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濤,張倩倩,焦銀麗,都佩瑤,吳春玲,楊德錢
(1.湖南中醫藥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圍絕經期高血壓是指合并圍絕經期綜合征的高血壓,是比較特殊的原發性高血壓病,表現為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證候群,患者不僅有血壓升高引起的頭暈頭痛、頭脹、耳鳴等癥狀[1],而且具有血管舒縮障礙及神經精神癥狀,表現為月經紊亂、閉經、潮熱汗出、激動易怒、焦慮不安及失眠等癥狀,此類患者血壓波動較大,癥狀多變,不易控制,情緒波動對其有較明顯的影響,嚴重威脅了圍絕經期婦女的正常工作、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圍絕經期高血壓發生機制主要與其體內性激素的改變有關,女性跨入圍絕經期這個階段,卵巢開始衰老,內分泌功能急劇下降,主要表現為分泌的性激素明顯的減少,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功能失常,內分泌功能紊亂,從而出現一系列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癥狀[2],其癥狀的出現和嚴重程度,一般認為與雌激素分泌減少的速度和程度相一致。西醫治療主要以激素替代療法及口服降壓藥聯合治療[2],但療效并不穩定,且部分西藥副作用較大,患者依從性較差。中醫并無對應病名,其癥狀散見于“眩暈”、“頭痛”、“老年經斷復來”“不寐”等病證中。圍絕經期高血壓最為常見的是腎虛肝郁證型,治則為補腎疏肝、調理沖任、寧心安神。楊德錢教授認為運用補腎疏肝法治療圍絕經期高血壓腎虛肝郁型可以有效緩解癥狀,調理沖任,寧心安神。
肝失疏泄,肝血不足。肝主疏泄,暢達全身氣機。氣機不暢,津液不行,痰濁凝滯,風陽挾痰上擾清空,可發為眩暈。肝主藏血,肝貯藏充足的血液,為女子月經按時來潮的重要保障,當女性進入圍絕經期后,肝血日益不足,因此月經量少,甚至閉經。所以肝在圍絕經期高血壓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處于圍絕經期的婦女肝血日益不足,故出現眩暈、頭痛、月經紊亂或閉經等癥狀[3]。
腎精虧虛,水不涵木。腎精及腎氣的盛衰決定了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及生殖能力。年齡四十而陰氣減半,到了七七腎氣逐漸衰弱,沖任二脈氣血陰虛,太沖脈衰弱而致絕經(地道不通)的生理特性[4]。《靈樞·天年篇》謂:“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腎二臟同司下焦,腎水為肝木之母,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互生成,乙癸同源。腎陰缺乏,腎水無法滋養肝木可致肝陽偏亢則發風眩[5]。
心腎相關,水火不濟。腎含有陰陽二氣,腎陰具有抑制、寧靜、涼潤等功能。在圍絕經期,若腎陰虧虛,則腎水不能上濟于心,以致心火偏亢,火盛神動,心腎失交而心神不寧,表現為驚悸健忘、心煩不寐、五心煩熱等癥狀[6]。
治法以補腎疏肝為主,輔以寧心安神、調理沖任[7]。藥用淫羊藿、女貞子、柴胡、鉤藤、白芍、當歸、酸棗仁、梔子、知母、黃柏、炙甘草。藥物多入肝、腎二經,淫羊藿、女貞子為君藥,雙補肝腎之陰陽;柴胡、鉤藤、白芍、當歸同為臣藥,疏理肝氣,補血柔肝;酸棗仁、梔子、知母、黃柏共為佐藥,益肝安神,除熱清煩,調沖任;炙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全方有補腎疏肝、調理沖任之效。
王某,女,52歲,2019年12月15日來診。近半年以來血壓偏高,波動在140~160/90~100mmHg之間。詢知其常常失眠,煩躁易怒,手足心熱,盜汗,伴見月經先后無定期,面色紅赤,口苦,咽干舌燥,常伴胸脅、乳房脹痛及腰膝酸軟。測血壓150/100mmHg,查舌質暗紅苔薄白,舌下脈絡色暗且迂曲,脈寸關弦細,尺略沉無力。中醫診斷為眩暈病-腎虛肝郁證,西醫診斷為高血壓2級(高危)、更年期綜合征。治以補腎疏肝、寧心安神、調理沖任為則,方以自擬補腎疏肝湯為主。藥用淫羊藿15g,女貞子15g,柴胡15g,鉤藤15g,熟地20g,桑椹15g,杜仲15g,白芍12g,當歸12g,酸棗仁20g,梔子10g,知母10g,黃柏10g,炙甘草6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2周后復診:心煩失眠、烘熱、盜汗等癥明顯減輕,咽干舌燥、腰膝酸軟癥狀較前稍好轉,測血壓145/95mmHg,舌、脈同前。原方改熟地為生地20g,杜仲增至20g。7劑,水煎服。三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壓140/90mmHg,舌紅少苔,脈弦細。去黃柏,繼服前方14劑。半年后因其他病就醫,告知藥后血壓130/90mmHg左右,更年期癥狀沒有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