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麗喬
(盤錦遼油寶石花醫院口腔科,遼寧 盤錦 124010)
外傷及發育異常等均可能導致牙缺失情況的出現,此類患者大多需要采用種植修復進行治療,同時部分牙缺失患者會伴隨牙槽骨缺損及咬合紊亂等,從而對種植體產生嚴重影響,進行影響修復效果[1]。相關研究顯示,通過采用種植牙修復技術與正畸矯正聯合治療的方式,能夠顯著改善患者上下牙列咬合的功能及關系和患者頜面部美觀情況[2]。本研究通過對創傷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損的患者采用口腔正畸療法與種植牙修復技術聯合的治療方案,探討患者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接受創傷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損治療的6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研究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8~47歲,平均(33.1±3.5)歲;其中存在單顆缺牙者10例,2顆及以上者2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9~45 歲,平均(32.9±3.7)歲;其中存在單顆缺牙者13例,2顆及以上者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吉特瑞膠原修復膜等進行自體髂骨骨移植,同時選取拜歐金等具有同種異體特征的骨修復材料。對照組采用種植牙修復技術,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口腔正畸療法,具體為:①口腔正畸療法:仔細觀察上下牙列的牙間隙,采用標準的方絲矯正器對其上下牙列的咬合關系進行相應的矯正。依據上下牙列的咀嚼功能、美觀情況及咬合功能等對牙間隙及缺牙處壓根的軸向進行合理調整,避免對種植牙修復成功情況產生影響。②種植牙修復技術:經CBCT 對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分別對兩組患者缺牙區的骨高度、骨密度、骨寬度及骨缺損等具體情況等進行常規檢查,對缺牙區具體的骨高度、骨密度及骨寬度等進行仔細測量并計算具體值,通過對上下牙列錯頜畸形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分析,進而確立合理、有效的修復方案。進行全口消毒,對牙缺失處進行局部麻醉,為充分顯露牙槽骨,在牙缺失處的牙槽嵴頂做一L型或H型切口。依據預先的設計方案,采用小球鉆定位,先鋒鉆定深,確定種植體方向后,擴孔鉆逐級預備種植窩洞。孔洞鉆好后將種植體置入其中并用螺絲進行相應固定,種植應同期植骨,植骨后再嚴密縫合。擴孔完成后,將植體植入窩洞(扭矩≥35 N.cm),上封閉螺絲。然后依據患者牙槽骨缺損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骨增量手術,術后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術后2 周拆線,并叮囑患者2 個月后復診,通過拍片檢查患者種植體的骨結合情況,若結合正常則可為其制作臨時義齒,叮囑其佩戴,并將義齒與兩側牙齒之間的密合程度進行仔細調整。
1.3 觀察指標
1.3.1 并發癥 記錄并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主要包含種植體松動、牙齦炎及口腔潰瘍等。
1.3.2 種植體留存情況 評估并比較兩組種植體留存情況,治療1 年后對患者種植體的留存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具體標準為:種植體未出現松動;經相關口腔放射學檢查顯示其種植體周圍牙槽骨上并無透射區;種植體出現骨吸收部分的垂直長度小于手術結束時種植體留存在牙槽骨內部長度的1/3;術后患者恢復較好,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種植體留存率比較 研究組種植體留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種植體留存率比較[n(%)]
在臨床治療中,創傷性牙缺失及牙槽骨缺損主要是指口腔頜面部在遭到外力沖擊后發生的牙齒缺損的情況,若出現多顆牙齒缺失則會導致骨缺損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3]。此外,上述情況的損傷可能會導致牙弓弧度出現一系列改變,從而增加在固定修復中的治療難度。因此,對該類患者在治療期間,首先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取合理、有效的修復技術[4]。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及醫療技術進步,在進行臨床種植術期間能夠選取的材料相對較多,主要包含膠原膜、自身移植材料以及無機骨等,促使在對牙缺失及牙槽骨缺損患者進行治療期間,能夠依據患者牙齒的具體情況選取相應方案[5]。創傷性牙缺失及牙槽骨缺損的患者自身骨組織的成骨性以及骨引導性均相對較強,因此,通過種植術修復后大多不會出現免疫排斥的情況,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的同時治療安全性也相對較高[6]。相關學者研究顯示,在牙槽骨缺損較嚴重的患者中采用骨增量與種植牙修復技術相結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而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種植體留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創傷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損的患者采用口腔正畸療法與種植牙修復技術聯合治療的方法,術后并發癥情況較少,且種植體留存率較高,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采用聯合治療的方式,能夠有效恢復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美觀情況,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對創傷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損的患者采用髂骨取骨術,大多是采用髂嵴帶皮質骨的骨塊,主要是由于該區域內的骨量相對較多,有助于在頜骨受區進行曲度、長度及寬度等的有效調整[8]。與此同時,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均需進行CBCT檢查,由此能夠及時發現患者是由于外傷還是先天性因素導致的上下牙列牙合關系紊亂等情況,以便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而對于鄰牙傾斜或散在缺牙間隙的患者,若僅僅采用種植修復的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對咀嚼功能的恢復及容貌美觀的改善作用相對較小。在上述情況下,通過采用種植修復技術與正畸治療聯合的方法,能夠依據患者牙齒的具體情況有效調整牙齒角度及位置等,促使口腔上下頜與種植義齒之間的距離能夠處于較合理的狀態,進而有助于保持種植牙牙齦的美觀,患者接受度相對較高。采用種植修復技術與正畸治療聯合的方式,顯著改善創傷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損的患者咬合關系的同時,更加有助于種植體的長期穩定。
綜上所述,對創傷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損的患者采用口腔正畸療法與種植牙修復技術聯合治療的方法,能夠顯著提升種植體留存率,明顯改善牙齒咬合關系,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