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軍
(遼寧省朝陽市第二醫院普外科,遼寧 朝陽 122000)
作為臨床多發性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胰腺癌早期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病情確診時通常已處于疾病中晚期,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手術時機[1]。胰腺癌病變組織容易侵犯門靜脈及淋巴結,由于腫瘤生物學特性及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造成手術切除難度明顯加大,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明顯升高,不但影響手術治療效果,也會加重患者心理壓力及經濟負擔,因此,必須為患者提供具有較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治療方式,改善患者預后[2-3]。聯合血管切除重建有助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選取本院收治的102 例胰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和評價患者應用聯合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102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51例。觀察組男29 例,女22 例;年齡23~86 歲,平均(52.34±1.25)歲。參考組男30 例,女21 例;年齡21~84 歲,平均(53.21±1.28)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結合臨床表現,經MRI、CT 等檢查結果確診;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消瘦、食欲減退、上腹疼痛、黃疸等;患者病情穩定。排除標準:合并臟器或者腹膜轉移患者;腫瘤侵犯腸系膜主動脈患者;伴有手術禁忌證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重度精神異常患者。
1.2 方法 參考組患者采用常規手術切除,全身麻醉后探查腫瘤具體部位并于右側肋緣下以及腹部正中部位做Kocher 切口,探查腫瘤部位、大小及實際浸潤范圍等,分離皮下組織后使腫瘤得到充分暴露并進行切除操作,確保腫瘤得到徹底清除后縫合切口[3]。觀察組患者采用聯合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及術中探查結果對腫瘤血管是否侵犯及侵犯程度進行判定,為腫瘤侵犯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血管周徑<1/3患者實施楔形切除修補,為腫瘤侵犯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血管周徑≥1/3 患者實施受侵血管常規切除及斷端吻合操作。應用動脈優先入路方式進行血管切除,于標本切除最后階段切斷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首先對懸吊肝總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進行解剖操作,對腸系膜上動脈及腹腔動脈之間淋巴、脂肪及結締組織進行清掃,然后結扎胰十二指腸下動脈及內含小動脈分支,充分游離后顯露腫瘤浸潤上下端靜脈,然后切斷周圍臟器及組織與標本聯系,使待切除標本通過腫瘤浸潤部位與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相連接,應用靜脈阻斷鉗進行阻斷處理后切斷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之后將標本移除并切除靜脈上下端,送快速病理切片檢查。應用5-0proline線重建靜脈連續吻合,打結前先將阻斷鉗松開,然后再實施近端開放操作,確保吻合口充分膨脹且空氣及血凝塊隨血液涌出后進行遠端開放并打結。若靜脈切除長度不超過4 cm則實施多能原位重建,若存在較大張力則充分游離靜脈上下端,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決定是否需要松解有結腸側腹膜及肝鐮狀韌帶,有助于減少張力。若靜脈切除長度超過4 cm,實施松解操作后若仍存在較大張力則實施人造血管搭橋術或靜脈移植。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②統計并比較術后患者胰瘺、膽瘺、切口感染、胃動力障礙、腹腔積液、腹腔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③對患者隨訪12個月,統計患者術后6個月及術后1年生存率,生存率=生存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多于參考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長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s)
組別觀察組(n=51)參考組(n=51)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867.26±139.15 449.67±143.25 5.201<0.05手術時間(min)489.49±76.58 413.17±87.32 4.793<0.05術后住院時間(d)32.56±10.23 21.24±10.26 4.102<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9.80%,低于參考組的19.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2.3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率比較 術后6個月及術后1年,觀察組生存率均高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survival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胰腺癌屬于臨床多發性惡性腫瘤,惡性程度較高,患者預后不佳,且由于具有發病隱匿等特點,容易侵犯周圍血管及神經,手術治療在胰腺癌治療中具有廣泛應用,一旦病灶侵犯門靜脈及腸系膜上靜脈時會導致手術難度明顯增加[4-5]。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具有術中出血量大、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特點,且門靜脈阻斷后損傷機體腸道黏膜并易出現腸道水腫淤血、肝臟缺血及細菌移位等現象,因此,既往在對胰頭癌進行探查時若腫瘤累及門靜脈及腸系膜上靜脈則放棄根治手術[6-7]。胰腺癌侵犯門靜脈及腸系膜靜脈并不代表存在腹膜后遠處轉移或廣泛轉移,無法有效分離腫瘤及血管并不代表血管受到侵犯,腫瘤靠近門靜脈及腸系膜靜脈,腫瘤生長導致血管受累并形成炎性粘連[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多于參考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長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9.80%,低于參考組的19.6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房炯澤等[9]研究中,采用常規術式的患者手術時間為(377.9±81.2)min、術中出血量為(663.8±388.2)mL、術后住院時間為(18.0±8.0)d,采用聯合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手術 時 間 為(433.7 ± 88.8)min、術 中 出 血 量 為(899.2±639.3)mL、術后住院時間為(20.8±8.6)d,提示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存在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多及術后住院時間長等特點,可能會加大手術風險,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術后6 個月及術后1 年生存率均高于參考組(P<0.05),其中,觀察組術后6 個月生存率為92.16%、術后1 年生存率為66.67%,參考組生存率分別為56.86%、41.18%;郝德彥等[10]研究中,應用常規術式的患者術后6 個月生存率為55.0%,術后1 年生存率為40.0%,應用聯合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術后6 個月生存率為85.7%,術后1年生存率為64.3%,提示,聯合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有助于延長患者生存周期,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胰腺癌患者應用聯合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可優化手術指標,提高手術療效及治療效果,能降低術后胰瘺等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且臨床治療可靠性和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