的自我管理現狀、影響因素及干預方法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我國中青年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中青年是指年齡在18-59 歲之間的人群,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多數慢性病的發生、發展與病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關系密切[5]。隨著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的發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吨袊圆蟾妗泛汀吨袊难懿蟾?018》也指出,我國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的數量不斷上升。中青年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和家庭責任,一旦患病將會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負擔。因此,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至關重要。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也被叫做自我護理(self-care),但其定義目前尚無統一定論。Creer 等[6]率先提出并認為自我管理是指為改善疾病預后,個體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進行的一系列力所能及的活動。Barlow 等[7]認為自我管理是指個體通過對藥物、癥狀、心理和生活方式適應來提高應對慢性疾病的能力。De Maeyer 等[8]則認為自我管理是指人們在身體或精神上為自己所做的事情,以維持現有的健康,并能夠進行日常的活動和社交。總之,自我管理就是患者對自身疾病狀況負責,以解決現存的健康問題。
國內外對中青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就目前研究發現,患者的自我管理總體上均需進一步的提高。劉良紅等[9]的研究顯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狀況不容樂觀,一項針對中青年糖尿病足高?;颊咦悴孔晕夜芾憩F狀的調查也顯示[10],患者的自我管理平均得分為(20.35±7.61)分,尚處于中等水平,主要表現在血糖監測效果不佳、生活方式不規律等多方面。武放[11]對中青年冠心病的調查結果指出,中青年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處于偏低水平,其中情緒和日常生活管理不佳最為明顯。中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不良自我管理主要表現在服藥依從性[12]。中青年人群的家庭和社會角色使其在進行慢性病自我管理時出現不同于老年患者的特點,患者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和工作上,而對疾病狀況缺乏關注。這提示研究者在進行慢性病相關研究時了解不同年齡段人群自我管理水平及表現的異同,并進行有側重點的健康教育。
影響中青年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人口學和疾病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居住地區、共患病數量及疾病預后等多方面。與老年慢性病患者一致,中青年患者也表現出文化程度越高,其自我管理就越好的特點[13]。研究顯示[14],中青年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受家庭收入的影響也較大,可能原因是家庭收入低,經濟負擔重的中青年患者在擔心疾病的同時還需考慮醫療費用的問題,為減輕經濟負擔,患者在出現相關癥狀時往往不會主動就醫。而在城市居住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明顯高于農村患者。Kerr 等[15]的研究指出,共患病的數目、類型和嚴重程度都會影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赡苁钱敾颊叱霈F多個疾病時,難以做到全面的自我管理。此外,疾病的嚴重程度可能會限制患者的自我管理。
研究發現[16],焦慮、抑郁、沮喪等心理因素是影響中青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因素。病程長、難以徹底治愈、并發癥多的特征加重了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焦慮、抑郁的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的存在會降低患者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甚至出現自暴自棄的行為。自我效能作為心理因素之一,也對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產生了較大影響[10]。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越能夠促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動進行自我管理。因此,醫護人員應重視心理因素在自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調動患者的主動性。
由于慢性病的復雜性和自我管理的長期性,患者需要在多方協助下才能更好的進行自我管理。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是支持系統中最主要的兩方面,家庭支持能夠幫助、監督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并為其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社會支持主要體現在醫護人員的支持,醫護人員能夠為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專業的疾病知識和健康指導。滕斌等[17]的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支持在改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的藥物管理方面有著積極意義。陳燁等[18]也指出,在對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健康指導時,應幫助其合理利用社會支持,以積極應對疾病。幫助患者建立以家庭支持為中心的社會支持系統,以改善中青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現狀。
就目前研究發現,針對中青年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干預包括基于跨理論模型、賦能教育、互動達標理論等干預模式??缋碚撃P褪峭ㄟ^簡單的框架結構和可控制的階段性變化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較多應用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中,對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增強指標監測意識,提高服藥依從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賦能是通過多種方式使患者獲得自我管理能力的過程,一般將其分為確立健康問題、宣泄感情、設立目標、指定計劃和效果評價五個步驟。陳麗華等[19]運用團隊式授權教育對中青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結果顯示患者能夠建立良好的高血壓管理行為。與一般護理程序過程相同,互動達標理論分為評估、診斷、計劃、互動達標和評價五個步驟。黃美芳[20]對中青年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進行研究研究,將72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健康教育方式,觀察組在常規教育的基礎上采用互動達標理論進行健康教育,結果顯示,互動達標理論有利于降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在醫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基于互聯網的自我管理干預逐漸在中青年慢性病人群中開展。戴穎等[21]運用自我管理網絡支持模式對初發中青年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指導,結果證明這種基于網絡支持模式的干預方法能夠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知識,降低血糖指標。微信已經成為中青年人群交流聯系的主要方式,因此,應用微信對中青年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也可產生積極影響。王新霞等[22]將100例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延續性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延續性護理,并在出院后1、3、6 各月分別評價,結果顯示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可明顯提高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再入院率。基于互聯網的遠程干預是符合時代背景和中青年患者生活習慣的方式,也是未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在部分慢性病的自我管理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逐漸應用于更多的慢性病中。
自我管理是慢性病預防與控制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夠改善患者預后,降低再入院率,提高生活質量。中青年慢性病患者帶病生存時間較長,且大部分患者有強烈回歸工作的意愿,而有效的自我管理或可改善疾病狀況,從而滿足患者意愿。因此,醫護人員應協助患者學會自我管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更多新型的自我管理模式,但其可行性尚待檢驗。研究者應制定符合中青年特點、能夠落實到日常的干預措施,真正提高中青年慢性病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