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嬌娜
(盤錦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遼寧 盤錦 124000)
KOA是較為常見的風濕性疾病,癥狀表現為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嚴重影響[1]。KOA常規療法為口服西藥,但存在不良反應,療效欠佳。中醫學將該病劃分為“骨痹”范疇,認為其病機是肢體氣血運行不暢。中醫療法對于該病的治療優勢顯著,其中,溫針灸將針刺與艾灸合為一體,可發揮調和陰陽與溫經散寒等作用[2],但臨床鮮有報道溫針灸治療KOA的療效。本研究選取134例KOA患者,旨在探究溫針灸的治療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本院治療的134 例KOA 患者,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67 例。A 組男42例,女25例;年齡41~79歲,平均(50.24±0.48)歲;病程1~9 年,平均(3.04±0.58)年。B 組男40 例,女27 例;年齡40~77 歲,平均(50.18 ± 0.34)歲;病程2~9 年,平均(3.88±0.43)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確診為KOA;近1 個月常伴有膝關節疼痛癥狀;經X線檢查可見骨性增生、肥大;關節活動時伴有明顯的骨摩擦音;晨僵時間<30 min。排除標準:伴有惡性腫瘤;伴有肝腎功能不全;存在膝關節外傷史;治療部位有皮損。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A組行溫針灸治療:用75%的乙醇對針刺穴位皮膚行消毒處理,使膝關節皮膚完全暴露,于腘窩下方放置軟墊,使膝關節保持適度屈曲體位。針刺穴位為血海穴、足三里、陽陵泉穴、犢鼻穴和膝陽關穴。使用0.25 mm×40 mm一次性毫針,進針深度為15~25 mm,通過提插與捻轉手法使患者出現酸麻、脹感。將長為2 cm的艾段置于針柄上,將艾段點燃,燃盡且毫針冷卻后可出針,各穴位灸2壯,每天灸1次。
B 組行常規針灸治療:穴位同上,對針刺部位行常規消毒,使用0.35 mm×45 mm 的針灸針行直刺治療,而后通過提插與捻轉手法使患者感到酸痛感,得氣后常規留針,時間為30 min,每天1 次。兩組均治療5 d,休息2 d,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治療前后關節腔積液實際厚度與滑膜實際厚度。②利用膝關節功能評分(HSS)評估膝關節功能,包括活動度、關節功能、屈曲畸形、肌力和穩定性等維度,共100 分,分數與膝關節功能成正比。③利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疼痛程度,分值范圍0~10分,其中0分示無痛感,10 分示劇烈疼痛,分數與疼痛程度成正比。④利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測評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疼痛、精力、社會功能等維度,總分35~145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 療效評價標準[3]治愈:癥狀消失,HSS評分降低幅度>95%,關節可正常活動;顯效:癥狀顯著改善,HSS評分降低幅度為70%~95%,關節活動輕微受限;有效:癥狀有好轉,HSS評分降低幅度為30%~69%,關節活動明顯受限;無效:癥狀無變化,HSS評分降低幅度<30%,關節無法正常活動。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A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1%,高于B組的86.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關節腔積液與滑膜實際厚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關節腔積液與滑膜實際厚度均小于治療前,且A組小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關節腔積液與滑膜實際厚度比較(±s,mm)

表2 兩組關節腔積液與滑膜實際厚度比較(±s,mm)
組別A組B組t值P值例數67 67關節腔積液實際厚度治療前12.24±1.33 12.31±1.28 0.310 0.757治療后9.26±0.57 10.28±0.66 9.574 0.000 t值16.857 11.538 P值0.000 0.000滑膜實際厚度治療前5.66±0.48 5.67±0.43 0.127 0.899治療后4.08±0.16 4.97±0.24 25.256 0.000 t值25.561 11.635 P值0.000 0.000
2.3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與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治療前,且A 組高于B 組(P<0.05);疼痛評分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B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與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與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A組B組t值P值例數67 67膝關節功能評分治療前54.22±4.31 54.39±4.29 0.229 0.819治療后78.35±5.64 71.52±5.43 7.141 0.000 t值27.825 20.262 P值0.000 0.000疼痛評分治療前3.77±0.95 3.78±0.89 0.063 0.950治療后1.52±0.57 1.96±0.64 4.202 0.000 t值16.624 13.590 P值0.000 0.000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A 組生活質量評分為(112.35±5.98)分,高于B 組的(100.85±5.4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654,P=0.000)。
KOA是發病率較高的骨科疾病,發病機制為關節軟骨或滑膜組織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關節周邊伴有骨質增生表現,進而引發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等癥狀[4]。其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西醫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口服藥物,但難以徹底消除炎癥,且對膝關節功能的修復效果不佳[5]。中醫療法被廣泛用于KOA 的臨床治療,針對患者的病情程度、病程和年齡等因素確定治療方案,以個體化治療為原則。
針刺是較常用的KOA療法,其可消除組織水腫和關節粘連等癥狀,修復受損神經與組織,恢復股四頭肌的正常傳導速度,使膝關節肌肉的生理功能恢復正常[6]。但其單純治療的效果欠佳,多與艾灸聯用,即為溫針灸。艾灸可借助溫熱效應使針體深入穴位內部,發揮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和除濕祛風等功效。溫針灸取穴中,血海穴屬于十二經之海,針刺與艾灸該穴可發揮補益精血和化氣為血等作用[7]。陽陵泉穴屬于八會穴中的筋會穴,針刺與艾灸該穴可發揮補益陽氣和活血通絡等作用。膝陽關穴位于陽陵泉穴上方3寸,針刺該穴具有舒筋和利膝作用。針刺與艾灸犢鼻穴具有通經絡、祛風濕、理氣血與散風寒等作用,可改善關節疼痛[8]。此外,溫針灸便于操作,取穴簡單,可改善膝關節部位的血液循環,迅速消除炎癥,疏通閉阻經脈,滋養筋骨與關節氣血,且有較強的鎮痛效用。溫針灸的治療周期為28 d,每天治療1 次,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但需注意的是,溫針灸治療期間應及時詢問患者感受,若有灼痛感則應停止艾灸,檢查皮膚情況,避免燙傷[9]。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1%,高于B組的86.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溫針灸可消除KOA 癥狀,恢復其關節活動能力,進而促進病情康復。治療后,兩組關節腔積液與滑膜實際厚度均小于治療前,且A 組小于B 組(P<0.05),說明溫針灸可避免關節腔內大量積液,且能夠改善滑膜厚度,恢復關節組織的正常生理功能。治療后,兩組膝關節功能與疼痛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A 組優于B 組(P<0.05),說明溫針灸可改善膝關節功能,避免關節疼痛,見效快且作用顯著。A 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B組(P<0.05),說明溫針灸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其幸福感。
綜上所述,溫針灸治療KOA 的效果理想,可作為常規中醫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