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經陽,周小華
(1.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康復科,廣西 南寧 530111;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骨創傷與手外科,廣西 南寧 53001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引發軟骨丟失、破壞且伴隨關節處骨質增生反應的疾病。于發病早期,關節周圍骨骼肌會明顯減退,同時也會伴有肌肉萎縮,表現為膝蓋局部紅腫熱痛,膝關節屈伸無力,膝關節活動受限等,同時伴有關節積液,關節彈響等。發病晚期癥狀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畸形、肢體殘廢等[1]。推拿手法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良好,但單用不能有效緩解關節酸痛、活動受限等癥狀[2]。本研究用壯醫經筋手法結合股四頭肌鍛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和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54~77歲,平均(63.5±7.4)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4.6±7.6)個月。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53~78歲,平均(63.2±7.8)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5.8±7.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骨關節炎診治指南》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兩周內未經其他方式治療,年齡50~60歲;愿意進行治療及接受相關調查。
排除標準:有膝關節腫瘤,急性創傷,代謝性骨病,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性原發疾病,治療依從性較差。
對照組:用推拿治療:①舒筋通絡:協助持仰臥位,在大腿股四頭肌采用滾法作用,著重操作髕骨,操作5min。②活血化瘀:協助保持俯臥位,在大腿后側、小腿后側以及腘窩、承山穴、拿委中予以滾法作用10次,操作5min。③松解粘連:協助保持仰臥位,屈髖屈膝,一手固定髕骨,一手固定小腿遠端,給予屈膝搖法,同時屈伸膝關節10次,操作5min。上述操作共計20min,3次/周,持續1個月。
觀察組:用壯醫經筋手法結合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治療。①壯醫經筋手法:于患側行“查灶”取穴,按照“以痛為輸”的查灶原則,術者雙手拇指相互配合,針對患者疼痛特點與具體位置,以陰陵上次穴、鶴頂次穴、髕骨底上方與鵝足部以及內側關節間隙進行查找病灶位置。查找完畢,先對經筋骨系統以捏拿、按揉的方式松解,再拇指結合點、按、彈、撥每一個病灶處,力度逐漸變重,方向由遠及近。力求使病灶點軟化、松解,局部壓痛點減輕,施術20min。②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協助保持合理坐位,于患肢踝背處放上一定重量的物體,保持10s,直至到患肢所承受的最大負荷(1RM)為止。進行肌力訓練時,按50%1RM、75%1RM 和100%1RM 順序給予抗阻伸膝,保持10s。每周做5次肌力訓練,1日1次,1周后重新檢測1RM,共治療1個月。
根據WOMAC評分標準對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及日常活動進行評分。
痊愈:癥狀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可正常工作。顯效:原有癥狀顯著減輕。有效:原有癥狀減輕,病情或疼痛稍有改善。無效:癥狀無變化。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關節疼痛 關節僵硬 日常活動 綜合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3.7±2.3 7.6±1.3* 5.6±1.1 3.0±0.8* 45.6±6.7 22.8±3.7* 64.9±6.3 35.7±4.3*對照組 40 13.6±2.1 11.6±1.7* 5.5±1.2 4.2±0.9* 45.3±6.3 31.4±4.7* 63.2±7.1 42.5±4.3*t 0.748 7.948 0.637 9.837 0.416 10.923 0.718 6.946 P 0.317 0.018 0.518 0.009 0.682 0.000 0.392 0.0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病與年齡、遺傳、內分泌、骨內高壓、細胞因子相關[3]。屬中醫“痹證、骨痹”范疇。為外邪侵襲,正氣不足所致。
壯醫經筋手法在強調局部的同時又重視整體,采用“以痛為輸”的取穴法。在經筋系統中并無固定穴位,將“輸”作為筋結點。股四頭肌功能鍛煉能夠改善關節局部與全身的血液循環,消除炎癥。通過運動能夠對軟骨細胞產生刺激,預防滑膜粘連,進而加大關節活動范圍,提高骨受力,加快骨生長,避免骨質疏松的出現[4-5]。四頭肌功能鍛煉與手法治療協同提高治療效果,加速各關節結構成分血液循環,有效清除關節中致痛物質,提高軟骨營養。
壯醫經筋手法結合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能夠有效控制臨床癥狀,緩解疼痛,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