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芙蓉,段夢妮,潘 俊
(重慶市萬州區中醫院,重慶 404000)
中風后可遺留較多后遺癥,其中以肢體偏癱為常見[1-2],疼痛麻木多為肢體末端麻木,觸地會有觸電感疼痛,還有可能造成其他一系列慢性疼痛及并發癥[3]。本研究用平衡舒筋手法聯合無痛精針刀治療中風后肢體疼痛麻木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治療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3~70歲,年齡中位數(63.23±2.13)歲;病程11~45天,病程中位數(35.12±12.42)天;疼痛評分(4.43±1.11)分;Fugl-Meyer感覺評分(14.02±2.25)分。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51~70歲,年齡中位數(63.16±2.04)歲;病程12~45天,病程中位數(35.35±12.91)天;疼痛評分(4.51±0.98)分;Fugl-Meyer感覺評分(13.83±1.92)分。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依據1996年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5],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癱瘓并伴有肢體疼痛麻木。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35~70歲;③病程2周~6個月;④首次發病,意識清楚,病情穩定;⑤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癱瘓伴肢體疼痛麻木;⑥近2周內未服用過肌肉松弛藥物或鎮靜藥物;⑦簽屬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非腦血管疾病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②腦出血或腦梗死急性期;③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與精神病;④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⑤明顯認知功能障礙。
剔除、脫落及中止試驗標準:①納入后又拒絕參加試驗;②自行退出、依從性差或因其他原因未能完成試驗;③不能耐受小針刀療法、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發生嚴重并發癥。
治療組:平衡舒筋手法聯合無痛精針刀治療。用“漢章牌”一次性無菌0.6mm×50mm小針刀。對上肢屈肌側采用的補法以緩慢的揉法、按法和摩法為主以刺激輕而持久,對局部肌腱板結,形成條索硬結的給予重點彈撥;對肢體伸肌側采用的瀉法以頻率較快的一指禪推法為主,刺激較強而短暫。聯合無痛精針刀方法為患者取仰臥位,四肢伸直,全身放松。充分暴露患肢,于胸小肌、胸大肌、上肢內側肱肌,肱二頭肌長頭、肱二頭肌短頭、橈側腕伸肌、指伸肌等肌肉激痛點數個;下肢內收肌,縫匠肌、大收肌、半膜肌、股內側肌、腓腸肌,下肢伸肌;股外側肌、髂脛束、脛骨前肌等肌肉激痛點數個。常規消毒,鋪洞巾,戴無菌手套。采用激痛點用精針刀手法,以納米寸勁,迅速進針,并囑患者聯合深呼吸,吐氣同時快速進針出針,針下松解至筋膜層即止,松解完畢后迅速出針,按壓針孔,并用創口貼貼敷針孔。術后24h勿清洗創口,避免感染,注意休息及患部保暖。觀察病情變化。
對照組: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28號1.5寸毫針、“華佗牌"SDZ-11型電針儀。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針刺部位嚴格消毒,取消毒針灸針取偏癱側肩髎、內關、曲池、尺澤、委中、三陰交、足三里、氣海、血海。穴位順序進行針刺,進針后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以得氣為度,得氣后留針。接通電針治療儀,把輸出電位器旋鈕調到零位,將電針器上每對輸出的兩個電極分別接到兩根毫針上,加上導線接通電針,打開電源開關,選擇頻率為50Hz連續波(強度以患者能忍耐的最大限度為度),通電20min,結束時將輸出電位器調到零位,關閉電源,取下導線。取針時應按壓針孔1min,以防出血,留針20min。
針刺每日1次,每周休息1日。推拿每日1次,每周休息1日。無痛精針刀原則上間隔3天1次。治療周期均為8周。
疼痛程度:采用目測類比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6]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各評定1次。采用10cm長的標尺,0cm端代表不痛,10cm端代表無法忍受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己的疼痛感覺在尺上標出自己疼痛的相應位置。然后用尺子測出疼痛程度的數字,記錄下來。每次測量時要用患者沒有標記過的尺子,避免患者比較前后標記而產生主觀誤差。
麻木感覺評定:Fugl-Meyer感覺[7]評定由觸覺和本體感覺兩部分組成,包括12處部位,每個部位感覺障礙由重到輕分為0、1、2三個分值,總分最高為24分。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1;與對照組差值比較,#P<0.01。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前后差值 治療后3個月治療組 50 4.43±1.11 1.33±0.83*△ 3.20±0.96#2.23±0.75*△對照組 50 4.51±0.98 1.88±0.85* 2.53±0.93 2.43±0.8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1;與對照組差值比較,#P<0.01。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前后差值 治療后3個月治療組 50 14.02±2.25 20.56±2.61*△ 6.41±2.18#18.16±3.52*△對照組 50 13.83±1.92 18.73±3.02* 4.51±1.93 15.23±3.16*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一方面將中風病位定于腦,另一方面又將中風病定于筋,是對中風病位的較全面的闡述。《素問·五臟生成篇》謂“諸筋者,皆屬于節”,指筋附著于骨而聚集于關節。按十二正經循行分布的不同,全身的筋可分為手足三陰三陽之筋,合稱“十二經筋”,而中風患者多伴隨經筋循行部位肢體疼痛麻木功能受限等癥狀,故通過對”筋”的治療可以改善癥狀。平衡舒筋手法是通經活血手法,通過結合補瀉的推拿,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理論,在患側的肢體的屈肌及伸肌側進行操作,通過恢復患者的伸肌群及屈肌群、平衡肌張力,以達到通經活絡、舒筋開結、散風祛瘀、調和氣血、緩解手痙攣,恢復肢體功能的目的[8-10],平衡舒筋手法對上肢及下肢筋結處,主要分布于上肢肘關節、肩關節,下肢膝關節內側及大腿根部的肌腱尤其是其形成的條索狀筋結進行重點彈撥點按等補法手法可松解局部肌腱粘連,改善過高的肌張力;對肢體外側相對弛廢的肌肉給予瀉法手法,能減輕肢體疼痛癥狀[11]。無痛精針刀作用于激痛點,針對緊張的肌群,尤其是上肢及下肢內收、內翻肌群的松解減壓,能緩解肌張力,解除肌痙攣,調節內外側肌力的失衡狀態。肌筋膜激痛點是指受損的骨骼肌上(主要是肌腹)出現的局限性壓痛、結節以及肌肉的緊繃帶(條索),大部分有引傳痛并引起運動機能障礙的一類臨床現象[12-13]。無痛精針刀屬于新興的中醫特色外治技術,“無痛精針刀” 由然道國醫首席專家張瑾主任醫師創導并獲國家專利。無痛精針刀技術聯合針灸的呼吸補瀉,呼氣進針,吸氣出針,采用納米寸勁,逐層遞進,直達病所,全程沒有痛苦,能直接解除肌筋膜的緊張攣縮,恢復骨骼肌正常形態、秩序和平衡,從而促進人體的組織循環,調動、協調人體的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即經絡系統)功能,激發體內強大的自我修復調控能力,達到祛除頑疾的目的。無痛精針刀操作簡單方便,見效迅速,療效持續時間長,療程短[14]。目前臨床常用的針灸療法有效但病程長,后期患者依從性越來越差。平衡舒筋手法聯合無痛精針刀治療中風后肢體疼痛麻木效果較傳統針灸效果更好,并且改善麻木遠期療效更優,不良反應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