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瑩瑩,尹航,金良怡
(沈陽市婦嬰醫院婦產科,遼寧 沈陽 110011)
胎盤前置是引發產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且多發于經產婦。其中完全性前置胎盤是較嚴重的類型,均需進行剖宮產,但術后止血較困難,如不能及時有效止血,產婦會出現失血性休克,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2]。目前臨床針對前置胎盤的止血方式較多,但無統一標準,其中手術縫合方式較常用,以往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是子宮下段螺旋式縫合術,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效果仍欠佳[3]。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是螺旋式縫合術上發展出的改良縫合方式,關于其止血效果的臨床相關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對完全性前置胎盤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于本院就診的完全性前置胎盤患者8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23~43 歲,平均年齡(30.46±4.74)歲;孕周34~38 周,平均(36.30±1.31)周。觀察組年齡22~44歲,平均年齡(30.23±4.48)歲;孕周34~39周,平均(36.37±1.22)周。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②凝血功能正常;③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先天子宮畸形;②精神系統疾病;③伴有嚴重心肝腎疾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子宮下段螺旋式縫合術:胎兒娩出后,牽拉子宮底部至腹腔外,對宮腔內側面進行縫合處理,清除胎盤組織,連續快速縮窄縫合子宮下段宮腔內側面,上緣需超過止血點1 cm,下緣達到宮頸內口平面,縫合時避免損傷膀胱黏膜。
1.3.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胎兒娩出后,將子宮提出盆腔,止血帶自后向前捆綁子宮切口下方阻斷子宮血供,盡量完整剝離胎盤,肌注縮宮素10 U及欣母沛250 μg,從宮頸下方1 cm 處自黏膜面向肌層橫向環形連續螺旋縫合至宮頸內口上方1 cm,將子宮下段宮腔內側面分為前后左右4 個區域,起點為胎盤剝離面出血最多處,各自區域分別自黏膜面向漿膜面,連續快速縮窄縫合,上緣超過胎盤剝離面上方1 cm,根據出血部位縫合1~4 個區域,直至無明顯活動性出血位置,取出止血帶,對于明顯出血點給予8 字縫合,如仍大量出血行髂內動脈結扎術,必要時切除子宮。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手術時間。②比較兩組產后恢復情況,包括住院時間、惡露持續時間、月經恢復時間。③比較兩組止血有效率(生命體征平穩、尿量正常,陰道出血量<50 mL/h)、子宮切除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產后24 h 出血量、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月經恢復時間、惡露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止血有效、子宮切除情況比較 兩組子宮切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止血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手術時間(min)43.51±3.72 39.28±3.86 4.991 0.000術中出血量(mL)1 751.73±622.89 1 253.72±351.61 4.404 0.000產后24 h出血量(mL)2 295.29±562.79 1 456.79±351.28 7.994 0.000
表2 兩組產后恢復指標比較(±s,d)

表2 兩組產后恢復指標比較(±s,d)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住院時間8.79±3.27 5.63±2.31 4.992 0.000惡露持續時間13.01±2.68 9.28±2.11 6.916 0.000月經恢復時間62.85±5.62 48.73±4.51 12.393 0.000

表3 兩組止血有效、子宮切除情況比較[n(%)]
完全性前置胎盤是指位于宮頸口正中的前置胎盤,發病機制尚不明確[4]。有學者認為其與吸煙、孕產史、手術史等因素有關,隨著胎盤體積的增加,可出現胎盤粘連或置入,在剖宮產過程中需剝離胎盤,患者術中易出現宮縮乏力,故術中及時止血較為重要[5]。完全性前置胎盤的分娩方式為剖宮產,故手術是止血的重要方式。目前,前置胎盤的手術止血方式較多,如B-Lynch 縫合、子宮動脈結扎、Bakir 球囊宮腔壓迫術等,均取得一定療效,但對于完全性前置胎盤效果仍欠佳[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產后24 h 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惡露持續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止血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子宮切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完全性前置胎盤患者采用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止血的效果較好,能有效減少出血量,有利產后恢復。完全性前置胎盤附著在子宮下段,且覆蓋宮頸內口,宮頸內口處的平滑肌纖維并不豐富,且對于縮宮素并不敏感,填塞止血、積血難以排除,故縫合止血是臨床較為有效的止血方式。子宮下段螺旋式縫合術具有簡單易行、安全可靠的優點,其在宮腔內完成操作,縫合出血區域,不會影響子宮動脈結扎位置[7]。但在縫合子宮下段前壁較薄產婦時會出現膀胱黏膜穿透現象,損傷患者膀胱,不利患者產后恢復,對止血效果造成一定影響。而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對子宮頸及子宮下段進行縫合,可維持其解剖結構,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其簡單易行,在術中僅采用常用器械,基層醫院便可開展[8]。但由于完全性前置胎盤患者的出血量較多,且病情較為復雜,常累及膀胱或合并胎盤置入,故應盡量在有輸血條件的醫院由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操作。
綜上所述,完全性前置胎盤患者采用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的止血效果較好,能有效減少出血量,有利于產后恢復。