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張曦旭,范冬梅
(鐵嶺市中醫醫院腦病科,遼寧 鐵嶺 112000)
中風可分為外風和內風兩種,外風是由于風邪入體導致的,內風是一種內傷病癥,也稱腦卒中、卒中。傳統所說的中風為外風。臨床表現為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四肢麻木等癥狀[1]。中風患者若治療不及時,輕者可引發記憶力下降、四肢功能障礙及認知障礙,嚴重者可危及生命[2]。中醫認為,正氣自虛、內虛邪中、真元耗損均可導致中風發生,認為肝腎虧虛、陰陽失和、痰濕瘀滯為其基本病因病機。臨床治療以鎮肝熄風、化痰通絡、滋陰潛陽為主[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補陽還五湯輔助針灸治療中風對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56例中風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每組28 例。聯合組男18 例,女10 例;年齡56~77 歲,平均(62.37±3.77)歲;基礎病:糖尿病11例,高血壓7例,心血管疾病11 例;發病至入院時間5~39 h,平均(19.61±3.73)h。對照組男14 例,女14 例;年齡55~76 歲,平均(61.84±3.75)歲;基礎病:糖尿病11 例,高血壓12 例,心血管疾病3例;發病至入院時間6~36 h,平均(17.53±3.22)h。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年)關于中風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比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主癥:神識昏蒙、言語不清或失語、半身不遂、知感覺異常;次癥:共濟失調、頭痛、飲水發嗆。
納入標準:①中西醫診斷標準與上述符合;②生命體征平穩;③臨床病例資料完整;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障礙;②合并入院時已重度昏迷者;③合并其他全身嚴重疾病者;④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降顱壓、營養神經、降糖、調節血脂、抗血小板凝聚等對癥治療,同時給予康復訓練干預:①協助患者行正確體位,定期更換,避免壓瘡;②在床上開展被動訓練,屈伸關節、四肢,伸縮肱二頭肌;③與家屬協作,先在床上開展上肢平衡訓練,待患者可自主平衡上肢后,下床開展扶床站立訓練;④開展步態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聯合組給予補陽還五湯輔助針灸治療。針灸方式: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取穴:百會穴、風池穴、外關穴、曲池穴、合谷穴、雙側足三里穴、血海穴、丘墟穴、太沖穴、太溪穴、三陰交穴、地倉穴、下關穴、金津穴、八風穴等。使用消毒酒精對穴位及周圍皮膚消毒后,以平補平瀉手法進針1~1.2 cm,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個穴位下鋪隔熱墊,點燃艾條,插于針柄上熏炙。每天1 次,連續治療30 d。補陽還五湯藥物配方:黃芪40 g,牛膝15 g,當歸20 g,赤芍、川芎、地龍、桃仁各10 g,紅花5 g。伴有氣虛者,添加人參8 g;伴有血瘀者,添加三七12 g;伴有痰阻者,添加半夏8 g,膽南星10 g;伴有言語不利者,添加石菖蒲、遠志各10 g;伴有四肢疼痛、麻木著,添加雞血藤15 g;伴有肢體拘急者,添加全蝎5 g。所有藥物水與藥比例2∶1,浸泡15 min 后煎煮至400 mL,早晚溫服。3 劑為1個療程,連用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評估患者運動功能改善情況。NIHSS 量表包括意識、凝視、視野、面癱、四肢運動、肢體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消退和不注意、構音失調等11 個維度,總分0~42 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受損越嚴重。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包括上肢運動功能(66 分)及下肢運動功能(34 分)兩個維度,分數范圍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功能障礙程度越輕。②使用改良Barthel 指數評估患者治療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總分范圍0~100分,100分為生活可自理;75~95 分為輕度功能缺陷;50~70 分為中度功能缺陷;0~45分為嚴重功能缺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使用K-S 檢驗確定變量的分布類型,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間及組內均數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ugl-Meyer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下降(P<0.05),Fugl-Meyer 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上升(P<0.05);治療后,聯合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Fugl-Meyer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erve function and moto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score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erve function and moto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scores)
組別聯合組(n=28)對照組(n=28)t值P值NIHSS治療前32.61±2.86 31.43±2.97 0.961 0.552治療后6.57±2.11 15.89±2.83 8.642 0.002 Fugl-Meyer治療前58.64±2.07 59.72±2.15 0.860 0.573治療后79.86±3.59 62.47±3.23 10.402 0.000
2.2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輕度功能缺陷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嚴重功能障礙缺陷患者占比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n(%)]
中風在中醫癥候上表現為風痰瘀血、肝陽暴亢、痰熱腑實、氣虛血瘀、陰虛風動等癥狀,多發于40 歲以上群體中。現代中醫認為,情志失調、過度勞累、飲食不當等因素與中風關系密切[4]。祖傳醫學記載,內傷積損、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等因素均可能誘發該病發生,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治療應按照中風病因病機,實施針對性治療,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5]。
臨床對中風的治療方式較多,尚無統一定論。西藥對癥治療配合康復訓練、中藥內服配合針灸等方式均取得較理想效果。補陽還五湯包括黃芪、川芎、地龍、當歸、赤芍、紅花、甘草等藥物成分,具有通經活絡、益氣養血作用。其中,以黃芪、當歸為君藥,黃芪可調和脾胃、祛瘀補氣、益衛固表;當歸可補益陰血、調經止痛。以川芎、桃仁、紅花、赤芍為臣藥,川芎可活血祛瘀、鎮痛化氣;桃仁可止咳平喘、祛瘀活血;紅花可活血通經、鎮痛散瘀;川芎可活血行氣;赤芍可散瘀止痛。以地龍為佐使藥,地龍可清熱熄風、除痹通絡,起增強藥效,加速藥效流動的作用。諸藥合用,起到通暢氣血、祛瘀通絡、調和陰陽等功效[6]。現代藥理試驗證實,補陽還五湯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心腦氧氣、血液循環;可提升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抗氧化作用,有效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可擴張血管,緩解血管痙攣,加速血液流動[7-8]。針灸通過針刺百會穴、風池穴、外關穴、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等穴位,可調節宗筋,發揮健胃益脾、舒筋通絡、生氣化血之作用。現代西醫認為,針灸可加速腦部血液循環,減少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液流動,擴張血管,加速血塊溶解,促進肢體功能及神經功能恢復。同時,針灸還可調節神經遞質,刺激神經元可塑性變化,改善局部肌張力,有效改善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9-10]。補陽還五湯與針灸聯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優化治療效果,促進癥狀改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Fugl-Meyer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輔助針灸對改善中風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療效確切。針灸可疏通瘀滯血液,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血液運行,調節神經遞質,改善肌肉張力。補陽還五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升機體免疫力,擴張血管,改善心腦供血、供氧功能。補陽還五湯與針灸聯合使用,具有改善神經功能,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同時,聯合組治療后輕度功能缺陷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嚴重功能障礙缺陷患者占比低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輔助針灸通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可增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輔助針灸可有效改善中風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運動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