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悅,鮑新坤,林愛珍,*
(1.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2.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林愛珍教授長期從事中醫藥治療慢性便秘研究,她在臨床過程中發現慢性便秘患者在就診時亦多伴隨情志變化,比如明顯的焦慮、緊張、抑郁傾向,當患者出現情志異常時,又會進一步加重便秘病情,故在臨床上對慢性便秘患者辨證施治時尤其注重從“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思慮傷脾”的角度著手,把握對肝脾二臟的調暢,堅持整體觀念、辨證辨病相結合,運用“疏肝、健脾”二法在臨床上收到了很好的療效。故在此將肝脾同治在慢性便秘中的運用心得與同道分享。
便秘又稱“大便難”“后不利”“脾約”等,是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排便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出不暢[1-3]?!按竽c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素問·靈蘭秘典論》),便秘的病位主要在大腸,病機為大腸傳導功能失常,飲食、情志、勞倦、內傷、年老體弱等均可導致便秘,“魄門亦為五臟使”(《素問·五臟別論》),便秘與五臟皆有關系,但長期慢性便秘患者情志方面的因素占很大比例[4],從傳統中醫理論認識來說,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木不舒,肝氣失于調暢,氣機的疏通受到影響,則木郁克土,加之思慮傷脾,導致脾運化失職,使得脾土傳化水谷精微的能力失調,則進一步加重便秘,故慢性便秘的發生雖與五臟皆相關,但與肝脾功能失調尤為密切[5]。林愛珍教授一直從事便秘相關臨床研究[6-8],林愛珍教授著重從肝脾二臟同治的角度入手,因為生理上二臟相互聯系,病理上二臟相互影響,若單一疏肝而不健脾則失中焦運化之效,若單一健脾則失肝木條達之功,不能單一治療某一臟,故二者需同時兼顧,不可偏頗,舒肝木,健脾土,二法并行,進而腸腑功能得以恢復如常。
肝主疏泄,調節全身氣機的運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升降有序,在氣機的推導下腸道正常排出糟粕。郁怒傷肝,肝氣郁滯,氣機的疏通和調暢受到影響,則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可致便秘的發生,故《金匱要略》云:“肝氣既逆,則不疏泄,故大便難”,肝郁日久化火,煎灼津液,更會使得大便燥結。
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則臟腑氣血充盈;“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五經并行”。若脾失健運,則氣血化生乏源,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腸道失潤,均會導致便秘。脾胃還有運化水濕的功能,通過脾胃的運化,水液正常敷布全身,濡潤各組織器官;若脾失健運,則水液不能正常敷布,腸道失于濡潤,大便不通。
肝膽與脾胃同居中焦,肝脾宜升,膽胃宜降,肝膽與脾胃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關系密切。長期便秘患者情志因素較重[9,10],表現為焦慮、緊張、抑郁傾向等,肝木不舒則失其條達之性、疏泄之權;肝木橫克脾土則脾胃不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水濕津液,納化升降失常。無論是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郁不暢;或者飲食勞倦傷及脾胃,脾土虛弱;亦或肝郁脾虛二者皆有,均可招致木勝乘克脾土,木郁土壅,肝氣郁滯,失其疏泄,橫克脾土,思慮傷脾,失其運化,可導致糟粕傳導失司,大便難以排出。
臨床中我們發現肝郁脾虛證便秘患者的焦慮狀態比較嚴重。大多表現為納差、氣短、乏力、脅腹痛、口苦咽干、郁悶嘆息、排便無力,舌紅或淡,苔白或黃,脈弦細。多大便干結,或不甚干結,情緒不寧,思慮過重,多伴脅脹胸悶,噯氣不舒。此證型患者便秘與焦慮?;椴∫?。特別是老年長期便秘患者,深受其苦[11]。多因情志焦慮,致使肝氣郁結,氣機郁滯不得宣達,肝郁橫克脾土,加之思慮傷脾,使得脾運化傳導失司,水液不能正常輸布,糟粕內停終致便秘。故治宜疏肝健脾二法同行,肝氣疏則郁結除,脾氣運則傳導通。
針對肝脾同病的慢性便秘患者,林愛珍教授制訂了基本治法“疏肝健脾,調暢氣機”。慢性便秘從肝脾入手,進行診療,突出病機之本。在治療慢性便秘的臨床中,運用疏肝健脾法以暢臟腑氣機,使津液輸布如常,此為治療該類病癥的關鍵。同時輔以改變生活習慣,調暢情志,便可顯著改善便秘。常用方劑為自擬化郁通便湯:太子參10g,麩炒枳實15g,厚樸10g,炒白術15g,山藥15g,炒白芍15g,茯苓15g,法半夏10g,萊菔子15g,砂仁6g,甘草10g。
大便秘結嚴重者,加柏子仁、火麻仁;納差者加雞內金、神曲、陳皮;舌尖紅者加黃連;口渴口干者加玄參、麥冬、玉竹;腰膝酸軟、畏寒著加肉蓯蓉、肉桂、制附片;舌苔膩、自覺困重者加扁豆、法夏、薏苡仁;月經量少、失眠多夢者加當歸、夜交藤。
從林愛珍教授臨床常用方劑用藥中,常用的藥對有:①枳實配厚樸,枳實可消痞除滿,厚樸可寬胸下氣,二藥配合,溫凉并行,行氣之力大增,重在行氣寬中,除滿消脹。②太子參配薏苡仁,太子參性能緩和,清補之品,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③白術配茯苓,白術味苦甘性溫,為補脾之要藥,茯苓味甘淡性平,為健脾滲濕之要藥。二藥相配,守中有通,白術促進脾胃運化水濕,茯苓使水濕從小便而去,一健一滲,水濕則有出路,故脾可健,濕可除。
患者陳某,女,56 歲,2018 年2 月28 日初診。主訴:大便排出困難伴焦慮5 年余?,F病史:大便排出困難5 年余,便質軟,難排出,無便意,大便四五日一行,長期靠瀉藥及開塞露輔助排便,用藥后癥狀稍可緩解,停藥后癥狀反復,曾于多家醫院就診,經腸鏡、全腹及盆腔CT 等輔助檢查后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結腸傳輸試驗示:排空試驗明顯延遲,盆腔乙狀結腸、直腸見大量高密度造影劑。排糞造影示:直腸內粘膜脫垂。刻下癥見:大便4 日未行,脘脅部脹悶不舒,伴隱痛,納食不香,思慮較重,易乏力,夜間入睡難,晨起口苦口干,小便調,已絕經8 年,舌質紅、邊有齒痕、舌苔黃,脈弦細。分析: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泄,若因七情郁結,肝失條達,郁而化火,或陰血暗耗,則出現脅痛、口干,舌紅、苔黃、脈弦;生化之源不足,肝體失養,則易肝氣橫逆犯脾,肝木克脾土,脾失健運,則見乏力,納差,脘腹不適,脈細之征,進而影響下焦運化,腸腑不通。治宜疏肝健脾,理氣通便。經加減逍遙散治療。處方:柴胡15g,黃芪30g,法半夏10g,白芍15g,當歸15g,茯苓15g,炒白術10g,山藥15g,扁豆10g,砂仁6g,百合10g,柏子仁15g,炙甘草6g,薄荷6g,雞內金10g。14 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晨起空腹服。囑患者多進食水果蔬菜,適量運動,并囑咐患者每日自行摩腹及提肛。
二診(2018 年3 月14 日):服藥后排便較前好轉,有便意,便質軟,二三日一行,睡眠可,腹脹有減,口不干,時有噯氣,舌質紅,苔薄白,脈弦。在上方基礎上加旋復花15g,炒枳殼15g,通降胃腑氣機。7 劑。
三診(2018 年3 月21 日):患者訴排便較上次通暢,納食可,寐可,但白天仍易疲憊,胃脘部偶有隱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守上方加太子參15g,炒白術改為20g,補氣健脾。7 劑。
按:本案患者守上方服用一月后,患者諸癥明顯緩解,大便排出通暢,質軟成形,大便每日晨起一次,無其他不適,有效?;颊? 年前出現大便排出困難,久治不愈,思慮較重,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暗耗陰血,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水液氣機運化失常,進一步加重便秘癥狀?;颊弑静∵w延日久,累及臟腑,不從臟腑論治則難去其根。本案辨證,緊扣肝脾,從臟腑論治,抓住便秘日久,胸脅隱痛,納食不佳,乏力,口苦口干,舌紅、舌邊齒痕、苔黃,脈弦細之主癥。次證如眠差,可因肝血暗耗,血不養神而見癥。林教授在診治中首先注重主癥,結合病機。本案用逍遙散加減,逍遙散調和肝脾,疏肝解郁,養血健脾,配伍黃芪、太子參補氣健脾,扁豆、山藥、砂仁、雞內金溫補脾胃,理中焦氣機,百合、柏子仁養陰清熱安神。本案始終以肝郁脾虛為主要病機,立法用藥貫徹始終。同時注重隨癥加減。
便秘病位主要在大腸,病機為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捌情T亦為五臟使”便秘與五臟皆有關系,但長期慢性便秘的發生與肝脾功能失調尤為密切。肝氣郁滯可橫克脾土,思慮過重亦傷脾,故影響脾土對水谷精微的運化及水濕的輸布,從而導致排便不暢。鑒于肝脾在功能性便秘發病中的重要作用,故在辨證治療中應明辨虛實,肝脾同治,標本兼治,拔除沉疾?!兜は姆āち簟分杏涊d:“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表明了情志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林教授認為,在臨床治療中要把握根本病機,從臟腑入手,從肝脾論治,一方面疏肝木,調暢郁結的氣機,另一方面健運中焦的脾土,撥通氣機樞紐,恢復腸腑的傳輸功能,使得津液正常輸布,糟粕順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